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x-file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116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7日00:31:47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115 x-file 于 2016-05-07 00:26:45
继摩尔达维亚之后,最后一拨成为苏联加盟国的是波罗的海三国,依次是立陶宛(1940年8月3日)、拉脱维亚(1940年8月5日)、爱沙尼亚(1940年8月6日)。过去,不少人认为这三个国家自古就是独立国家,纯属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瓜分协议,于1940年武力吞并。由于这个观点颇具市场,所以,了解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真相很有必要。
波罗的海三国位于波罗的海东南沿岸地区,三个国家由部落社会进入到国家社会的时间相对较晚。119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授权十字军圣战,向异教徒地区武力传播天主教。和几乎同一时期、以同样形式、完成同样社会形态转变的芬兰类似,波罗的海东南沿岸地区进入了异族占据主导力量的“德意志时代”。
被授权向波罗的海东南沿岸传教的是以德意志人为主“宝剑骑士团”。当时,德意志人称波罗的海东南沿岸地区为“立窝尼亚”。宝剑骑士团入侵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了反抗。最后,只有南方少数部落的反抗取得成功,在1240年建立立陶宛公国。在北方(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宝剑骑士团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四个天主教主教区,于1237年改名为立窝尼亚骑士团,成为同是以德意志人为主的“条顿骑士团”的北方分支。
从此,波罗的海东南沿岸成为两个国家,北方是立窝尼亚,南方是立陶宛。在立窝尼亚,社会群体发生了民族和阶级分化,德意志人成为统治阶层,聚局在几个主要城市中,立窝尼亚土著居民过着分散的农村生活。立陶宛则处于德意志人从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夹击的战略态势下,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立陶宛自1240年建国以来一直遭受德意志人的侵扰。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灭亡基辅罗斯、建立钦察汗国。仅仅数十年之后,蒙古人势力衰落。乘此良机,立陶宛人在无力打败德意志人的情况下,转而向西南方向扩张以积蓄实力,在14世纪占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
1385年,立陶宛与波兰联姻,初步实现国家联合。1410年,立陶宛联合波兰对条顿骑士团发动格林瓦尔德战役,一举打垮德意志的势力,使其无力再向东扩张。受此影响,立窝尼亚的德意志统治集团在后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渐衰落。对此,俄罗斯人看到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希望。
1558年,伊凡雷帝率领俄国发动立窝尼亚战争。有气无力的立窝尼亚骑士团只能向瑞典、立陶宛和波兰求援。战争期间,立窝尼亚骑士团在1561年被打垮,立陶宛与波兰在1568年正式合并,建立大波兰国家。至1583年,俄国完全战败,瑞典和波兰瓜分立窝尼亚。通过立窝尼亚战争,波兰吞并了位于立窝尼亚中部和南部的大量领土。
立窝尼亚战争不仅终结了波罗的海东南沿岸地区的“德意志时代”,而且对东欧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立陶宛与波兰合并,成立了以波兰人为主导的强大国家。其次,瑞典再次进入强盛时期,萌生出向波兰扩张的野心。再次,俄国的惨败使俄罗斯人视波兰和瑞典为自己的头号敌人,开始卧薪尝胆,谋求本国大国地位。
17世纪,瑞典通过两次波瑞战争(1600年至1629年、1655年至1660年),占领全部立窝尼亚,波兰丧失对立窝尼亚的控制权。到了18世纪初,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国发动北方战争,至1721年战争结束时,从瑞典手中夺得了立窝尼亚。到了凯瑟琳大帝时期,俄国又发起对波兰的“三国瓜分”,最终将立陶宛占为己有。
俄国吞并立窝尼亚和立陶宛后,在两个故国旧土上推行了完全不同的统治方式。在立窝尼亚,俄国通过扶持当地德意志人后裔对土著居民实行“自治”,尽力消除瑞典的影响;在立陶宛,俄国刻意诱发阶级矛盾,压制已经波兰化的立陶宛贵族,对立陶宛平民则施行宽松政策,防范后者与波兰复国运动合流。
综上所述,在近代史阶段,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两国与立陶宛截然不同。前两国在德意志和瑞典的影响下信仰基督新教路德宗,立陶宛在波兰的影响下信仰天主教。前两国的民族意识萌芽于瑞典殖民时期(17世纪),立陶宛早在13世纪上半叶就有了自己的国家,却因长期与波兰合并存在与波兰再度联合的可能。俄国人因地制宜,小心翼翼维持着自己的统治,直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
作者:园晟 时间:2016-05-02 21:24
