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5日04:05:35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16 由 x-file 于 2016-05-05 04:00:20 |
先来看看1977年1月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名单。 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 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 负责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 负责重工业的中央书记:基里连科 负责农业的中央书记:库拉科夫 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佩尔谢 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马祖罗夫 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 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罗曼诺夫 乌克兰共和国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 哈萨克共和国第一书记:库纳耶夫 外交部长:葛罗米柯 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 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 苏共中央的领导核心是中央政治局,政治局不设常委,每一位委员都是理论意义上的最高领导,那么到底哪些人能进这个“领导核心”呢? 上述人员可分为四类: 第一是1964年十月政变后形成的“三驾马车”领导集体,即: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总理柯西金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 第二是中央书记处。1977年有四位中央书记在政治局,分别负责意识形态(苏斯洛夫)、重工业(基里连科)和农业(库拉科夫)。 第三是部长会议。1977年在政治局的国务院领导有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马祖罗夫,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 第四是地方上的领导同志:莫斯科第一书记格里申、列宁格勒第一书记罗曼诺夫、乌克兰共和国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哈萨克共和国第一书记库纳耶夫。 除此以外,还有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佩尔谢。 上面这些领导同志,组织部是管不到的。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第聂伯帮”,另一类是非“第聂伯帮”。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1 12:11 @紫日潇 2014-05-21 11:47:53 楼主,这已经是开始第三章了吗? ————————————— 对啊,正式开始苏联最后十五年的历史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1 14:18 @不不不并不 2014-05-21 12:23:59 楼主,还没开更? ————————————— 昨天已经开始第三章的内容啦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1 21:44 这份名单共15人,只有5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苏斯洛夫、基里连科)是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局委员。到了1977年,波德戈尔内已经在国家元首的闲职上被摆了12年,随着谢列斯特下台,他在中央已经毫无权力基础;1976年吉洪诺夫担任第一副总理后,柯西金的权力也被架空;苏斯洛夫已经完全服从勃列日涅夫,对其独裁地位有益无害,仅限主持意识形态工作;至于基里连科嘛,他是“第聂伯帮”中二号人物,仅次于勃列日涅夫。 基里连科全名安德烈?帕甫洛维奇?基里连科,1906年9月出生在沃罗涅日省(今别尔哥罗德州,与乌克兰接壤)阿列克谢耶夫卡镇一个工匠家庭,俄罗斯族。 基里连科虽然和勃列日涅夫不是老乡,但是年轻时候的人生经历和勃列日涅夫有点类似。两人同一年入党(1931年),年轻时候都有过农业管理和工业技术等多方面工作经历,并在业余时间考取工程师职称(勃列日涅夫是冶金专业的工程师,基里连科是航空专业的工程师)。更有趣的是,两人几乎在同一年(勃列日涅夫在1940年,基里连科在1939年)走上领导工作岗位,担任的职务也相同,都是分管国防工作的州委书记。当然,管辖地不一样,基里连科在扎波罗热州,勃列日涅夫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 两人相识于卫国战争,1941年,两人同时被调入南方方面军。基里连科在战争期间升职比勃列日涅夫要快。1941年11月,基里连科任第18集团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而此时的勃列日涅夫还是南方方面军政治部的一名旅级干部。1942年4月,基里连科离开前线,去莫斯科航空工厂任国防委员会特派员,替最高统帅部干起了监工的活。而勃列日涅夫直到1943年才当上集团军政治部主任。 1944年,扎波罗热州解放,基里连科被任命州委第二书记,参与领导重建,结果州委领导班子因重建工作缓慢被中央批评。1946年,勃列日涅夫被派来担任第一书记,重建工作很快迅速推进,得到中央好评。 正所谓,一步慢,步步慢,从此以后基里连科的升职速度永远地落在了勃列日涅夫之后。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1 22:55 1947年,勃列日涅夫调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任第一书记,基里连科升任尼古拉耶夫州党委第一书记。当勃列日涅夫1950年初到中央工作时,基里连科调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任第一书记。1955年12月又调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 21年后,一个叫叶利钦的人从这个位置上起步,逐步走向莫斯科,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请大家记住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就像记住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一样。因为,这也是一个向苏共高层输送干部的州。 1957 年6月,基里连科因在反对“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反党集团”斗争中表现突出,升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1962年4月,被选为党中央主席团委员。对比勃列日涅夫,后者早于1957年就升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 对于这位自己战争期间的老战友,老上级,和平时期的助手和一度主政自己家乡的父母官,勃列日涅夫是充分信任的。更何况,他还有与勃列日涅夫几乎一样的从政经历,多样化的工作经验,受益于“大清洗”后干部的缺乏,同为赫鲁晓夫“乌克兰派”的干部,这一切都让他对基里连科十分放心。 毕竟,人的本性就是欣赏那些人生经历和自己类似甚至一样的人。 大家都知道,勃列日涅夫是从苏共中央“第二书记”的位置走上最高领导岗位。精于权力斗争的勃列日涅夫对这个位置保持着高度警惕。他荣升第一书记后,故意把第二书记的位置悬空,从不指明由谁来主持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 按理说,1964年十月政变前,波德戈尔内的党内地位仅次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理应让波德戈尔内担任第二书记。可他不,反而借机把波德戈尔内挤出中央书记处,去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同时“提拔”谢列平接替波德戈尔内在书记处的工作。 自打苏共建党以来,分管组织人事工作和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就是第二书记的默认人选。当然,前提是要两位中央书记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勃列日涅夫为了不出现第二书记,想了一个绝招。 