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x-file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13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5日00:33:14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12 x-file 于 2016-05-05 00:25:37
这下,勃列日涅夫可算找到了知音。中苏交恶、与日本北方四岛争端和太平洋来自美国的压力,逼迫苏联不得不从西面展开外交突破,一举扭转赫鲁晓夫时期和西方国家普遍紧张的外交关系。
二战结束后,苏联和西方国家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打上了一个死结,就是德国的分裂。德国的分裂造成了东、西两个德国相互不承认,而各自的盟国也不承认另一个德国。这就造成了整个欧洲东西部国家的警惕与对峙。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0 19:19
勃兰特总理“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维护与美英法等盟国的紧密关系的同时,主动打开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外交往来。这与勃列日涅夫的思路不谋而合。
当然,勃列日涅夫有他的私心。
全球的普遍外交游戏规则是国事外交权力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行使。这方面苏联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苏联的外交权力由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和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行使。但是,当上了苏联执政党领袖的勃列日涅夫不甘心于此,他要让全世界都看到自己的最高领导人地位,并以此增强自己在国内的权威,树立独一无二的领袖地位。
所以,勃列日涅夫要主动对西方展示缓和的愿望,在国际社会包装自己爱好和平的外表,扭转镇压布拉格之春给自己和苏共以及苏联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这一刻起,波德戈尔内的政治生涯进入了倒计时,因为他阻碍了勃列日涅夫行使国务外交权力的路。
至于柯西金,尽管勃列日涅夫看他不爽,但现在还不敢踢开他,因为他还要依靠柯西金总理发展经济。
说到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就不得不说时任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
葛罗米柯全名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出生于1909年。他在30岁之前从来没有从事外交工作。他和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谢列平和苏斯洛夫等人一样,得益于苏联三十年代的大清洗,受益于干部的缺乏。
1938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前不久,莫洛托夫接任外交部长。上任伊始就配合内务部疯狂清洗外交部门的干部职工,导致当时的苏联外交战线人才陨灭,有经验的干部几度匮乏。没办法,只好从其他部门抽调干部。
1939年的一天,葛罗米柯被叫到外交部大楼的首长会议室,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中央书记马林科夫对他进行了简单的提问,随后就将他正式调入外交部。几天之后,他俩正式落实了葛罗米柯的干部职务,任命他当外交部美国司司长。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0 19:50
@lhsyxj1981 1693楼 2014-04-20 19:39:40
请楼主介绍一下,葛罗米柯之前是何职务?他之前的个人经历对后来外交工作有何影响?
-----------------------------
之前在学校读书,一直读到副博士(相当于硕士),毕业后分配在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毕业之前当过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学老师,没有行政职务和经济职务。
30岁之前的经历大概就这些,还没有找到更详细的。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1 15:40
@紫日潇 2014-04-21 15:32:58
mark ,楼主一般什么时候更新啊?
—————————————————
晚饭过后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1 19:18
@放下屠刀不成佛1 1748楼 2014-04-21 18:36:09
其实你说日本,难道不是多民族国家么?北海道的阿奴伊族、冲绳的琉球族,为啥不闹独立?道理其实很简单:人家政府的同化工作做得到位。不歧视、不优待,全面大和族教育,这样一两代人下来的后代就完全是一个民族了。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其实也很进步,“夷入夏则夏”,不管什么民族,只要你进入了我的文明体系,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那甭管你原来是什么血统的,统统都是汉人。汉族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族,靠的就是这种文化认同带来的大熔炉,把鲜卑契丹等全都融进去了。孙中山也说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本党积极之民族主义,务求使中华境内各族融于我汉族”。但本朝的民族政策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强化少数民族的独立性,生怕他们被汉族同化,甚至给已经汉化的民族发明独立的语言,想方设法增加少数民族的比例(例如把汉八旗旗人也编入满族,政策鼓励汉少通婚的子女为少数民族,以及只针对汉族的一胎化等),客观上拉大了民族间的隔阂,也弱化了少数民族青年的社会竞争力,使得汉少贫富差距拉大,矛盾加剧。很多南疆的小伙子找不到工作,只能去和阿訇读经,原因很简单:他们不会汉语。试想现在有不会日语的琉球人么?
