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竞选的众声喧哗中寄望于靠不住的良知
送交者:  2020年10月28日21:57:54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2008年德国电影《浪潮》及其所根据的加州一历史老师五天之内课堂实验让学生陷入法西斯狂热的真实事件,非常有现实意义、有普遍意义。自由、民主、法治的理念是多么脆弱、多么容易变形、变质,甚至以各种似是而非的高大上理由被抛弃!


  老高按:当前中文网络和自媒体,聚焦两大热点:
  美国大选谁会胜出?
  中共是否要对台湾动武?
  两大热点,都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大家争先恐后竞相发表看法,声浪滔滔,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见解,让我觉得没必要再说什么,因为任何看法,似乎都有人说过了(我自己也早就说过了);而且许多迹象表明,现在说什么都似乎晚了,不管在这两个问题上哪种观点占上风、哪种最后被证实,结局都不容乐观:表面上的胜负,都既不能掩盖、更不能挽回背后的严重事态——或者说,都很可能引起更严重的、更不可收拾的反弹。
  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人的良知”上了!所以今天我推荐余少镭更涉及社会事件本源之一的文章。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重新热传2008年德国电影《浪潮》(德語:Die Welle)及其真实事件:美国加州一位历史老师,让学生陷入法西斯狂热、置换成不容异己的思维方式的五天课堂实验。我感觉,这部影片非常有现实意义,而且有普遍意义。有心人仅仅在我们万维网上,就能找到真实的大量文字,足以证明:自由、民主、法治的理念是多么脆弱、多么容易变形、变质,甚至被人们在瞬间就以各种似是而非的高大上理由抛弃,我们应该多么谨慎小心地保护它——在救美国、救中国、救台湾之前,首先拯救自己。


  拿孩子来进行人性实验,本身就是泯灭人性

  余少镭,出处:现代聊斋余少镭


  小时候有没有被问过“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而且还是当着爸爸妈妈的面?
  如果这问题变成,“爸爸妈妈只能活一个,你选择让谁死”,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这不是危言耸听。朋友圈看来的一个视频:一个小学生,正在将黑板上的词逐一划掉。首先是“手机”、“零食”、“平板”等,然后是“朋友”、“兄弟”、“姐妹”,接下来是“外公”、“外婆”,划到“爷爷”、“奶奶”时已很纠结了,剩下“爸爸”、“妈妈”时,他挣扎了很久,擦了擦眼泪,将“妈妈”划掉,只留下“爸爸”……最后,再次掩面痛哭。
  没有信源,不知道前因后果,从画面看,这是老师让学生作出抉择:这些你拥有的,只能留一个,你会放弃谁?
  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个“无解”的天问:你妈和你老婆掉进水里,你会先救哪一个?
  但是,这两种选择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放弃(消灭)哪个”,后者是“先救哪个”,对孩子来说,感受完全不一样。
  试想一下,如果要求他在想留下的人上面打个勾,他还会不会这么痛苦?