1812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俄国,一度占领立陶宛和立窝尼亚部分地区,建立起临时行政机构,将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传入。法国人的短暂停留激发了当地人的民族意识。拿破仑战败后,帝俄未察觉这一变化,依然予以该地区一定的自治权力。1816年至1817年,沙皇认为立窝尼亚居民情况特殊,宣布在该地区解放农奴。由此,当地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生活条件大为改善。19世纪上半叶,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的书籍和报纸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助力其民族意识觉醒。
1830年,波兰人民发动追求独立的起义,起义者不乏立陶宛人。帝俄迅速镇压了起义,对立陶宛推行俄罗斯化政策。1848年,德意志邦联地区发生以实现统一为目标的“一八四八年革命”。这场革命在立窝尼亚的德意志人群体中产生不小的震动。1856年,帝俄在克里米亚战争战败,发生政治危机。面对立窝尼亚愈演愈烈的独立倾向,沙皇政府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立窝尼亚实行俄罗斯化政策。
帝俄俄罗斯化政策的核心手段是强迫当地人学习和使用俄语,并使之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然而,持续性的俄罗斯化政策反而激化了当地的民族独立运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民族不仅视俄罗斯人为外来统治者,也将立窝尼亚的德意志人和占据部分立陶宛国土的德国视为敌人。
1905年,俄罗斯爆发革命,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也发生了追求独立的工农革命运动。革命者对德意志人进行了迫害,引发波罗的海沿岸的德意志人大规模外逃。这场大规模外逃直至沙皇政府平息革命都没有停息。面对当地强大的独立运动,沙皇政府被迫答应当地学校教授本民族语言,并放宽对民族语言报纸的限制。此外,沙皇政府坚持削减波罗的海民族参与国家杜马的议员数量,防范当地民族主义思潮与帝俄其他民族主义运动合流。
一战爆发后,德军在东线连战连捷,于1914年至1915年占领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大部。两国独立运动继续高涨。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爱沙尼亚独立运动高涨起来,临时政府承认该民族拥有自治权力。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开始与德国谈判。为压服苏俄接受议和条件,德军于1918年2月占领爱沙尼亚,逼近彼得格勒。1918年3月,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将包括波罗的海东南沿岸地区在内的西部国土割让给德国。波罗的海三国获得了从俄国独立的法理基础。
1918年11月,德国战败,波罗的海三国的德国驻军停止作战。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在11月底至12月初先后击败当地民族武装,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12月,协约国依据《康边停战协定》,要求德军坚守《布列斯特和约》规定的边界,等待协约国接收。此后,三国独立武装在德军的帮助下,将苏俄红军赶出了国境线。
1920年,苏俄与波罗的海三国分别签订和约,承认其独立地位。2月,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独立。7月,苏俄承认立陶宛独立。8月,苏俄承认拉脱维亚独立。不过,列宁认了的事情并不代表斯大林会认。列宁死后,斯大林有着恢复帝俄疆界的强烈愿望,最终于1939年与纳粹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东欧势力范围。
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苏联随后占领波兰东部,对波罗的海三国形成包夹态势。1939年9月底至10月,苏联强迫波罗的海三国签订“互助条约”,允许苏联驻军。此后,苏联在三国内部扶持共产党人。1940年6月,苏联以武力吞并三国。7月中旬,在苏联枪口下,三国分别举行选举,结果“显示”:三国人民要求加入苏联。8月上旬,三国正式成为苏联的加盟国。
至此,苏联国家最后形成。
作者:园晟 时间:2016-05-03 00:38
最近的一章主要从整体上介绍苏联的建国来源,叙述了1922年至1940年各加盟国加入苏联的过程。这一段的历史比较长,以往的大多数苏联史籍不太注重。所以,贴文在此基础上,还简要介绍了苏联境内各少数民族加盟国的历史渊源和帝俄时代吞并相关领土的进程。写的有些繁杂,有些地方可能繁简失当。所以,再增加一篇予以总结。
毫无疑问,苏联继承了帝俄时期的扩张主义传统。但是,如果要超脱这种哲学式的历史解说,实现具体地理解苏联的建国理念和历史,就需要跳出传统的共产主义世界革命理论,厘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是俄罗斯两大历史传统——泛斯拉夫主义和东正教弥赛亚意识;二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四个仇家——钦察汗国、瑞典、波兰、土耳其;三是两个时期领袖关于国体的不同认识——列宁主张的以斯拉夫三国为基础的理想主义联邦制苏维埃联盟和斯大林主张的联邦制外衣下的中央集权;四是两项动摇苏联国体法理的对外条约——《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件。
公元9世纪至13世纪,斯拉夫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为期三百余年的祖国——幅员辽阔的基辅罗斯,后来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视其为本国的历史渊源。蒙古人灭亡了这个国家,建立钦察汗国(欧美史学界称为金帐汗国)。从蒙古人殖民时期开始,俄罗斯人产生了“泛斯拉夫主义”传统,追求本民族独立、解放斯拉夫兄弟民族、重建大国地位。
