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6日06:34:02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69 由 x-file 于 2016-05-06 06:32:54 |
1983年秋天,对于苏联来说,比库页岛空难事件影响更大的是安德罗波夫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 安德罗波夫2岁丧父,母亲改嫁之后在他9岁时去世,母亲逝世后由继父养育。安德罗波夫14岁开始独立生活,先是当搬运工,后来又当过电影放映员和报务员,18岁起在伏尔加河当水手,19岁考上技校之后才开始有稳定的生活。 在长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安德罗波夫患上慢性肾炎,困扰终生。六十年代中期患过心脏病,一直持续到1966年才治愈。1980年,安德罗波夫奉命秘密访问阿富汗,染上亚洲流感,这一次生病,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他的肾脏在此期间受到严重损害,后遗症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身患重病并没有影响到他当上总书记。 1982年11月接过国家权力之后,安德罗波夫忘我的工作,通过自我严格要求来带队伍,自然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害,他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越来越严重,不得不经常去做透析。到了1983年2月,安德罗波夫已经完全依靠透析来生存。在当时医学水平条件下,这种治疗方式只能延长五至七年的生命。 当然,领袖的一切诊断和治疗都属于苏联的最高机密。 1983年3月的一天,安德罗波夫在办公室接待自己的老朋友、苏联作家马尔科夫,他说:“你看,医生给我的时间只有7年,可是你是知道的,我这里的一大堆工作几十年也处理不完……” 不知道马尔科夫先生听到自己的老朋友说出如此凄凉的话作何感想,而他的老朋友还是一位想带领国家走向富饶强大的老人。 越是病的厉害,安德罗波夫越是加快干部调整,迅速的把党内有识之士擢升起来。1983年4月之后,安德罗波夫请来了利加乔夫当中央组织部部长,协助自己调整干部。 1983年5月29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佩尔谢去世,引起新一轮干部调整。佩尔谢出生于1899年,是列宁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生平大部分时间都在拉脱维亚参加革命与建设工作。1966年接替谢列平的职务,执掌监察职能已经大为削弱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直至17年后去世。 为了解决这项空缺,1983年6月中旬,苏共召开中央全会,议定了一批人事变动。 第一,建议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安德罗波夫为主席团主席。 第二,将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罗曼诺夫调入中央工作,担任负责重工业的中央书记。 第三,选举原列宁格勒州苏维埃执委会主席扎伊科夫接替罗曼诺夫担任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 第四,选举原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索洛缅采夫接替逝世的佩尔谢担任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第五,选举原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区委第一书记沃罗特尼科夫接替索洛缅采夫担任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并增选沃罗特尼科夫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第六,选举利加乔夫担任负责组织人事工作的中央书记,继续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除此以外,此次中央全会正式将谢洛科夫和梅杜诺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9-10 20:19 六月全会的人事变动对后来一段时期的政局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的说,就是对几个政治人物有着重要影响。 选举利加乔夫当中央书记,是为了提升这位中央组织部长在权力核心中的地位。苏联时期,当上中央书记之后就有了进入政治局的入场券,掌握组织人事权的中央书记和政治局委员在高层排名相当靠前,混一个二号人物或是三号人物不成问题。 由沃罗特尼科夫接替索洛缅采夫的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意味着要重点培养沃罗特尼科夫。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从来都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重要候选人,1983年的索洛缅采夫已经70岁,不宜成为未来的苏联总理。沃罗特尼科夫时年57岁,属于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为啥说他优秀呢?且听慢慢道来。 沃罗特尼科夫1926年出生于沃罗涅日市的一个工人家庭。1942年在沃罗涅日市古比雪夫航空工厂参加工作,1947年入党。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历任车间副主任、主任,1954年在古比雪夫航空学院毕业后,于1955年当上这家工厂的党委书记,时年29岁,属于年轻有为的拥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党务干部。 沃罗特尼科夫1960年任苏共古比雪夫州委工业交通部部长、州委国防工业部部长。1961年任苏共古比雪夫州委书记。1963年任苏共古比雪夫州委第二书记。