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x-file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61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6日04:27:17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60 x-file 于 2016-05-06 04:25:33
本帖的男一号结束了他的自然生命和政治生命。关于勃列日涅夫这个人,还是有必要多说两句的。
常言道,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只有在他死后才能盖棺定论。想必这个观点大家都会赞同。但是政治人物不一样,想真正客观评价一个政治人物很难,尤其又是像勃列日涅夫这样一个大国领袖,俄国人、西方国家以及我们中国都因他和苏联的存在受到了很多影响。甚至连他的后继者们都要因为自己的政治需求,带有目的性地评价这位历史人物,以满足自身现实需要。
作为纯历史贴,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要超脱一些,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尽量全面客观地去评价。
勃列日涅夫的一生,基本上涵盖了苏共夺权的历史背景和苏联的大部分发展历程,甚至预示了苏联解体的落幕。所以,客观评价他有利于我们去分析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
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勃列日涅夫的一生是成功的。一个普通工人家的孩子,毫无家庭背景,却成为了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从外因分析,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斯大林的大清洗,大量有才华有功绩的政治人物被肉体消灭,使得战略思维相对较弱、执行能力相对较强的勃列日涅夫们能够得到上级领导赏识,而不会被怀疑有政治野心,最终能够平步青云。
勃列日涅夫成功的第二位外部因素是赫鲁晓夫的刚愎自用,赫鲁晓夫没有看出自己这位部下的野心,也没有想到勃列日涅夫那种谦虚笨拙的外表能够团结到那样一大帮看上去比勃列日涅夫更有能力的人们的支持,最终带领他们把自己赶下了台。
从政治功绩来说,勃列日涅夫在柯西金的帮助下,把苏联经济带上了一个值得称道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没有斯大林时代的劳改营经济和大规模政治迫害,也没有赫鲁晓夫时代的瞎折腾和朝令夕改。总的来说是苏联时期广大公民们最能接受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这一时期,苏联经济运气也好,几个大型油田的运行添加了资源优势,红利滚滚。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虽然依旧有官方推动的个人崇拜,但是已经发生了民主萌芽,随着科技进步和东西方缓和,越来越多的苏联人有机会接触西方国家的自由思想和民主制度,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
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成就可谓功过各半,他推动了对西方的政治缓和,并在现实领域从西方国家手中赢得了实在的经济利益,还确保了苏联的国家利益没有减损。总而言之,是以相对较少的让步获得了西方国家更多的让步。
勃列日涅夫在外交上“过”的那一半是没有处理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导致苏联在中苏关系上花费了大量不必要的精力和国力,让尼克松和里根等人有机会玩一把国际舞台上的三国演义。当然,他在处理布拉格之春、阿富汗问题和波兰问题上也是不成功的。尤其是阿富汗问题,彻底地终结了东西方的缓和局面,把中国、伊斯兰国家推向了西方国家一边,导致苏联的前途越来越窄。
外交上的功过并不是决定人民评论领袖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现代民主国家,只要没有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人民在看领袖有没有把国家利益维护好的同时,更加关心的事领袖有没有把民众利益维护好。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人民感受到了领袖把人民的衣食住行生活保障推向了一个新台阶,却也发现到领袖没有把人民生活水平推向更高水平的能力。
人民希望今天比昨天过的好,勃列日涅夫做到了。可是从他身上,人民看不到明天会比今天过得好的希望,于是,就发生了所谓的“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来骂娘”现象。人民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领袖。