-----------------------------
能否将这一思路写更详实一些?还请不吝赐教。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1 22:01
斯大林对这位年轻干部也颇为满意,没过几个月就任命他担任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参赞,1943年又提升年仅34岁的葛罗米柯担任苏联驻美国大使。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943年对于反法西斯国家来说是个多么鼓舞人心的年份。就是在这一年,正当前方战士英勇作战的时候,身处后方的大国领袖们已经干起了划分全球势力范围的活。
斯大林需要一位能够完全贯彻自己意图的驻美大使去和美国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讨价还价,这就方便外交部长莫洛托夫集中精力在一些宏观问题上和美国人取得谅解,划分势力范围。
葛罗米柯性格刚毅,对美国人很是强硬。斯大林很是满意,开始重点培养他,包括命令葛罗米柯陪同参加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1946年,葛罗米柯升任外交部副部长,兼任苏联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他的联合国代表任内,频繁行使苏联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为他赢得了“不先生”(也有译成‘否决先生’的版本)的外号。西方国家的外交官们普遍认为:想让葛罗米柯让步比登天还难。还好,西方外交官们没有烦心太久,1948年,葛罗米柯回国担任外交部副部长。
1949年,对葛罗米柯关爱有加的莫洛托夫失去斯大林的信任,被解除外交部长职务,葛罗米柯受到牵连,在外交部遭到新部长维辛斯基的排挤。1952年,葛罗米柯被降职,派往英国担任驻英大使。
这三年给葛罗米柯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让他明白了在中央的政治斗争中千万不能站错队。果不其然,1952年之后,葛罗米柯再也没有站错过队。直到1985年,他在人生最后一次站队时看走了眼。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莫洛托夫再次出任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极为欣赏的葛罗米柯从英国调回国当第一副部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
此时的葛罗米柯,已经不是那个30岁时漂洋过海的小年轻了,也不是那个跟着领袖参加过几次大型国际会议就不把西方国家同行放在眼里的激进派了。
一句话,他变了。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1 22:03

他没有因为感激老首长的提携就对莫洛托夫亦步亦趋。一来是出于公事:一年的英国生活让他看到了西方国家民众对全面和平的渴望和对东西方紧张对峙形势的恐惧。葛罗米柯拥护对西方国家缓和的方针,也积极贯彻苏共中央推动中国在朝鲜与美英等国停战的各项指示。所以他很抵触莫洛托夫“斯大林式”的强硬外交政策。
二来出于私心,在1953年至1956年的苏共中央权力斗争中,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代表改革,而莫洛托夫等人坚持斯大林的路线,逆潮流而动。葛罗米柯看清了人心向背,从1955年开始,逐渐向赫鲁晓夫靠拢。
在1957年的六月政变中,葛罗米柯拥护赫鲁晓夫粉碎政变,将自己的老领导打入反党集团。这一次他没有站错队,荣升外交部长。
后来他发现,赫鲁晓夫是一位极难伺候的领袖。他的外交政策简直就是想到一出是一出,独断专行,不尊重国际礼仪和外交规则,每次出招都不想后招。葛罗米柯无奈之余想起了一句古希腊名言----“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于是,葛罗米柯保持着隐忍,让赫鲁晓夫自己去折腾。
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苏联进入“三驾马车”执政时期。葛罗米柯再一次站稳了立场,主动向勃列日涅夫靠拢。
按理说,身为外交部长,出于工作关系应当对总理柯西金更亲近。可是,葛罗米柯偏不,反而经常找勃列日涅夫汇报工作。
勃列日涅夫刚刚当上第一书记时十分平易近人,经常坦率承认自身治国能力的不足,表现的十分好学。葛罗米柯抓住机会,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解释各种外交政策,讲解外交工作原理。
那时候可是1964年,大家都以为勃列日涅夫是庸才,很多人都主动靠拢谢列平、波德戈尔内或者柯西金,指望着马上再来个政变什么的。结果,葛罗米柯押对宝了。
于是,勃列日涅夫命令葛罗米柯组织人员去认真研究对西方国家实现缓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970年11月,勃兰特总理领导下的西德政府正式向苏联提出就签订一项互不使用武力的协定进行谈判。苏联政府立即作出积极反应。从12月开始,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先后与西德代表进行了15轮谈判,在克服了一系列障碍之后,1970年8月12日,勃兰特亲自来到莫斯科,签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史称《莫斯科条约》。

