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5日00:25:37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11 由 x-file 于 2016-05-05 00:19:54 |
开完了十月革命的周年派对,中苏双方怀着尴尬的心情开始谈正事。11月9日至12日,中国代表团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开会讨论两党两国关系问题。据苏联的《真理报》报道:“双方坦率地、同志般地交换了意见”。但真实情况是,勃列日涅夫代表新的领导班子表明了立场,说他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问题上,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同赫鲁晓夫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 这下,双方彻底的不欢而散。 后来的五年,苏联在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不断增兵,双方擦枪走火的危险连年增大,最终酿成了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 苏军在中苏边界东段吃亏后,又在西段不断挑起事端,8月,我军一支边防巡逻队在新疆的裕民县铁列克堤地区遭到苏军优势兵力伏击,全军覆没,阵亡38人。 鉴于珍宝岛之战人尽皆知,而铁列克堤之战知名度不高,所以多写几句。 知名度不高的原因是我们吃了败仗,所以国内舆论很少宣传此事。我查阅了多份史料,也在网上搜索了这场伏击战的各种记载。可以确定两件事,第一,我们的边防军战士陷入包围时,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第二,2008年5月,新疆军区决定当年的铁列克堤我军主阵地无名高地命名为“忠勇山”。 我不知道38位烈士的名字,但是我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榜上又多了38个名字。他们明知寡不敌众,而且对方装备远远超出我军,但是仍然抵抗,誓死不降。 在上世纪的那二十多年里,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边疆每一支边防部队都和铁列克堤的那支边防巡逻队一样,明知对面的苏军装备水平和机械化行军能力超越我军,自己随时可能被对方包围并歼灭。但是仍然人人坚守岗位。 奇怪的是,那时候的中苏边境竟然是入伍的新兵们最想去的地方。 然而,时至今日,已经有人开始嘲笑他们,嘲笑他们的“个人意识”没有觉醒。 他们守卫的那块土地叫新疆,不管那是汉武帝王霸之术扩张的疆域,还是唐太宗赫赫武功打下的领土,还是共产党人和平解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我只知道那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可以被占领但绝不可以被断送。 因为,中国人民可以被杀戮而不可使之屈服。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0 16:46 @953685300 1676楼 2014-04-20 16:21:45 惋惜苏联的人,其实都是典型的“力量崇拜”型人格。说白了就是迷信直观可见的“力量”。有多大的军力(暴力型),有多大的版图(巨大型),有多大的规模,有多大的经济,等等。所以他们迷信“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人多力量大嘛,喜欢“国家”,“民族”,“集体”等大概念。 统治者,君王,独裁者,其实也往往是“力量崇拜”型人格,他们迷信力量,是因为这可以给他们带来直接可享用的好处,作为一种雄性动物的本能,谁不希望自己的地盘大,自己的后代多,谁不喜欢利用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是国观,铁血,中华网,煮酒的这些愤青们也具有这种思维,就很有意思了。 首先,他们中间大多是在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力量崇拜”中,雄性择偶有一个策略是,通过力量展示,获得雌性的青睐,其实这些军迷愤青们对专制,对大一统,对政治强人的迷恋也是基于一种力量展示的需要。说白了就是荷尔蒙决定观点,而不是学识与思想。 一方面愤青们有力量崇拜的需要(荷尔蒙决定的),另一方面政治强人也有集权的需要(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越极权的强人,其物质欲望往往很低,自我价值的实现的欲望则极强,所以他们反而有一个安于清贫的形象),二者一拍即合,这就是极权主义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础。 任何一个极权社会,对领袖最忠诚的那群人,往往是年轻人和力量崇拜型人格的人群。希特勒的党卫军与冲锋队,日本的少壮派军官,毛泽东的红卫兵,都是这样的人格特征。他们往往是一个庞大帝国倒台后为其招魂的积极分子,比如,楼主。 ----------------------------- 据说,在那个曾经无法无天的年代,有一种制造冤案的办法。 首先对受害者的言论断章取义, 然后移花接木,把迫害者想象出来的观点和动机强加在受害者身上,说成是受害者内心的观点和动机, 再勾勒出一个反动群体,把受害者说成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最后就是人要打倒,思想要批臭。 又据说,这一用滥的招数无往而不胜。 如果一个追求社会民主和个人权利的人也用这一招数,我会觉得很可笑。 作者:园晟 时间:2014-04-20 19:18 此后,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中国开始“全民皆兵”式的备战,苏军也不断增加边界上的军队,进入七十年代,长年保持100万兵员以上的常规部队和数百枚导弹朝向中国。 中苏双方的火药味越来越浓,逼迫中国政府逐渐向西方国家谋求外交关系正常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七十年代有了重大突破,先后和意大利、比利时、英国、西德、荷兰、希腊、日本和美国等国建交。 而勃列日涅夫的视线也转向了西面,主动挑起了对西方缓和的大旗。 当然,并非完全是勃列日涅夫个人的想法,欧洲的那一头也出现了主张缓和的朋友。 1969年的世界形势,对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苏联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新左派运动”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以坚决反共闻名于世的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收拾残局。 英国的威尔逊首相领导的工党政府再次陷入困境,经济形势一团糟,甚至有人怀疑首相本人是克格勃间谍,误国误民。 法国的戴高乐总统在这一年被法国人民赶下了台,民众选举的新总统是他的秘书蓬皮杜。 看到三大战胜国乱成了一团,联邦德国开始进一步争取独立自主,玩起了东西方平衡。新任总理勃兰特(就是那位深刻反省纳粹罪行,在波兰向死难者下跪的西德总理)提出了“新东方政策”。 这下,勃列日涅夫可算找到了知音。中苏交恶、与日本北方四岛争端和太平洋来自美国的压力,逼迫苏联不得不从西面展开外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