可是,勃列日涅夫没有满足人民的这种愿望,或许,他根本就没考虑过人民的这种愿望。勃列日涅夫一生最大的败笔是没有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最终将苏联引向老人政治的尴尬局面。而这件事又从根本上反映出勃列日涅夫属于事务型干部,而不属于战略型干部。他没有战略眼光去规划国家的未来,他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国家和人民干点事,却没有想过为国家做出制度设计,培养更加优秀的未来掌舵人,反而使得斯大林体制下的“逆淘汰”机制根深蒂固,使苏联离解体越来越近。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7-13 23:24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间达十八年,占苏联整个历史时期的近四分之一。和同样长期统治苏联的斯大林一样,勃列日涅夫死后也是毁誉参半。现代俄罗斯人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或许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叫做“现代俄罗斯人对勃列日涅夫的看法主要受三种观点影响”。
第一种是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为代表的否定派,包括那些在他们执政时期占据主流位置的知识分子们,他们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保守、腐朽、停滞和令人难以忍受;第二种是以俄共为主的肯定派,他们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政治空前稳定、外交受人尊重、国防力量强大;第三种人员构成比较杂,大多属于无政治背景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前十年国家形势很好,后八年开始变得糟糕。
这三种观点各自的事实论据都很充分,在互联网随便一搜都会铺天盖地,且绝大多数符合史实。想达成一种统一的评判标准着实很难,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看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采用倒叙分析法,先分析第三种观点。
关于把勃列日涅夫时期划分为前十年和后八年,是源于苏联原卫生部第四管理局局长和卫生部部长、被称为“御医”的恰佐夫的回忆。在他的回忆录《健康与权力》里记载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身体健康情况。书中详细叙述了勃列日涅夫的历次病史和后期患病情况,重点提到1974年11月,领袖出现脑部血循环破坏症状,从此留下后遗症,再难正常工作。
相传,中医有一种观点认为,有的病能够治,有的病只能养。这话放在勃列日涅夫身上,就是1974年11月以前的病都治好了,而在这之后的病就只能靠疗养,无法治愈或根治。其实也正常,因为,1974年的勃列日涅夫已经68岁了。在此之前,勃列日涅夫还只是不善言谈,在此之后,勃列日涅夫经常出现语言障碍,很难进行流利的交谈,只能断断续续的念稿子。
这些还都属于微观反应。宏观来看,勃列日涅夫的一生,八五计划经济繁荣、推动东西方缓和以及与美国形成军事实力均势等主要政绩都发生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而发起个人崇拜(1976年苏共25大)、纵容腐败蔓延(1977年提拔贪官女婿当内务部副部长)、发行个人著作(1978年出版《小地》、《处女地》和《复兴》)、出兵阿富汗(1979年)以及默许老人政治和变成勋章迷都是发生在1975年以后。
因此,以1974年划界一分为二评价勃列日涅夫,即前期功大于过,后期过大于功、甚至完全无功劳的观点在俄罗斯还是比较普遍的。例如,七八十年代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克里姆林宫幕僚文人阿尔巴托夫和布尔拉茨基等人也持同一观点,存在差异的只是关于年份划分的争议,有的主张划分在1976年勃列日涅夫的另一场神经损伤疾病。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要全面否定、俄共却要全面肯定勃列日涅夫了。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给不了人民温饱、稳定和大国地位,只好一直强调自己给了人民自由与民主。做到了腐败、个人崇拜、独裁、专制的勃列日涅夫执政十八年都没有做到的事。
俄共全面肯定勃列日涅夫是想利用俄罗斯人民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经济崩溃和政治混乱的不满,唤起他们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生活保障充足和超级大国地位的怀念,然后,赢得选票、上台执政。
应了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本帖的观点属于第四种,有点抄袭第三种前功后过的观点,把勃列日涅夫一生分为健康阶段、疾病阶段和回光返照阶段。因为,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他选择了安德罗波夫接班,并且为安德罗波夫接班扫清了大量的障碍。让苏联的前途再一次出现曙光。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7-14 10:29
@hhtdmwja138 2015-07-12 17:24:32.0
从去年跟到今年,为楼主的严谨和毅力点赞! 
契尔年科执掌大位时间不长,我等普通中国人不甚了解,您能否用合适的篇幅介绍下? 