《莫斯科条约》的签订对德苏双方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对于西德来说,《莫斯科条约》打破了两德之间彼此“汉贼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在此之前,西德坚持哈尔斯坦主义外交政策,不承认东德。而且,谁与东德建交,西德就与谁断交。结果导致西德在国际社会愈发孤立。
签订《莫斯科条约》之后,西德陆续与多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和东德同时加入联合国,取得重大外交突破。随着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逐渐频繁的各方面交流,西德不断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文化优势,使东德相形见绌。最终在十五年后重新实现了统一,并迅速使自己的政治影响扩展到中东欧国家。
而对于苏联,当年的战败国联邦德国终于在二战结束二十五年之后,承认了战后东欧各国疆界的合法性,也就是默许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的现状不被改变。尤其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民主德国,并且保证不会使用武力改变现状。二战结束后,西德唯美国马首是瞻,紧跟在英国和法国身后,对抗苏联。这下,西德政府终于同意和苏联言和了。苏联再也不用担心一个统一的德国崛起而威胁苏联了。
《莫斯科条约》签订半年后,1971年3月,苏共召开二十四大。勃列日涅夫站在自己的领袖地位,向全党做上一届党中央的总结报告。在报告的对外关系部分,勃列日涅夫提出了苏联“保卫和平和加强国际安全”的六项具体任务:
一、倡导在国际争端中不适用武力、不威胁使用武力进行威胁;
二、承认二战结束后的欧洲版图为永久性边界,保障欧洲集体安全;
三、停止核试验,开展核裁军,缔结禁止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的条约;
四、停止军备竞争,撤出外国军事基地;
五、消灭殖民主义,抵制种族主义;
六、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
西方国家后来把勃列日涅夫和苏共的这一系列倡议称作“和平纲领”。 此纲领一经提出,世界各国纷纷议论。大家都很好奇,刚刚侵略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联怎么开始倡议起和平来了。这不是刽子手劝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2 20:40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二战结束二十五年后,世界大国间的实力对比变了。
此时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英国经济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弄出了滞胀型“英国病”,法国仍然笼罩在1968年“红五月”的阴影下,西方大国没有谁希望在这个时候继续加深与苏联对抗。
与之相反的是,苏联得益于柯西金总理领导的经济改革红利当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地的油气田黑金滚滚,国防工业在乌斯季诺夫元帅的领导下取得空前成果。无论是民心、还是经济实力乃至国防能力,均蒸蒸日上,根本不惧怕任何西方国家。
这时候的苏联倡导和平,号召裁军,就好比爆发户和落魄贵族说咱们去给穷人捐款吧,有了做慈善的本钱。
不久,暴发户苏联主动在柏林问题上作出让步,拉着落魄贵族美英法三国于1971年8月和苏联签订《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由苏联保障西柏林与西德的交通,由西方三大国保证东德对西柏林的管辖权。最终解决了拖延二十几年的柏林问题。
签订《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美国代表,是由尼克松总统派出的。
尼克松总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我认为还是有必要重新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
1969年,对于美国来说是个内忧外患的年份。这一年,共和党人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
众所周知,在美国两党中,共和党比民主党更反共。尼克松出生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历史上,加利福尼亚州盛产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西部牛仔,这些牛仔们以充满勇气而富有开创精神而闻名于世。共和党盛产主张自由、反对国家集权的反共斗士。这样的地域精神和政治信仰培养出来的应该是一位什么样的总统?
必然是对社会主义阵营无比强硬的西方领袖吧?
