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5日23:27:25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25 由 x-file 于 2016-05-05 23:24:13 |
据舍甫琴科回忆,马立克经常和他因为“形式问题”发生争吵。什么是形式问题?与国家利益无关,与当前国际局势无关,而与一些原则有关的就是形式问题。 比如,美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长年破坏世界和平,压迫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我们就应该以联合国为舞台,与之斗争,予以坚决的抨击。 再比如,中国虽然加入了联合国,但中共走的是背离马列主义的道路,还伤害过苏联的感情。我们就应该继续与他们论战,包括在联合国和他们论战。 舍甫琴科听到这些,整个人都在抓狂。外交斗争讲究以最绅士的话表达最严肃的立场。马立克这样不留余地,会在国际社会丢尽苏联的脸,甚至会严重封堵苏联外交的退路。 上级领导交代完了战略问题,又开始交代战术性问题。 马立克对舍甫琴科说:“你应该表现得像一位苏联大使。”言下之意要舍甫琴科在联合国秘书处采取完全符合苏联观点的立场。 联合国机构里讲究政治立场中立,言论观点出于公心,政策措施维护正义。虽说做起来难,但是还有一条底线,谁都不能太明显地维护自己国家或自己国家阵营的利益。如果要满足马立克的这些要求,舍甫琴科将不得不顶着联合国同事们和部署们的抗议,才能落实莫斯科交办的事情。 问题来了,当一个人的工作长期受到领导的怀疑和同仁的冷眼,他还能坚持这份工作么?他还会坚守这份工作么? 马立克为舍甫琴科埋下了叛逃的第一颗种子。 舍甫琴科叛逃的第二颗种子来源于克格勃。 1973年4月,舍甫琴科正式上任。与此同时,苏联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了苏联后来的政局走向。1973年4月27日,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和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参与国家最高决策。 按理来说,自己的大老板进入了国家最高决策圈,舍甫琴科应该高兴才是。可是等他荣升联合国副秘书长后才发现,原本肆无忌惮的克格勃人员变得更加张狂,居然开始在他头上动土。 1973年3月的一天,舍甫琴科正在收拾行囊,准备拖家带口去纽约。突然接到克格勃的电话,称克格勃一局的一位处长找他。见面才知道,原来是“老朋友、老同事”伊凡诺夫同志。舍甫琴科六十年代在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时,伊凡诺夫是克格勃纽约站站长。 伊凡诺夫首先祝贺舍甫琴科荣升,然后以标准的克格勃作风迅速切入正题,要求舍甫琴科在未来的副秘书长位置上,将隐藏在联合国机构中的克格勃特工提升到关键位置去,并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身份掩护那些遭遇麻烦的克格勃特工。 舍甫琴科好歹也是官场老油条了,面对咄咄逼人的伊凡诺夫处长,他打起了官腔:“我在纽约首先必须做的是秘书处的工作。”如果想有足够的力量掩护克格勃的人,“工作质量必须搞上去才行。” 作为一名老特工,伊凡诺夫岂会听不出舍甫琴科的话外音?出乎舍甫琴科意料的是,伊凡诺夫递给他两个信封。说道:“这两份信会使你感兴趣的,当然,我们没有把它们当真,不过我们认为你应当知道有这件事。” 舍甫琴科打开第一封信就开始冒冷汗,上面的内容是向党中央举报他的家庭生活,称他家有很多宗教内容的古画,价格不菲,暴露出他一家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背离“无神论”的政治立场。举报信还列举了舍甫琴科一家六十年代在美国期间,他妻子女儿赞扬美国生活,批评苏联制度的言论,并与他和一些美国人交往频繁的一些事情联系在一起,暗示他“通敌”。 另一封信比较简洁,写的是他收受贿赂,帮助一名苏联犹太移民办理留居美国事宜。 舍甫琴科反应很快,先马上一句“全是谎言”,然后反问伊凡诺夫,“这些信怎么会在你的手里?”。 伊凡诺夫笑了笑,说克格勃对舍甫琴科是充分信任的,否则不会把这些举报信给他本人看。然后话锋一转,告诫舍甫琴科不应该收集宗教圣象,应该教育家里的女人说话注意分寸。作为纽约的高级干部,本人和家属都应当为身边人做好表率。 舍甫琴科听出了伊凡诺夫对自己的威胁,这两份信落到克格勃手上,基本上就是个可以随时断送他前途的把柄。这就意味着,他去纽约以后将不得不服从克格勃的一些安排。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8-17 15:21 @雨沐南田 2930楼 2014-08-15 11:53:53 顺便请教楼主,想全面的了解苏联政治制度的 历史 变迁,看什么书?推荐一下 ----------------------------- 如果单论政治制度,《来自上层的革命》不错,语言比较精炼,相对易懂。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8-17 18:32 @upairtree 2935楼 2014-08-17 17:11:19 赫秃子是对中国最好的楼主,也是被中国骂得最惨的。