—————————————
契尔年科时期虽短,但是对于研究苏联解体很有裨益,帖子大概会用一万至一万五千字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叙述,敬请期待!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7-15 21:33
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11月9日夜逝世。10日清晨,他的警卫喊他起床时发现领袖已经不省人事。很快,医生和几位排名靠前的政治局委员来到现场,众目睽睽之下,各种抢救措施都无济于事。大家不约而同地注视着安德罗波夫,想看看第二书记如何拿主意。
安德罗波夫果断下令,召集所有政治局委员,无论在莫斯科还是在外地,必须于11月10日白天返回莫斯科,准备召开紧急会议;命令各地中央委员于11月11日之前赶到莫斯科,准备召开中央全会。与此同时,安德罗波夫命令相关人员将领袖的死讯暂时封锁在克里姆林宫内部,严禁外传。
11月10日至11日,安德罗波夫陆续下令莫斯科市的各区警察保持24小时昼夜巡逻,由国防部派出军人巡逻队在克里姆林宫、苏共中央大楼、部长会议大楼和各个地铁车站附近执勤,克格勃工作人员一律不许下班,全部坚守岗位等待命令。
就在军警宪特等强力机关戒严的同时,11月10日夜,安德罗波夫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商议领袖葬礼和“工作交接”问题,大家一致通过了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提议:向即将召开的中央全会推荐安德罗波夫同志出任总书记一职。同时也通过了另一项决议,推荐契尔年科同志接替安德罗波夫同志在书记处的工作,负责意识形态工作。
11月12日上午,苏共中央召开全体会议,契尔年科在大会上发言,向中央委员们推荐安德罗波夫同志出任党的总书记,这个建议被大家一致通过。中午稍事休息后,全体中央委员参加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礼。
在葬礼上,除了前任领袖的亲属外,数基里连科哭的最凶。那些依然在位的第聂伯帮的官员们更多地是在考虑自己的前途和退路,他们知道勃列日涅夫不在了,第聂伯帮又有很多人给安德罗波夫使过绊子,这下不知道该谁倒霉。
相反,倒是已经退出政治舞台的基里连科眼泪不止,他在哭什么?自己忠诚了一辈子的领袖在最后罢黜了自己,仿佛是为了讨好一个“外人”。领袖死后,和领袖不是一路的人夺取了领导权。领袖的“既定方针”怎么办?国家的未来怎么办?江山会不会要变颜色?他想不明白这些事,却只能想想这些事,因为以他的水平,想不出别的事。
此次最高权力变更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私底下的斗争还是有的。安德罗波夫返回书记处主持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也就半年多一点,多数中央委员还是倾向契尔年科,因为他是勃列日涅夫的心腹,是第聂伯帮的头面人物,他接班,大家不用担心有大的动荡。而安德罗波夫接班,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梅杜诺夫。
因此,安德罗波夫在得知勃列日涅夫逝世的第一个二十四小时内,首先是在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支持下,加强对军警宪特等强力机关的控制,借此做为威慑和后盾,再许诺契尔年科第二书记的职务,争取他的支持,由他去向中央委员们做工作。中央委员们大多是地方诸侯,不少都是勃列日涅夫的亲信,他们只认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们,由契尔年科去做工作,于公于私都是最好的人选。
事成之后,安德罗波夫放眼中央政治局,不得不考虑巩固权力的问题。勃列日涅夫死后的中央政治局共有11名政治局委员。分别是总书记安德罗波夫、第二书记契尔年科、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列宁格勒第一书记罗曼诺夫、乌克兰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哈萨克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库纳耶夫、监察委员会主席佩尔谢、负责农业的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
在这11人中,安德罗波夫的亲信有3个人,乌斯季诺夫、葛罗米柯和戈尔巴乔夫。第聂伯帮有4个人,分别是契尔年科、吉洪诺夫、谢尔比茨基和库纳耶夫。罗曼诺夫和佩尔谢的立场较为中立。格里申与安德罗波夫是政敌,两人在惩治贪腐问题上有着你死我活的对抗。
安德罗波夫手上可以打的牌不多,所以要慎之又慎。但是时间又不等人,他已经68岁,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他选择了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叫做民心。
0%(0)
0%(0)
  62 - x-file 05/06/16 (556)
    63 - x-file 05/06/16 (560)
      64 - x-file 05/06/16 (585)
        65 - x-file 05/06/16 (569)
          66 - x-file 05/06/16 (603)
            67 - x-file 05/06/16 (574)
              68 - x-file 05/06/16 (570)
                69 - x-file 05/06/16 (583)
                  70 - x-file 05/06/16 (581)
                    71 - x-file 05/06/16 (580)
                      72 - x-file 05/06/16 (559)
                        73 - x-file 05/06/16 (575)
                          74 - x-file 05/06/16 (549)
                            75 - x-file 05/06/16 (594)
                              76 - x-file 05/06/16 (616)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美国马上开始去古巴渡轮服务,300美元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