历史总有出人意料的地方,这次就是个例外。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2 23:28
有个事想和大家商量一下,鉴于越来越多的朋友希望我提升更新速度,增加每天发帖的内容字数。园晟近几天努力过,但每天的字数还是停留在1500字。
随着4月16日意外地登上天涯头条,压力与日俱增,功利主义的浮躁和跌宕起伏的心情最不适合看书写文章,有点顶不住。
关于提升字数,有一个办法,先停止十五天不作更新,把接下来半年将要写的内容涉及的参考资料复习一遍。十五天后开始,每日更新2500字,那样估计半年到七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把本书写完。
除此以外,唯有继续保持当前的进度和质量,就怕大家承受不了300集的电视剧每天只播出一集。
园晟在此正式征求大家意见,同意我休息半个月去搜集资料的请回复1,希望我继续同样速度的请回复2。
此投票截止至本周五(4月25日)22时,我将根据投票结果安排后续进度。
明天至周五按平常速度更新。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3 06:42
@饭桶饿死鬼 2014-04-23 01:49:07

停一年最好。搜搜资料,过过大脑。
—————————————————
有话直说,说话之前先过过大脑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3 19:35
二战后的历届美国总统们有个特点,竞选总统的时候反共态度十分坚决。早先最爱抨击苏联,后来最爱抨击中国,最近爱抨击一些别的他们认为不自由不民主的国家。总之,谁捍卫“自由民主平等”核心价值观越激烈,谁就越容易当上总统。
当上总统之后则立刻变脸,对于那些意识形态与他们不一样的国家,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谈合作的谈合作,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好商量。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全世界的政治家都具备同一种职业操守。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积极主动的唱高调,赢得拥护;等到坐江山的时候就以国家利益为重,把意识形态斗争暂时放在一旁。
对于这一点,不相信的朋友可以仔细去看看美国的历史和美国总统们的言论。
如果还有朋友不相信,就去听BEYOND的《海阔天空》,“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1953年至1961年,尼克松在艾森豪威尔总统手下担任副总统。1959年7月,尼克松在莫斯科出席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与赫鲁晓夫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厨房辩论”。 
双方辩论的内容是各自的人民生活水平,核心争论是谁的社会制度更有优越性。整个辩论过程中,作为东道主的赫鲁晓夫表现出一种毫无修养的傲慢与自负,不断宣扬苏联军力的强大;而尼克松更像一位绅士,总是把话题转移到人民生活品质上,言语腔调不卑不亢。
当时,美国电视播放了双方全部谈话过程的录像,引起很大反响。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副总统赢得了这场辩论。
从后来尼克松的执政方针来看,这场辩论毫无疑问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思考。在他上台之前,美国及其盟国在对待苏联问题上,总是以强硬对强硬。为了争取冷战的胜利,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总是在常规兵力、战略武器、领土问题和第三国家颜色问题上疯狂争夺。虽然胜多败少,但是却伤不了苏联的根基。
尼克松上台以后,从思想上推行和平演变,争取民心。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搞缓和,拉近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距离,不断创造条件使社会主义国家增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机会。让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民在与西方国家不断地交流中,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优越的生活和在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没有的政治自由,进而怀疑本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3 21:35
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叛逃的苏联官员和特工逐渐增多,甚至包括苏联籍联合国副秘书长舍甫琴科。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下台多年的尼克松开始写作《1999不战而胜》,预言苏联的灭亡。
历史证明,他和他的政策赢了。
尼克松的外交思路在整个七十年代对美国和西欧的政治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主动对苏联、波兰和东德套近乎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甚至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总统们依然把尼克松从思想上推行和平演变的这一招奉为圭臬。结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手段以及敌对国家亲美势力的政治影响,发起“颜色革命”,频频得手。
外表谦和的尼克松总统内心极富政治权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1971年至1972年,尼克松绕开国会,仅仅依靠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秘密谈判,就开启了对华外交的正常化进程。
1972年4月至5月,尼克松又用同样的方法开辟了对苏外交的缓和道路。先由基辛格在4月去莫斯科打前站,5月再亲自去莫斯科拜勃列日涅夫的码头。
尼克松在苏联访问期间,先后和勃列日涅夫签订《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卫系统条约》、《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关于建立美苏贸易委员会的协定》和《美苏相互关系基本原则》,可谓成果丰硕。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美苏双方在此期间签订了11项条约与协定,其中9 项涉及技术与经济合作的不同领域,2 项包括了限制核战争与军备竞赛内容。1974年6月,尼克松再次访问苏联,双方签订《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的议定书》和《关于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使两国裁军工作进程进入实质性阶段。
尼克松执政期间实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外交目标,从他任期之后,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再想关起国门孤芳自赏也不可能了。
不过,尼克松的戏已经落幕。1972年,一向不按套路出牌的尼克松总统为了争取连任,竟然对竞争对手搞窃听,制造“水门事件”,严重破坏美国宪法和立国精神。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引咎辞职。