大清洗时候赫秃子楼主 原创 的:斯大林,再生的父亲,都被中国的同志们深挖出来了。 ----------------------------- 不管苏联也好,美国也好,他们的领导人都是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斯大林也好,赫鲁晓夫也好,他们对中国的出卖和援助都是从当时当地的国际局势和苏联外交需要出发,而不是出于对中国或者中共的感情。 所以,很少去思考是斯大林对中国好还是杜鲁门对中国好,是斯大林对中国好还是赫鲁晓夫对中国好。 同样的问题好比前些年,大家都在争论是克林顿对中国好,还是小布什对中国好,还是奥巴马对中国好?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8-18 23:03 舍甫琴科就这样惴惴不安地踏上了纽约之路。由于他本人的身份特殊,级别又高,根据苏联的制度安排,克格勃要对他行使警卫职责。但是他的公开身份是联合国副秘书长,因而警卫工作性质属于暗中保护。 舍甫琴科可不这么想,他认为克格勃对他的暗中保护是在怀疑他,跟踪他。当年在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时,他就不满意克格勃的特务们,现在又有了来纽约之前伊凡诺夫对他的威胁,他心里就更加烦躁了。 在外人看来,他是平步青云的外交部“明日之星”,根正苗红的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苏联对外缓和与对内裁军的功臣,受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同志极度赏识的青年才俊,前途不可限量。 在内人(妻子莉娜)看来,他是一位优秀的好丈夫,仕途上会做官,升得快;为家人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为人又正派,每次外派到新国家新岗位,总是第一时间带上家人,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因此,莉娜开始施展她强大的社交能力,为丈夫的前途添砖加瓦。 看过《潜伏》的人都知道,余则成在站长的几位部下中军衔最低,按理来说,当上副站长几乎不可能。但是,余则成不断利用同事之间的矛盾,见缝插针,施展自己的间谍手段,成功上位。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个外因帮助着他——妻子翠平装出一副热心憨厚的外表,与站长太太建立了近乎闺蜜的感情,成为丈夫升任副站长的催化剂。 莉娜女士就有这种本领,尽管丈夫舍甫琴科只给葛罗米柯当了不到两年的顾问,她却能在短时间内与葛罗米柯的夫人莉季娅女士建立良好的私交。要知道,葛罗米柯顾家在外交部上上下下是出了名的,就像他工作狂的个性一样众所周知。这位领导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电影,除了加班就是陪老婆,没啥别的去处。舍甫琴科的夫人和葛罗米柯的夫人闺蜜了,葛罗米柯的枕边风能少了舍甫琴科的好话? 莉娜和葛罗米柯的夫人莉季娅的私交好到什么程度?葛罗米柯去纽约出差有时会带上妻子(纯属外交需要,西方国家的高层政治不像苏联,需要领导太太们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闲着的时候,莉娜就会陪莉季娅去逛街购物。 只要领导或者领导夫人肯消费,创造良好上下级关系的机会不就来了嘛。 舍甫琴科书生气浓郁,属于智商高于情商型。他的妻子则属于外柔内刚长袖善舞型,一心只想丈夫高升。眼瞅着丈夫前程似锦,如日中天,她发现丈夫第二次到纽约后彻底变了。 舍甫琴科总是在妻子面前抱怨国内宣传领域的虚伪,抱怨克格勃对自己的监视,还常常表达自己对西方外交官行动自由的羡慕。当然,舍甫琴科没有对她透露过叛逃的念头。 根据舍甫琴科本人的回忆录,他最早萌生叛逃的念头,源于他在纽约时常常回想起给葛罗米柯当秘书的日子。当上大老板的顾问后,他偶尔会有一些机会去克里姆林宫列席党内高层的会议。在这里,他看到了苏共中央最高决策圈的内幕,在这里,他可以近距离审视主席台上的那些人。 对此,他用了以下这些词来评价克里姆林宫的人和事:虚伪、脱离群众、颠倒黑白、好战、保守、虚荣。反正都不是好词。 而当他在纽约回忆这些人和事的时候,纽约的空气让他感到十分自由。当场高下立判。于是,叛逃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逐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一个人的事业一帆风顺之时,他反而会觉得自己应得的没有得到,并把对现实不满的原因归结到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是老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跟自己较劲”。 撇开政治原因,单论个人性格,舍甫琴科毫无疑问属于这种。 说到他的叛逃,突然想起初中政治课本里的一道思考题。 问: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地狱”? 标准答案是“因为纽约是资产阶级的天堂,是无产阶级的地狱”。 年少时不懂什么是爱,也不懂什么是政治。只知道努力学习就可以靠近天堂,努力学习英语就可以留学去美国。再长大一些,无奈资质平庸,够不着学霸,也没成学渣。 