  再来看一个现实中发生过的事。
  故事来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的岳父讲给他听的。
  河北东光县有一条胡苏河,旱季水干见底,雨季则水涨及腰,给当地人过河造成很大麻烦。
  雍正末年,某一天,河水又涨了,一个讨饭的妇女,一手抱着一个男婴,一手扶着生病的婆婆,艰难地涉水过河。走到中间,婆婆不小心摔倒,在水中不断扑腾。情急之下,妇人将怀里的小儿抛下水,用力背起婆婆过了河。
  没想到,婆婆一上岸就哭骂起来:“我都七十岁老太婆了,死就死了,可咱张家几代人就指望这孩子传宗接代,你这是要让张家断子绝孙啊!”那妇人直愣愣跪着,只是低着头哭,啥话也不说。
  过了两天,婆婆痛念孙子,绝食而死。妇人终日以泪洗面,哭到嗓子哑了,就那样呆呆地枯坐着,几天后也死了。
  发生了如此人伦惨剧,有人写时评说,儿子与婆婆比较,婆婆重要;但婆婆跟祖宗比较,祖宗重要。如果那妇人还有丈夫,或者丈夫有兄弟,那么她弃幼救老是对的;但她们只剩两代穷寡妇跟一个单传独子,所以,她婆婆骂得对,那妇人死后肯定还会后悔的。
  对这事,纪晓岚的父亲说:“扯!道学家总喜欢站在道德高度谴责世人。水流湍急,生死一念之间,哪那么多时间深思熟虑?在无法两全的情势之下,她抛下儿子救婆婆,只能说是一种下意识,这正是天理之所在,也是人心之所安。如果反过来,婆婆死了,儿子活着,她一辈子能心安吗?她要真那么干了,信不信,谴责她的人会更多。再说,那小孩只是一个婴儿,生在乞丐之家,能否养得活都不好说。万一婆婆淹死,儿子也养不活了,她又得怎样的后悔?这妇人当时的抉择,实在是艰难而又伟大的。后来她婆婆自杀,她又跟着死去,在这样的惨剧面前,居然还有喷子口诛笔伐,这对九泉之下的她无异于二次伤害。”
  决定弃幼救老的那一刻,妇人心中想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下意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意识?
  还记得“郭巨埋儿”吧,千百年来,这是宣扬孝道的主旋律,故事中那要饭的妇人肯定也听过,也许她决定放弃儿子的那一刻,脑海里浮现的,正是郭巨同志挥汗如雨给儿子挖坑的光辉形象。
  论情,儿子跟婆婆谁更亲,不用问。
  抛下儿子救婆婆,这是“理”战胜了“情”,也是纪晓岚父亲说的,“天理之所在”。
  情是天生的,理是被教育出来的。
  怎么教育?
  二十四孝,就是统编教材。没资格上学的女性,从小也会有人口头教育她。所以妇人也清楚,如果她不弃幼救老,必将背负一世骂名,生不如死。
  幸亏,这个故事没有像“郭巨埋儿”一样,当那妇人将小儿抛下的时候,水里突然冒出一艘大船,托住她们一家,船上载满金银珠宝,空中飘来一行字:“这是上天对你孝心的奖励。”
  既然是悲剧,那就一悲到底,才能触发更深的思考。
  只是没想到,舆论的焦点竟集中在儿子重要还是婆婆重要上,最后得出结论:传宗接代最重要。
  没有人会追问:身处康乾盛世,她们一家为什么不但没脱贫还沦为乞丐?胡苏河既然是交通要道,为什么当地的“父母官”不在河上架桥,非要让民众摸石头过河?
  站在今天的角度,让人唏嘘的是,婆婆骂她,并不是真的痛惜一个小生命的逝去,而是哀叹张家将会绝了香火。
  人首先不是人,而是工具,传宗接代的工具。
  婆婆的这种价值观,也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妇人怎么选都是错的:弃老保幼,是为不孝;弃幼救老,也是不孝。
  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既然于情于理怎么选都错,都会被人诟骂,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能在情和理之外,寻找能最大限度提高“存活率”的可能性。
  弃幼救老,存在一种可能:溺水的婆婆在挣扎中把她也拖下水,结果,三口全死。
  弃老保幼,结果,死一活二。
  从这角度去复盘,如果你是那妇人,你会怎么选择?
  同理,“母妻掉水先救谁”的答案也就迎刃而解:谁离岸近先救谁。
  如果一样近,则:谁身体轻先救谁。
  又想起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这片子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荐过。
  电影讲的是,部落生活制时代的日本某山区,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短缺,村里老人一到70岁,就得被儿女背到山上等死,名义上是供奉山神,实际上是将有限的粮食留给年轻人,让部落能延续下去。
  说白了,也是为了传宗接代。
  这种基于集体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不是更让人细思极恐?
  再回想开头视频里那小孩,为什么在挣扎之后,划掉妈妈留下爸爸?
  最大的可能是,经过一番权衡,觉得爸爸能赚钱养家,供他上学读书。
  为什么又一哭再哭?
  当然是跟妈妈感情更深,心里实在舍不得。
  这不是情战胜了理或者理战胜了情,而是生存战胜了情理。
  老师这么一逼,人性不堪一击,几岁大的孩子,露出动物性的一面。
  为了生存。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
  但这位没出镜的老师,是不是《大逃杀》《饥饿游戏》之类的电影看多了,想拿你的学生来进行残酷实验?
  现在实验目的达到,满意了吧?
  但你可知道,小孩玩游戏是全身心投入的,在孩子眼里,词语代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逐一划掉的过程,等于让他把朋友、兄弟、姐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妈妈一个个亲手消灭掉。
  这得给他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这样的教育,想教出什么样的下一代?
  我想,如果是我孩子,我会告诉他,凡是逼你做出这种残酷选择的人,都是没有人性或心理变态的人,你应该像孙悟空一样画一个圈,将黑板上所有的词保护起来,圈外再写上老师名字,然后,狠狠地,一笔勾销。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9: 勤俭节约
2019: 人类急需解决的是,在人类发展的初级技
2018: 七绝 题照(533)一群骗子现金身
2018: 我们这一代
2017: 读书优不仕
2017: 王沪宁有感触的法国政体
2016: 文科猪看明白了,社科院:中国2020年才
2016: 蠢猪才相信社科院文科猪的胡扯
2015: 津巴布韦总统称孔子和平奖微不足道 拒绝
2015: 斯大林30年代大清洗究竟有多少受害者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