他还没等谢列平坐热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中央书记的位置,就调整了书记处的分工,把人事工作交给了原中央组织部长、新当选的中央书记卡皮托诺夫。同时打发谢列平去负责轻工业、食品工业以及财政方面的工作。 卡皮托诺夫当了16年的中央书记,直到勃列日涅夫逝世,都没当上政治局委员。这样,负责组织人事工作的中央书记就不可能成为党内二号人物了。 至于对付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就要找基里连科帮忙了。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2 16:18 @MVP6 2014-05-22 09:21:55 宫廷斗争很精彩啊,楼主加油,内外兼顾;苏斯洛夫请楼主也介绍一下,看过一本小说里提到这个人,灰衣主教,后来隐在幕后操纵局势。 ————————————— 关于苏斯洛夫,前文已有详细写他的一些生平。如果还想知道更多,可以阅读一些中苏论战的书籍。因为无关本帖主题,所以没把论战内容写进去。我认为真实情况不是小说里说的那样,他自始至终在苏共高层都没能达到幕后操纵的权力程度。另请教“内外兼顾”是想了解哪些内容,如符合主题,将纳入未来的帖文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2 19:52 万分遗憾,再度和大家告假,今天又要出差。十分感谢大家的支持,返家再续。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3 10:02 @狂奔的蜗牛55 2014-05-23 09:44:46 写传记最忌讳以结果推过程,要去分析当时的想法,诸如“四年之后,伟大领?地位正向他一步步走来”的话明显是以结果为前提,怎会让人思考产生结果的过程? ————————————— 您的历史分析观点我接受,今后会纳入分析的方法思路层面。设置悬念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窃以为无伤大雅。兄台以为如何?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5 00:04 1966年4月,基里连科进入中央书记处担任中央书记,分管重工业。 随着波德戈尔内1965年离开中央书记处,1966年上半年谢列平在书记处权力的“淡出”,党内元老、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在书记处地位迅速上升。勃列日涅夫想了一个好主意,搞两个“第二书记”,有时让苏斯洛夫主持书记处工作,有时让基里连科主持书记处的工作。从来不固定,使二人相互制衡。 不属于第聂伯帮的苏斯洛夫只能全心全意地宣传发达社会主义和勃列日涅夫主义,来向勃列日涅夫表忠心。 而基里连科,则必须领导好重工业,把国防工业和航空工业做出彩头,显示自己的才能,才好在中央书记处立足。 说到国防工业,就不得不说到那份名单中的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 乌斯季诺夫元帅全名焦作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1908年出生在萨马拉市一个工人家庭。年轻时候当工人。1929年进入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工学院机械系学习。期间,任学院共青团组织书记和学院党支部局成员。193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军事机械工程学院。从此开始在军工企业工作,直到1938年当上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厂长。 1941年6月至1946年3月任苏联武器装备人民委员。1944年被授予工程技术上将军衔。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苏联武器装备部部长。1953年3月至1957年12月任苏联国防工业部部长。 分析乌斯季诺夫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首先,乌斯季诺夫和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葛罗米柯等人一样,年轻时候快速升迁得益于“大清洗”后干部的缺乏,30岁就当上了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这种王牌国企的厂长。 其次,参照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葛罗米柯等人早期经历,他们都有在职培训、上大学的经历。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候,利用工作之余去充电是多么的必要。千万不能真的以为受提拔的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领导岗位还是需要有知识的人。 最后,作为列宁格勒成长起来的干部,乌斯季诺夫30岁就当上“宝钢”级别的国企厂长,33岁就当上武器装备部部长。联想到柯西金34岁当上列宁格勒市长,36岁当上副总理,由此可见当年日丹诺夫领导的“列宁格勒派”势力多么壮大。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5-25 14:33 赫鲁晓夫成功粉碎1957年六月政变后,乌斯季诺夫的仕途进入了快车道。1957年12月,升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1963年3月,又升任第一副主席,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 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机构是赫鲁晓夫时期成立的新机构,目的在于加强地方经济在本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中央有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在地方上的各级行政区设立本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直到1964年十月政变后,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上台才废除。 废除了乌斯季诺夫领导的机构,会不会让他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呢? 乌斯季诺夫从来不用担心自己的前途。一方面,他和柯西金一样,是列宁格勒派的干部,总理不会亏待他;另一方面,五十年代中期,他领导国防工业时,分管他的中央书记正是勃列日涅夫。无论是总书记还是总理,都是他的坚强后盾。 1965年3月,乌斯季诺夫升任苏共中央书记。1976年4月,原苏联国防部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逝世,乌斯季诺夫继任,同年升任政治局委员,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成为布尔加宁之后的又一任文官出身的国防部长。 对于乌斯季诺夫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他的上任充分证明:战争已经结束31年,很久了。再也不是看谁的军功大,谁统领军队。而是要看他的背景有多硬,根基有多深。 论背景,大家已经知道他和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与总理柯西金的关系。 论根基,他领导军事工业十六年,整个苏联的军事工业利益集团唯他马首是瞻,绑架国民经济,主导和西方的军备竞赛。用他当国防部长可以安抚住一大批军事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 但是,对于苏联军队来说,选一位军事工业的技术官僚当国防部长,无疑是败军之举。没错,小到手枪子弹,大到航天飞机和导弹,乌斯季诺夫都很精通。但是,国防部长需要擅长军事战略和国际外交的人来担任。没有一天从军经历和外交经验的人能否坐好这个位置?三年后的战争将会给出最好的回答。 不过,对于勃列日涅夫来说,乌斯季诺夫上台符合他的心愿。勃列日涅夫长期重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相信军事工业专家出身的乌斯季诺夫不会让他失望。 从此以后,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和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成了勃列日涅夫的“三驾马车”,参与苏共中央政治局核心决策。 勃列日涅夫一直分的很清楚,“第聂伯帮”的那些亲信虽然忠诚,但是才华少有出众。真正治国还是要靠有真才实学的人。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