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的学霸舍甫琴科同学肯定没做过这道题,我相信他如果做了这道题,肯定不会叛逃。他天真地以为纽约甚至整个美国都是所有人的天堂,自由世界一定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接受他这位弃暗投明的学霸。他怎么都想不到,他拒绝了妻子为他选择的从棋子变成棋手的道路,而最终走上了一条一辈子做棋子,以致被棋手弃之不用的道路。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8-19 21:41 1975年的一天,舍甫琴科在一次外交晚宴上向一位联合国的美国籍同事透露自己和莫斯科决裂的想法,希望美国政府能接受自己的政治避难。对方惊诧之余,答应帮他联系一下“有关部门”。 一周之后,根据这位中间人的牵线,舍甫琴科见到了美国政府的代表。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整个过程主要是舍甫琴科自述想法,美国人基本上一句话没说。舍甫琴科的谈话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叛逃(成长和工作经历倍受摧残,苏共和苏联政府罄竹难书),另一方面解释自己为什么投奔美国(想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在美国能不受干涉的工作、写作和生活)。 对面的美国人很淡定的听着,一边喝酒一边抽烟。等到舍甫琴科差不多说完后,终于开口了:“我们对你很了解,我们长时期以来一直注意着你的工作。” 舍甫琴科终于反应过来,原来接待他的不是美国政府,而是中央情报局,对面那位不怎么说话的哥们是克格勃的同行。美国人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他的猜测。他不建议舍甫琴科现在就与苏联政府决裂,而是应该继续留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利用自己的位置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向中央情报局提供苏联情报,尤其是莫斯科高层决策圈的机密,协助美国政府打击克里姆林宫里的那个独裁政府。 舍甫琴科听完,大有才出虎口,又如狼窝的感觉,心里很是不安。只好和中央情报局的这位特工建议:大家头一次见面,不适合聊的太晚,还是早点回家为妙,给您单位当合同工的事,需要再考虑一下。 当两人的第二次接头时,舍甫琴科答应为中央情报局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苏联外交情报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央情报局。这三年,多名在美国潜伏的克格勃特工暴露身份,多个联络点遭到破坏。这三年,若干中央情报局特工成功渗透苏联的情报机构。这些,都是舍甫琴科为“自由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这三年对于舍甫琴科来说,是为自由事业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的三年;对于勃列日涅夫来说,是整垮谢列平、架空柯西金、开除波德戈尔内,对内彻底树立自己独一无二领袖地位,对外继续推动缓和事业的三年。 推动着,推动着,勃列日涅夫发现情况有点不太对头。 自1976年卡特当选美国总统之后,苏联代表发现和美国人谈判越来越艰难,能获得的让步越来越少。每次谈判美国方面都能把裁军具体项目数据卡在苏联的底线边缘。这样的买卖怎么做的下去?买家讨价还价的目标是要卖家以进货价出售,这不是明显要搞垮卖家吗?这样下去苏联这家店也不用开门了。 别以为这是笑话,十年后,苏联另一个大当家的就是这样和美国人做买卖,结果把国家赔了个精光。 英明的勃列日涅夫同志立即指令救火队长安德罗波夫同志派克格勃去调查,到底谁是出卖国家机密的叛徒。 克格勃的思路很简单,国内众志成城,叛徒肯定是出在敌人的领土上。敌人的领土上能接触核心机密的就三个人: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驻联合国大使特罗扬洛夫斯基(马立克的继任者),联合国副秘书长舍甫琴科。给他们发假情报,24小时监视他们,看谁私下和美国人接触。 监视结果是只有舍甫琴科刻意躲避克格勃的监护,而且从后续谈判来看,美国方面明显已经知晓了那份假情报。克格勃剩下的工作就是把舍甫琴科抓回国内。 这事过去没几天,莫斯科电告舍甫琴科,高度评价他的工作成绩,并希望他在有空的时候回国述职,顺便谈谈今后的工作想法。舍甫琴科收到电报后,顿时明白自己已经暴露,当即叛逃。 舍甫琴科迅速逃离纽约,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的中央情报局保护范围。然后在报纸上公开自己与苏联决裂的消息。这就等于给自己上了双保险,苏联政府再想采取秘密手段对付他已无可能。 舍甫琴科的叛逃,对他自己而言,是赢得了被中央情报局保护的“自由”,加入美国国籍。而对于他服务了半辈子的苏联外交部,对于赏识他多年的老首长葛罗米柯,对于领袖勃列日涅夫,对于苏联内外政策的走向,都造成了灾难性地影响。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