1453年,信仰东正教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同样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开始自视为东正教的继承人,树立起“东正教弥赛亚意识”,认为本国人有责任将东正教传播于世界,对抗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以及中东的伊斯兰教。
在泛斯拉夫主义和东正教弥赛亚意识的双重影响下,俄罗斯人有了民族主义的基因和意识形态的优越感。因而,在本世纪,苏共的扩张主义政策和世界革命理论能在苏联大行其道。西方国家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眼里的独裁者普京在俄罗斯国内的威望一直那样高,哪怕经济衰退都能维持高支持率。他们不明白,在俄国人心里,斯大林永远是斯大林,而戈尔巴乔夫只能是戈尔巴乔夫。
继钦察汗国的统治被推翻之后,俄罗斯陷入强邻环伺的局面——北面的瑞典、西面的波兰、南面的土耳其和克里米亚汗国、东面的若干蒙古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
为扭转这种局面,俄罗斯向东灭亡蒙古诸汗国,吞并西伯利亚;向西,灭亡波兰,从波兰手里夺取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北,攻击瑞典,从瑞典夺取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向南,攻击土耳其、灭亡克里米亚汗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取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最后,向东南方向进攻,占领中亚,夺取中国西北领土。
上述这些国家中,包括中国在内,在17世纪前后都是强盛大国。俄国一直在以弱战强,从强国嘴里虎口夺食。除了中国没有惹过俄罗斯之外,其他国家与俄国都是世仇。俄国与瑞典的战争共计8次,最初的几次都是瑞典给俄国找不自在,包括立窝尼亚战争时期主动攻击俄国,1610年趁俄国亡国之际占领今俄罗斯西北部;波兰与俄国更不必说,借立窝尼亚战争攻击俄国在前,1610年占领莫斯科灭亡俄国在后;土耳其与俄国的战争共计12次,最初的几次源于土耳其反对俄罗斯从波兰手中夺取乌克兰,后来的战争便转变成俄国对土耳其的强势复仇。
俄国与瑞典、波兰、土耳其三国的恩怨源远流长,或多或少影响至今。俄罗斯的潜台词可能是——邻国们:你强大,你就会欺负我,所以我不能让你强大。你强大,你就可以殖民其他民族,可难不成“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所以,我可以夺取你的非主体民族地域占为己有。苏联成立后,继承了这种观念,死活要把外蒙古分裂出中国,同时,不惜耗费国力,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进行争霸。
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既鼓励少数民族自决,又发动布尔什维克在少数民族区域发起革命,加入苏联,还承诺各民族有自由退出的权利。所以,他选择实行实行联邦制。列宁的政策在他死后成为遗训,斯大林不敢明目张胆地更改,只能以自己的权威在联邦制的表面形式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斯大林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举动保得了他身前、管不了他死后。苏联解体早在建国初期就获得了法理依据。只不过,一直在等一位戈尔巴乔夫式的领导人出现罢了。
苏联解体,不仅有其内部法理依据,还有国际法法理依据。1918年3月,列宁主导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从国际法角度承认了众多少数民族独立的现实。在此之后,无论斯大林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苏联已然向国际社会承认俄罗斯领土变更的历史记录。列宁的弄巧成拙,最终使苏联不得不走上联邦制道路,直至解体。
苏联解体的另一项国际法法理依据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件。苏联与纳粹德国勾结,划分东欧势力范围,严重抹黑了本国国际形象和苏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声誉。德国战败使得苏联成为新的众矢之的,任凭苏联伤亡惨重解放东欧,也在国际社会落不着好。西方国家长期不接受该条约规定的领土变更,直到二战结束三十年后的1975年,才和勃列日涅夫执政的苏联签订《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含糊承认苏联边界现状。
仅仅16年后,西方国家笑看苏联解体。为什么说是“笑看”呢?因为自诩“真相无边界、批评无禁区”的戈尔巴乔夫草率曝光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件,苏联西部若干加盟国风起云涌的分离运动接踵而至。
0%(0)
0%(0)
  117 - x-file 05/07/16 (638)
    118 - x-file 05/07/16 (604)
      119 - x-file 05/07/16 (685)
        120 - x-file 05/07/16 (645)
          121 - x-file 05/07/16 (671)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六四有感
2014: ​李大钊狱中“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