8 |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5日00:10:59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7 由 x-file 于 2016-05-05 00:02:57 |
勃列日涅夫同志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撤了谢列平的职务自然要给人家一点补偿,这不,他又出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绝妙主意。 1965年12月,勃列日涅夫向主席团提议: 1、波德戈尔内同志要主持最高苏维埃,我们应当减轻他的工作负担,让他交出在书记处分管的组织人事工作,集中精力搞好苏维埃的各项工作。 2、谢列平同志年富力强,让他接手波德戈尔内同志在书记处分管的组织人事工作最为适宜。当然了,考虑到谢列平同志的工作负担,还是免除他部长会议副主席的职务吧。 主席团的同志们觉得很合理,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1965年12月,勃列日涅夫快速出击,以一套组合拳打击了自己最强劲的两个对手,使波德戈尔内在仅得到国家元首虚职的同时,丧失了分管组织工作的中央书记要职,又使谢列平同时失去中纪委第一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职务调动得到了其他主席团委员的支持。要知道,这时候的勃列日涅夫还远没有达到七十年代那种“一言九鼎”的威望,也没有后来的“第聂伯帮”为他摇旗呐喊。这一切完全是依靠他自身的智谋,合纵连横,逐个击破来实现。 事情没有完,勃列日涅夫不会甘心于集体领导,不会止步于“三驾马车”,他的目标是建立起自己的独裁。 就在勃列日涅夫忙着巩固权力的时候,“三驾马车”之一,总理柯西金开始大刀阔斧地搞起了经济改革。 柯西金,全名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1904年出生在列宁格勒,15岁参加红军,1921年退役后在销售合作社工作。1927年入党,1930年进入列宁格勒基洛夫纺织学院上大专,毕业后长期在纺织部门工作,直至1939年当上苏联纺织工业部部长。“大清洗”期间,列宁格勒也属于重灾区,柯西金在这一有利条件下,刻苦钻研经济业务,得以在乱世中平步青云,迅速得到斯大林时代“后三剑客”之一的日丹诺夫赏识,34岁当上列宁格勒市长,36岁当上副总理,分管轻工业。如果说当年的勃列日涅夫是“乌克兰派”的干部,那么柯西金则是“列宁格勒派”的干部。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13 22:15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柯西金负责组织大企业东迁的工作。1942年初,柯西金被派往已经被德军团团包围的列宁格勒,负责整座城市军需民用的供应工作。1943年,柯西金接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总理。 1946年,柯西金再次出任苏联副总理,并升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8年,日丹诺夫逝世,柯西金递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不久,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借调查日丹诺夫死因,联手制造了“列宁格勒案件”,清洗了一大批列宁格勒派的干部。柯西金受到牵连,在1952年苏共十九大上被撤销政治局委员职务,降为主席团候补委员。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柯西金被免除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苏联副总理的职务,改任日用工业部部长职务,直到1953年6月贝利亚被逮捕后,才重新出任苏联副总理,继续分管轻工业。 1957年,柯西金支持赫鲁晓夫粉碎六月政变,被选举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1959年,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相当于国务院发改委主任)。1960年当选中央主席团委员,升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常务副总理)。从此,开始协助赫鲁晓夫主持经济工作,并时常出国访问,代表苏联进行外事活动。 从上述简历来看,柯西金首先是一位经济专家,至少是一位纯经济官僚。他的工作经历除了在卫国战争期间搞过军队后勤保障工作,基本就没和军方打过交道。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意识形态工作的经历,不是那种夸夸其谈,政治挂帅,误国误民之人。 所以,柯西金也就没有枪杆子和笔杆子的支持。 所以,他没有成为第一书记。 但是,他已经具备了成为为人民谋福利的好总理的才能。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14 22:00 柯西金当上总理后主持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举世闻名,不少苏联问题专家把此次改革和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相提并论。然而,这场改革仍然是锁着脚镣跳舞,并不属于全面改革。 苏联的经济领导存在着一种奇怪的分工,这种分工一直持续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全国的农业由党的中央书记处来管,有时候甚至总书记亲自管,在地方上则由第一书记主抓农业工作。工业和建筑业由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负责,但是总理不能管国防工业和航空工业。军队、克格勃掌握着一些秘密工程,投入产出完全独立,没人了解。至于第三产业,比如市政工程建设一类的则由地方苏维埃的执行委员会(相当于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西方经济自由散漫,却在市场运行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 苏联经济体制貌似集中统一,却被人为分成了这么多块,完全体现不出统一的国内市场。 赫鲁晓夫想过两个办法,一个是自己兼任第一书记和总理,总览全局;另一个是在地方上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加强区域经济的内部联系。