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7日00:18:15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109 由 x-file 于 2016-05-07 00:13:52 |
斯大林死前正在调查一个医疗案,这个案调查了两年,改准备结案,这个案结束后,赫鲁晓夫等十几个逃过三界不死的老油条应该会被斯大林枪决,但是赫鲁晓夫在军方也有得力的盟有,就是苏联卫国战争中实际上的指挥官朱可夫元帅,当时赫鲁晓夫是朱可夫元帅集团军中的政委,是老搭档,在医疗案调查结束后必有一场生死决斗,这个时候朱可夫把他的几十万亲信部队调到莫斯科驻扎在交区,这个调动不可能会得到斯大林同意,这说明斯大林已控制不住局势,在生死决斗中已处于绝对劣势,双方已进入到了你死我活阶段,就传出斯大林病死了 ----------------------------- 卫国战争时期,赫鲁晓夫没有担任过集团军政委,只担任过方面军政委,他的两任搭档也不是朱可夫,而是布琼尼和铁木辛哥。 朱可夫在战争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统帅部运筹帷幄,很少直接统领军队,即使出任一些方面军的司令,也是临时性短暂担任(西方面军司令两个半月、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两个半月、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半年),没有长期带兵、建立自己亲信部队的可能性。唯一勉强算得上亲信部队的只有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 朱可夫在二战后的头七年丧失兵权,在斯大林生命最后时刻被召进莫斯科,并未授予职务。而他唯一能够勉强算得上亲信部队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已经肢解,分布于苏联在东欧的若干盟国。并未在1953年3月发生陈兵莫斯科郊外的情况。 斯大林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还要厉害,直到他死的那一刻、甚至死后若干年,都对苏联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作者:园晟 时间:2016-04-07 19:50 8月叛乱被平息后,克伦斯基再次改组政府,亲任俄军总司令,并成立以自己为首的五人内阁,走向集权。此后的俄国局势并未因平息一场叛乱而恢复稳定,反而更加危急起来。在前线,德军如入无人之境,随时可以向彼得格勒发起攻势。在后方,经济形势全面恶化,粮食供应依旧紧张。政治上,彼得格勒的工人罢工不断,士兵厌战情绪依旧,各地政府看到首都政局一日三变,无所适从,只能任凭民粹主义在全国各地发酵。整个俄国继续一盘散沙。 八月叛乱的最大赢家当属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无所作为,资产阶级各政党因支持叛乱而臭名昭著,只有布尔什维克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在工人与士兵中的强大影响力,有力地瓦解了科尔尼洛夫的军事行动。此后,布尔什维克在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影响力急剧上升。 9月9日,布尔什维克党的托洛茨基和诺根分别当选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主席。受两都选情影响,俄国其他一些地方陆续出现布尔什维克党员当选本地苏维埃主席。布尔什维克在各地通过苏维埃选举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这时,摆在俄国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老路是继续临时政府的统治,与德国作战,借美国参战的有利形势等待协约国盟友打败德国,分享胜利果实,在战后召开立宪会议,借鉴美英法等国制度建立民主国家。另一条新路是推翻临时政府,由工兵代表苏维埃执掌国家权力,与德国停战,休养生息,与协约国为敌。 新路是布尔什维克的列宁提出的。他认为俄国已经有了发起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有了工农兵阶层翻身做主、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机会。在各地工厂和军队中,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最重要的是,首都彼得格勒有大量工人赤卫队和后备军倾向布尔什维克党。俄军已经彻底厌战,不愿跟随临时政府继续作战,掌权的克伦斯基贵为三军总司令,却没有真正忠于他的部队。 列宁希望举行武装起义,借助暴力改朝换代。他的这种想法无论在党内还是党外,都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力量。列宁不在乎党外的反对力量,只担心党内的反对声。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等人认为起义的时机不成熟,尽管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布尔什维克稍占优势,但在全国范围内,布尔什维克依然处于劣势。 在9月和10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列宁耐着性子劝导党内与他意见不一致的同志,向他们解释形势已经再一次发生变化。在党内大会上,列宁一次又一次地力排众议,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终于获得通过。10月20日,彼得格勒苏维埃以德军逼近首都为由,成立了以布尔什维克的托洛茨基为首的军事委员会,对外宣称整军备战。四天后,这个委员会成为起义领导机关。 10月24日凌晨,临时政府派出士官生查封布尔什维克报纸《工人之路报》和《士兵报》。天一亮,布尔什维克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起义。托洛茨基对中央委员们做出分工,分别负责铁路、电报、粮食、监视、谈判等事务。散会后,工人赤卫队和起义士兵对彼得格勒各个军政要害机构和部门展开进攻,一切进展顺利。