听到这一消息,勃列日涅夫很忧伤,颇有英雄惜英雄,枭雄惜枭雄的味道。不过。有了和尼克松签订的这一系列条约,勃列日涅夫就可以代表苏联去参加具有普遍和平的世界级会议了。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4 20:19
1975年7月30日,华沙条约组织各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欧美国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共同签署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文件实质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欧洲安全与边界问题,第二个方面是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合作问题,第三个方面是人道主义及文化等方面交流问题。
总的来说,华约方面以第三方面的让步换取了北约方面在第一方面的让步。苏联承认人权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各国都要遵守的人类价值;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认二战结束时的欧洲各国边界是不可侵犯的,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二方面属于生意经,双方争议不大。
自二战结束以来,苏联始终渴望西方国家承认苏联在二战期间扩张的领土,并且希望美英法三国和苏联一起迫使德国接受国家被分裂、国土被缩小的事实。
至于人权问题,苏联政府一直都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西方国家颠覆苏联的一个惹是生非的借口。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综合国力大幅上升,苏联政府终于有了足够的自信去承认人权具有普世价值。
1975年签订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华约国家和北约国家彼此都做出了让步,但是,双方都不打算认真去执行这些决议。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了亏,违背了自己的政治信仰。
苏联把落实《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的重点放在争取经济合作方面,而真正实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是在十年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直到苏联解体。
至于西方国家,除了在人权问题上积极落实《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不断抨击苏联的人权、民族和宗教问题以外,对于经济合作和领土保障问题上全都选择性遗忘。
西方国家以“巴黎统筹委员会”为依托,对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依然是该禁运的禁运、该封锁的封锁。
十五年后,西方国家抛开《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拉着内外交困的戈尔巴乔夫共同促成了德国的统一,同时笑看苏联的解体。
一句话,签什么样的协议,不在于你持什么样的政治信仰,而在于你的国家有多少实力。
另一句话,是否执行协议,怎样执行协议,不在于你有多少公信力,而在于你的国家实力能保障那份协议多久。
不管怎么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外交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尽管对西方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让步,仍然实现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代多年奋斗都没有实现的目标。各项外交成就依然可圈可点,收益良多。
当然,勃列日涅夫超越自己的党内领袖地位,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完全不符合现代国家国务处置的通例,也违背了苏联领导层“三驾马车”的权力分工。引起了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的巨大不满。勃列日涅夫对美国搞缓和的外交战略遭到了波德戈尔内及其老部下、政治局委员、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谢列斯特的不断反对。
1970年前后,谢列斯特经常批评勃列日涅夫对西德和美国的外交政策软弱,只讲和平共处,不讲意识形态斗争。1972年5月19日,谢列斯特反对如期邀请尼克松访苏,以示抗议美国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反对无效后,又于5月22日,拒绝迎接根据日程安排来基辅访问的尼克松总统。
这事可就闹大了,勃列日涅夫被彻底惹毛了。
当年的布拉格之春,谢列斯特闹鹰派情绪,勃列日涅夫还没找他算账。现在对美国搞缓和,谢列斯特又来拆台,还不肯去迎接客人。太不把政治局集体决议当回事了,根本不把总书记当干部,简直是有组织无纪律。
1972年5月25日,苏共中央解除谢列斯特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调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由乌克兰总理、原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接任乌克兰第一书记。
1973年苏共中央四月全会,谢列斯特被勒令退休,同时被解除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
在这次全会上,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和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升任政治局委员。


0%(0)
0%(0)
  14 - x-file 05/05/16 (604)
    15 - x-file 05/05/16 (584)
      16 - x-file 05/05/16 (583)
        17 - x-file 05/05/16 (650)
          18 - x-file 05/05/16 (594)
            19 - x-file 05/05/16 (679)
              20 - x-file 05/05/16 (670)
                21 - x-file 05/05/16 (608)
                  22 - x-file 05/05/16 (605)
                    23 - x-file 05/05/16 (590)
                      24 - x-file 05/05/16 (609)
                        25 - x-file 05/05/16 (657)
                          26 - x-file 05/05/16 (603)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何去何从 ZT
2014: 在美国的一个英国移民集聚地JAMES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