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第一条违背了集体领导原则,第二条导致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抬头,引发国民经济混乱。 宏观经济一盘散沙,微观经济也是困难重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发展细化出很多项发展指标,并以此为考核项目。每家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对上敷衍塞责,完成指标后万事大吉,对下牢牢控制企业的组织人事工作,企业管理人员没有经营自主权和人事权。职工工资和企业经营脱钩,使得职工对企业盈利亏损漠不关心。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不承认市场经济,不承认价值规律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刺激作用,不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符合实际的交换价值,获得符合其劳动的货币收入。 在苏共御用经济学家看来:每项产品的原料价格是国家定的,制成品的价格是国家定的,每个劳动者的工资也是国家定的。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14 22:01 柯西金总理打参加工作开始就从事经济工作。36岁当上副总理,依然是在领导经济工作,当上总理之前还干了5年发改委主任,他对全国经济形势有着最清醒的认识,无出其右。 柯西金担任总理后,肩负稳定经济形势,改革经济体制的重任。在柯西金的主持下,国企改革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形式逐年向前推进。 改革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减少工业管理部门下达给企业的具体指标,扩大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 第二、改变国家下发给企业的计划周期,由从前的每年下发年度计划,变为下发五年计划,给企业充裕的调整时间从容发展生产。 第三、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和对职工的物质奖励,使企业的利润留成和工人的工资和企业盈利挂钩,刺激企业和职工关心企业经济效益。 1966年一季度,苏联在20座城市的43家大型企业进行“新经济体制”改革试点,1967年将改革试点推向整个工业和运输业,1968年2.7万家企业实行新体制,1969年为3.6万家,1970年为4.2万家。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改革的效果很惊人,1966年至197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增长速度达到7.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8.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7.7%,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6.8%。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请大家记住1966年至1970年,暨苏联经济建设“八五”计划时期。这期间苏联的发展速度之快,可谓空前绝后。柯西金总理“新经济体制”改革使国家的工业生产大幅提高,而且创造性地实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平衡发展,加之这五年苏联农业得到了充分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农业生产也大为改观。整个国民经济开始向好发展。 然而,每一项政策都是一把双刃剑,开始时再美好的改革也会出现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才要不断改革,不断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很可惜,“新经济体制”带来的改革红利反而让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已经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而改革的负面影响却使苏共中央认为改革不是个好东西,最终停止了改革。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14 22:33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今天有两位朋友赠予我“赏金”,第一次收到这个不太懂规矩,只是向两位简单表达了谢意,不知是否得体。这个赏金具体是什么东东?有空的朋友请教下我。 今天帖子的人气暴涨,很是出乎我意料。非常抱歉,辜负了大家的殷切希望,更新的速度实在达不到太高。 园晟才疏学浅,每天的写作能力大概在1500字至2000字之间。因为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继续看书,将不同观点的史料对比着看,挖掘史实真相,很费时间。加上我个人写文章追求精炼,所以字数总是上不来。为了保证史实性和趣味性,园晟一直在努力。 另外,请某些朋友能否考虑一下?不要再回复与本帖无关的东西。我就是个历史爱好者,只是偶尔开政治两句玩笑,其实并不懂政治学的。您几位雄才大略,就别在我这浪费时间了。 今天有很多老朋友来支持鼓励我,还有很多新朋友过来顶我的帖,对此统一表达一下我的感动,说真的,看到自己的帖子能在一天之内得到这么多的支持,都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白天心情的激动。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会好好把帖子写下去,也希望在天涯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素昧平生,谈谈共同爱好,可以打消现实的浮躁和社会的戾气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再次感谢大家。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