当晚,列宁督促起义军迅速前往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临时政府成员。 冬宫属于俄国历史建筑,文化价值非凡。24日夜至25日白天,起义部队投鼠忌器,没有贸然进攻,将其包围后展开劝降,并调波罗的海舰队的起义士兵向彼得格勒开炮。25日晚21时40分,后来闻名于世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射了一枚空炮弹,大炮的剧烈轰鸣和炮弹穿越天空的光束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临时政府及冬宫卫戍部队宣布投降。 为期不到两天的十月革命就此胜利结束,整个起义过程中,只有6人死亡,50余人受伤。25日22时45分,第二届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开幕,由于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不满布尔什维克武装夺权,两党部分代表退出会场以示抗议。在布尔什维克的主导下,大会通过了列宁草拟的《报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成立了清一色布尔什维克党员执政的“人民委员会”,并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战争,为农民分配土地。 作者:园晟 时间:2016-04-08 21:42 10月25日,十月革命已然胜利。但是,布尔什维克并没有真正掌握政权。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一个是以沙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为渊源产生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革命过程中罢工工人和起义部队自发选举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在苏维埃占据多数的是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处于少数席位,话语权不多。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是在客观条件总体不利情况下的唯一选择。布尔什维克在临时政府无法登堂入室,在苏维埃尚有一席之地,只有借扩张苏维埃的权力,拓展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的影响力,最终赢得执政权力。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家权力似乎已转移到苏维埃。然而,有个细节被后来的史家们忽略了。临时政府垮台后,布尔什维克立即成立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依然不具备国家权力,还是那个由人民自发组成的工兵群体议事机构,不具备法定的制约政府权力。 临时政府执政时期,布尔什维克把苏维埃作为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舞台。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不再需要这个舞台,也绝不会允许这样一个机构对本党治国产生实质的制约能力。10月25日,十月革命胜利当晚,当51名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代表退出苏维埃会议以示对布尔什维克武装夺权的抗议时,托洛茨基公然放言:“让他们统统走开吧!他们都不过是些废物,就要被扫到历史的垃圾堆去了!” 二月革命胜利后,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达成协议,筹备召开全国立宪会议,选举新国会,拟定新宪法,谋划俄国的未来,立宪会议召开之前,由临时政府管理国家。3月至10月,临时政府一再推迟立宪会议选举,表面理由是战事未停,不具备选举条件;真实理由是资产阶级人数少,如果全民普选,代表他们的政党拿不到立宪会议多数议席。 与此同时,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也不着急。社会革命党代表农民,投票人数多,无论何时都能选上议会多数。孟什维克认为俄国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工人阶级政党不需要马上夺取议会多数,只要维持监督地位即可。 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一直把无限期推迟立宪会议作为攻击临时政府的理由。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可以果断忽略作为工人和士兵自发议政机构的苏维埃,但对立宪会议必须明确态度,否则,他们的新政权可能失去橡皮图章式的苏维埃。 11月12日,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三周,俄国举行立宪会议选举。选举结果对布尔什维克十分不利。布尔什维克仅获得24%的议席,社会革命党获得57%的议席,其他政党议席所占百分比均为个位数。多数政党公开宣布,承认选举结果,“全部政权归立宪会议”。这就意味着,代表农民群体的社会革命党赢得了大选。 看到这样的选举结果,列宁不高兴了。11月23日,布尔什维克通过人民委员会下令逮捕全俄立宪会议筹备委员会中的立宪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党员。11月26日开始,布尔什维克借故推迟立宪会议会期。11月28日,人民委员会宣布立宪民主党为“人民敌人”,在全境取消其合法地位,逮捕其领导人。12月23日,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开进首都,随时准备镇压一切“反革命行为”。 1918年1月3日,布尔什维克宣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其他任何人、任何机构赋予自己国家政权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反革命,苏维埃政权有权对其使用武力。1月5日,全俄立宪会议开幕,各资产阶级政党或被宣布非法,或畏惧布尔什维克武力,没有参会。 