1967年任古比雪夫州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1971年任苏共沃罗涅日州委第一书记。 从29岁到45岁,沃罗特尼科夫从事了航空工业、交通工业、国防工业等多个行业的管理工作,即领导过州苏维埃的工作,又在州党委工作过,是一个工作经历和干部履历比较全面的同志。 1975年7月至1979年,沃罗特尼科夫担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增加了相对宏观的全局经济工作经历。1979年被派往古巴任苏联大使。大家不要小看了古巴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古巴共产党是苏共在美洲各国中最重要的兄弟党,古巴又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国,还是苏联在美国后院的唯一盟友,更为重要的是,古巴是苏共在南美洲和非洲输出革命的具体执行国。在这样的国家当苏联大使,意味着要肩负繁重的工作任务,不亚于外交部副部长。 估计沃罗特尼科夫把外交工作也搞得不错,否则他不会在1982年7月被安德罗波夫相中。1982年7月,原苏共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区委第一书记梅杜诺夫被免职接受组织审查。谁都知道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党政机关的大部分领导干部已经烂透了。整个边疆区几乎要陷入瘫痪。沃罗特尼科夫临危受命,被安德罗波夫派往克拉斯诺达尔担任第一书记。沃罗特尼科夫上任以后,和边疆区苏维埃执委会主席拉祖莫夫斯基一道,很快稳定了形势。 既在多个工业领域工作过,又有党务工作经验,既做过一些全局性的经济工作,又搞过外交工作和兄弟党的联络工作,最后又能把一个持续十年的腐败窝案发生地善后工作处理的不错。这样的同志不受重用,谁受重用? 在1983年的苏共六月全会,沃罗特尼科夫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出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当时的人们据此猜想,安德罗波夫有意栽培沃罗特尼科夫,使他成为未来的苏联总理。毕竟,这时候的沃罗特尼科夫才57岁,前途大有可为。 苏共中央六月全会的另一项重要任命是调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罗曼诺夫到中央书记处来工作,负责重工业。罗曼诺夫作为苏联经济最发达城市的领导者和苏共最大的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早在1976年就当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担任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长达16年,工作业绩长期得到中央和当地老百姓的好评。由于列宁格勒及其周边地区有庞大的国防工业和航空工业,罗曼诺夫对重工业生产很是熟悉。由他来中央书记处领导重工业属于情理之中。 然而,他的到来引起了另一名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不安,这名委员的名字叫戈尔巴乔夫。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9-13 23:40 加班刚回家,明日更新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9-15 00:26 1983年的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中的排名并不前。在12名政治局委员中,只有阿利耶夫进入政治局的时间(1982年11月)比他晚。当时,戈尔巴乔夫在中央书记处负责农业工作,就工作成果来看,那几年的苏联农业形势并不好。 按照苏联独特的经济体制,全国农业工作由中央书记处领导。1978年11月27日,戈尔巴乔夫被任命为负责农业的中央书记。那一年的7月,负责农业的原中央书记库拉科夫因病逝世。事发突然,此后中央书记的位置空了整整四个月,而这四个月正是农作物收获季节。这个时间对戈尔巴乔夫很不利,他在四个月后被中央选中,根本来不及熟悉工作,只能等着各地党委和农业部门自由发挥。 戈尔巴乔夫最后收到的报告是:1978年获得空前大丰收,共23700万吨。戈尔巴乔夫认为这个数字有水分,至少要减掉2000~2500万吨。因为很多谷物的湿度很高,称重之前没有晾干水分。 一个国家的农产品统计数字居然有10%属于虚报,也是够戈尔巴乔夫头疼。光是统计数字虚报也就算了,饲料生产效率低下、畜牧业和家禽业的粗放型发展、国家拨款抽肥补瘦、地方党委争抢投资、粮食征购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头大。 最难办的是那些伸手问他要政策和资金的人,都是地方诸侯,谁也开罪不起。戈尔巴乔夫索性把所有的申请报告汇总给勃列日涅夫,让领袖亲自拿主意。 苏联那么大,领袖怎么可能每样事情都管的过来?1979年9月,苏联农作物收割和运输工作出现了严重困难,领袖问戈尔巴乔夫准备怎么解决,戈尔巴乔夫说请工业部门给农业部门增加汽车帮助运输。 一旁的柯西金总理表示坚决反对,要求农业部门自力更生。在此之前,他收到了戈尔巴乔夫关于增加1979年粮食进口的建议报告,老大的不高兴。柯西金总理管着国计民生,看见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全是烧钱的主意,不愿意戈尔巴乔夫超支花钱。 让人意外的是,连政治局候补委员都不是的戈尔巴乔夫,竟然在公共场合公然和年长他27岁、已经当了19年政治局委员的柯西金总理吵起来,扬言“要是部长会议认为我和农业部软弱无能,那就让他们自己派人去收粮食,把余粮收集工作进行到底好了”。 戈尔巴乔夫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以他当时的资历和功绩,他怎么敢这样和总理说话。这不禁让我想起看过的一些故事,在某个无法无天的年代,一些无法无天的人挤兑周总理。 谁都知道,柯西金是政治局的少数派,是领袖的对立面。 戈尔巴乔夫回忆,领袖事后特意打电话安慰他。 戈尔巴乔夫又回忆,苏斯洛夫找他谈话,认为他和周围关系搞得很僵,不宜升职政治局委员。 吵完这一架,戈尔巴乔夫得到了柯西金的妥协,部长会议给了运输车辆,也拨了外汇进口粮食。但是1979年的农业收官工作依旧不好,农业部门使用其他部门车辆时效率低下,故障率和损坏率高,很多粮食烂在地里和路上。同样的原因,进口的粮食大量烂在港口,来不及装卸和运输。