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都是以经济力量和科技水平作为支撑。美国工业产值在1880年便超过英国居于世界第一位,科技水平也引领新潮,如铁甲舰、电报、电话、飞机、汽车等都是美国人首创。只是因北美大洲有特殊安全环境,美国军费长期不算多,却有民用转军用的巨大潜力。
经济和科技实力转化为军力,需要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时间。美国社会看似散漫,却有很强的管理能力。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的人力、物力马上动员起来。只是因过去长期和平主义观念严重,这一动员耗费了较长时间。1942年内,美军还不能向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投入太多的战舰、飞机,直至1943年以后其强大的战争机器才全面开动起来。
战争开始前,美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不过“罗斯福新政”时已掺入一些政府管理因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然依靠私营企业生产,却建立了“战时生产管理局”这一最高组织机构,在保障利润的前提下让国内多数工厂都转产军品或军民两用产品,经济危机时闲置的许多生产线和船坞马上变得一片繁忙。
美国的战场在海外,制造舰船成为第一位任务。战前美国造船业萎缩至年产货轮不到100万吨。战争爆发后各船厂加紧建造且不求奢华只求实用,原先建造一艘万吨货轮需半年工期,凯泽造船厂在1942年内却将建造速度缩短到不到3个月。该厂的新生产方式是将预制件进行流水线生产,再送到船厂总装车间,由数千铆工不分昼夜轮班将预制部件铆在一起。美国各船厂马上推广这一经验,1943年10月创造了“罗伯特·皮尔里”号万吨轮仅4天15个小时就建成下水的纪录,此时船身油漆都没干,这一纪录直至今日都未被打破过。
战时美国生产的多数运输船称为“自由”轮,定位是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载货量。在3年多时间里,美国18个造船厂建造了2751艘“自由”轮,最快平均7天下水一条,再完成舾装和试航也不过40天便交船。
1943年秋季,美国最高月造船吨位达130万吨,年造船量超过1500万吨超过德、意、日三国造船量总和的十几倍。这种“自由”轮成为运送军队和物资的主力,也是二次大战中美国工业实力的一种象征。
拥有了巨大的造船能力,美国在弥补海运损失的前提下还能大量扩充海军。因德国、日本的海上攻击,战时美国船舶损失约1000万吨,补充量却达5600万吨,因而在保持3000万吨民用船舶、1300万吨海军舰艇后,还以租借方式将大量船舶提供给英国、苏联等盟国。
日本对美开战后近四年间,造船总吨位只有397万吨,却沉没883万吨,加上战前原有560万吨和战争初期掠夺的60万吨,战争结束前只剩110万吨船。这些船只又因磨损和无油料又大多不能开动,海运量萎缩到战前的十分之一以下。
在大量生产舰船、军用车辆的需求刺激下,美国钢铁工业在战时也得到迅速发展,战前十年前的钢产量总徘徊在每年5000万吨上下,战时一举跃升到年产8000万吨。日本钢产量最多不过765万吨。
机械化陆战的基础,又是机动车辆。20世纪20年代时美国便号称“汽车之国”,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汽车,如1929年经济危机前汽车年产量曾超过500万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基本停产民用车,三年多时间里生产了10万辆坦克、238万辆军用卡车和63万辆吉普车。其中福特、通用生产的“大道奇”卡车性能风靡世界,成为美军、英军乃至苏军最重要的陆路运输工具。美军行动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摩托化(只有少数山地部队配备骡马),还向苏联、英国提供了100余万辆汽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称“有美军就有吉普”。美国兵对它的溢美之词是:“它能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像狗一样忠实,像骡子一样强壮,像山羊一样灵活。”吉普的标准载重只有250公斤,车身轻、越野性好,在太平洋诸岛粗糙的珊瑚礁地面仍能狂奔。
相比之下,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总共只生产了各种汽车16万辆,其中多数还不适合军用,最好的“日产”九四式汽车越野能力也同美国车差一个档次。日本陆军中,只有3个师团(第1、第2、第5师团)是全部乘汽车的摩托化部队,其余的动力还主要靠骡马。
美国是最早发明飞机的国家,战前民用航空业便十分发达。战争期间,美国利用原有航空企业生产军机,大量汽车厂也转产飞机,平均年产10万架飞机。这一数量超过苏、德、日三国的总和,而且其所产飞机中有三
分之一是大型飞机,其他国家所产的飞机则绝大多数是轻型战斗机甚至包括木制飞机。例如美国生产了978万架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日本只生产了15万架双发轰炸机,双方飞机在产量、总载荷上和质量上的差别都非常悬殊。
了解这些战争基础,便会明白日本只能力求速战速决,若持久对抗必然陷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