会上,布尔什维克党团提出《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要求立宪会议将国家权力授予苏维埃,被会议否决。1月6日,布尔什维克派出士兵驱散立宪会议代表。立宪会议就此终止了短暂的生命,归入历史。1月10日,在布尔什维克的主导下,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掌握了国家权力。 直到这时,布尔什维克才算真正夺取国家政权。 作者:园晟 时间:2016-04-11 00:17 布尔什维克濒临失败100多天后绝地反击,仅用两天一夜时间,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61年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把他们绝地反击、一夜取胜的“四月革命”比作十月革命。99年来,无数国家无数人把十月革命描述成无以复加的神圣,甚至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至于后来的无数国家无数人忽视了这场革命的真相,忽视了这场革命的前因后果,忽视了这场革命背后的一些隐藏的东西。 史学界关于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俄国在一战期间的前线失利和后方经济政治危机催生了革命,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忽略了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自由”的渴望,使布尔什维克有机会登上俄国历史舞台中央。布尔什维克正是向人民承诺了“土地、面包、和平、自由”,才最终夺取政权。 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那布尔什维克就不可能取得随之而来的内战的胜利。众所周知,1918年至1922年,布尔什维克并没向人民兑现“土地、面包、和平、自由”,而是把土地收归国有,让人民忍饥挨饿,将国家引入内战,用契卡取代宪政。但是,俄罗斯人民似乎并没有因布尔什维克食言而愤怒。布尔什维克依然取得了胜利,巩固了政权,建立了新国家。 在种种可以明说的解释和种种不可以明说的解释背后,一定有一样更加符合当时俄罗斯民心的东西。它的价值超越了俄国人对“土地、面包、和平、自由”的渴望,超越了俄国人对土地的渴求,超越了俄国人希望有饭吃,超越了俄国人希望不打仗,超越了俄国人希望有自由。 这种神奇又强大的东西会是什么呢?且看俄罗斯的两大传统——泛斯拉夫主义和东正教弥赛亚意识。 俄罗斯民族属于东斯拉夫民族中最强大的一个分支。蒙古西征之时,斯拉夫民族遭到重创,饱受奴役和压迫。蒙古人的势力衰落后,俄罗斯民族崛起,此后,这个民族一直在开疆拓土,一直在和外族打仗,持续征战近500年,终于在1812年打败拿破仑之后树立起欧洲大陆霸主地位。他们要建立起的仅仅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吗?不是的,他们想要的是以俄罗斯帝国为载体,解放一切受压迫的斯拉夫兄弟民族,建立起斯拉夫大一统的民族国家。 在十九世纪,西斯拉夫一拨的波兰、捷克等民族在德国和奥匈帝国沦为二等民族。南斯拉夫一拨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民族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之下,十九世纪末期独立后很快又被奥匈帝国觊觎,最终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沙皇带领俄国投入一战,并非像俄国资产阶级想象的那样,陛下想通过与英国、法国这样的民主国家结盟,将国家引入现代民主发展轨道。事实上,沙皇想借一战最终解体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最终将所有斯拉夫民族团结在俄罗斯的大旗下,建设世界级的大帝国。 沙皇的这个想法更易于被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理解。他们目不识丁,不知道自由民主的哲学内涵。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同胞在国外受难,自己的君主要带领自己解放他们。所以,他们才踊跃参军,去参与这项神圣的事业。1916年后,以农民为主体的俄罗斯军队和后方的农民看到俄军屡战屡败,他们的沙皇已不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了。他们就开始呼唤新的领导人,在那个强有力的新领导人或是领导群体还未出现之前,他们才不愿上前线白白流血牺牲。 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克伦斯基两届政府都属于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之辈,处事犹豫不决,行事前后反复,反将胜利寄希望于美国参战,毫无大国风范。 这时候,一个叫布尔什维克的党出现了,这个党目标明确、行事果断、上下统一、言行果敢。虽然,这个党在7月事件中“暴露”出背叛斯拉夫民族利益,“坐实”德国奸细骂名,立即被国内舆论封杀,党员纷纷退党以示唾弃,但是,当布尔什维克向人民许诺要走一条不同于欧美其他民族的道路时,俄国人民的斯拉夫民族优越感被激发了,他们站到了布尔什维克一边,直到1922年苏联成立。 尽管这一条道路是由德意志民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俄罗斯人却从这一思想中看到了向西解放西斯拉夫兄弟和南斯拉夫兄弟的希望。 所以,二战期间,尽管法共和意共的力量强大,两个国家都是欧洲大国,但是斯大林还是让两家兄弟党放下武器,参与和平建设。因为他们不属于斯拉夫民族,属于“选修课”。 所以,尽管东欧各国共产党力量薄弱,斯大林偏偏强人所难,要在东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东欧的大多数国家都有斯拉夫民族,属于“必修课”。而奥地利和希腊不属于斯拉夫民族,就不强求。 所以,铁托“闹个性”让斯大林恨之入骨,因为他领导的国家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是必修课中的必修课。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