那一年的农业问题愈加严重。 1980年1月,苏军在阿富汗旗开得胜,勃列日涅夫心情大好。戈尔巴乔夫瞅准机会,向领袖进言,汇报农业工作的困难。领袖授意他写个报告,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甚至可以包括需要外交部和外贸部做哪些工作。 戈尔巴乔夫把这个报告越写越长,最后写成了“粮食纲要”,准备加进1981年2月苏共二十六大的总书记讲话稿里去,当然,后续还有博弈。 可以说,戈尔巴乔夫进入中央书记处一年多后,学会了的两件事情。 第一,实际工作做不好的时候,就去搞文字材料,舞文弄墨写些东西。 第二,农业工作做不好的时候,就去找总理“帮忙”。勃列日涅夫在的时候,去麻烦柯西金。勃列日涅夫死后换成安德罗波夫当家的时候,就去麻烦吉洪诺夫。反正这俩都是总理,都管着钱,需要帮忙就找他们。另外,跟他们较劲也没关系,戈尔巴乔夫时刻和领袖保持一致。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9-16 15:08 按照勃列日涅夫要戈尔巴乔夫写个农业问题报告的指示,戈尔巴乔夫为农业工作想了一个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证明苏联农业的产出远远高于它的投入,向世人昭示农业值得加大投入。 第二步,将农业工作计划纳入党代会的工作报告,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第三步,将制定好的工作规划形成《粮食纲要》,推动农业管理机构改革。 这个三步走战略耗时三年。1980年夏天,在戈尔巴乔夫的坚持下,成立了以苏联国家计委主任为首的综合小组,包括科学院、苏联农业科学院、中央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代表。他们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苏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1980年第11期。该文说:“如今农业创造着相当大一部分国民收入—— 总值的28%左右(将作为纯收入一部分的工业品价格中体现的流转税也计算在内)。农产品和农业原料制成的产品占到国有商业和合作社商业零售商品流转率的三分之二以上。” 1981年1月,戈尔巴乔夫走出了第二步,他想在即将召开的苏共二十六大报告中加上必须制定全国综合性粮食纲要、以保证向居民稳定供应食品的内容。在他的坚持下,苏共二十六大决定必须制定专门的粮食纲要,并特别提到了农业生产与工业部门、尤其是加工工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步比较关键,制定《粮食纲要》和建立农工综合体。制定《粮食纲要》不难,难的是如何贯彻实施。面对“政令不出克里姆林宫”的懒政怠政现象,戈尔巴乔夫认为只有靠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自作报告才能增加《粮食纲要》的执行力。农工综合体作为管理农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业机械设备生产行业的最高管理机构,属于新设立的高级别部门,戈尔巴乔夫允诺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归部长会议领导,终于得到了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的支持。1982年5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粮食纲要》的报告,戈尔巴乔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从政治上来看,从1980年到1982年,戈尔巴乔夫用了三年时间一点一点扩大农业问题在勃列日涅夫心中的影响力,逐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成立了农工综合体,打退了两任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吉洪诺夫对农业问题的指摘。很是了不得。 从经济上来看,从1980年到1982年,苏联农业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换来的宝贵外汇花在了进口粮食的贸易中。由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此期间使用一切手段打压国际油价,抬高国际粮价。苏联农业问题不得了! 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这么努力,苏联农业问题还是难以改观?往小了说,是中央书记处与部长会议的权力矛盾。往大了说,是计划经济体制压制农业生产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层矛盾。 戈尔巴乔夫使出的大招是提升农业管理机构的级别和覆盖面,在计划经济体制前提下,减少分散管理、相互推诿、争抢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争取更多的投资和补贴用于农业生产。这些办法无法提升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无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自然也就无法提高苏联农业的发展水平。 苏联农业由负责农业的中央书记领导,既要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政策负责,又要对农业发展的结果负责。中央书记处作为党的机构,不掌握财政权力和机构设置权力。所以,最后还是要靠部长会议提供资金,由部长会议领导下的国家计委制作计划。部长会议制作计划、提供资金的标准要看中央书记处制定什么样的政策,还得照顾国家总体经济的投资计划。 这样的经济体制,造成了负责农业的中央书记与部长会议主席的先天性矛盾。 所以,戈尔巴乔夫很不招柯西金和吉洪诺夫待见,尤其是吉洪诺夫,最后几乎要把戈尔巴乔夫搞垮。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安德罗波夫升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权力的春天来了。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