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顺治痴情的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
送交者: 2023年03月02日19:06:52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论顺治痴情的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兼论中共为什么高捧孟森 我在多篇文章讲过:中国历朝历代,野史的真实性未必低于官史,尤其是大兴文字狱空前(虽然并不绝后)的清朝——因为满清是鄙劣少数民族殖民中国的伪政权,所以它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一定会对其官史进行大幅的篡改和删减。 除了满清的官史称顺治痴情的董鄂妃是两个人之外,所有的野史都说董鄂妃就是董小宛,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本来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一直以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随着中共当局对孟森的大力捧抬,孟森于1915年发表的一家之言《董小宛考》,竟成了一锤定音的最高权威,孟森也被中共捧成清史研究的最高权威。 孟森的依据首先就是满清官史。《清实录 .顺治实录》和《清史稿.后妃传》,都称董鄂氏是当时清廷内大臣鄂硕之女,于顺治13年(1656年)18岁进宫,而董小宛丈夫冒辟疆所著的董小宛回忆录《影梅庵忆语》,则称董小宛生于1623年,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的话,那么她进宫时应该是33岁了。 孟森还说: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进宫时33岁了,当时19岁的顺治怎么会恋上比她大那么多的女人呢??因此董鄂妃不可能是董小宛! 孟森这种论证,只是一种“常识”性的推论,而算不上证明;而且这种推论似是而非,比如,既然明朝的万历帝可以恋上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后来成为万贵妃),那么19岁的顺治恋上一个33岁的女人又怎么不可能呢?更何况这个女人成熟、漂亮,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能够用汉文填词作诗。。。 其实从小缺乏家庭温暖的男人,恋上比自己年龄大的女人,是大概率的事件,如果这个女人能够给他带来温暖的话。顺治就是典型的这种男人。 由此可见孟森的愚蠢,他的“常识性”推理,根本没有常识。 孟森以《清实录》和冒辟疆所著的董小宛回忆录《影梅庵忆语》来证明董鄂妃、董小宛不是一个人,同样似是而非。 首先来看,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满清官方敢如实记载吗?肯定不敢如实记载,因为一代秦淮名妓成了清朝的皇贵妃和皇后(死后被顺治追封为皇后),对满清的形象是非常不利的; 同样,如果董小宛是被清廷抢到北京的、董鄂妃就是董小宛,冒辟疆敢如实记载吗?肯定不敢,因为在满清严酷的文字狱环境中,这么做无疑大祸临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 如果孟森的论证能够成立,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满清官方不会对档案造假,而且满清严酷的文字狱环境,对冒辟疆没有影响,然而这可能吗? 孟森的考证,根本不考虑满清官方的造假因素,也不考虑满清严酷的文字狱对民间信息真实性的扭曲,再次反映出他的愚蠢,作为“最权威的清史学家”,他居然连正常人的思维能力都没有。 孟森被中共当局及一些人捧成“最严谨的清史专家”,其实他非但不严谨,他的学术品质是相当恶劣的,这种恶劣表现为:对不利于自己的观点的史料的完全回避。学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客观公正,必须证据指向,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观点指向,否则其考证就没有客观公正性可言,没有客观公正性的考证就毫无价值可言。 孟森在其《董小宛考》中,完全回避当时在清宫供职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佐证,而汤若望的佐证,与《清实录》并不一致。汤若望在其德文自传中称: 董鄂妃是一位满洲军人的妻妾之一,她因为按照清宫的惯例进宫侍候孝庄皇太后(顺治及顺治之前的清宫惯例)而被顺治看上,并发展成暧昧关系,其满洲军人丈夫在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暴打了她;顺治闻讯大怒,把这个满洲将领召进宫,当众给了他一记耳光;因为忍受不了此种屈辱,该满洲将领不久后就死了(或许死于自杀),顺治随即急不可耐地把这个女人娶进宫,破格封为贵妃。。。 注意:汤若望明指董鄂妃不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而是一个满洲高级将领的妻妾。当时符合这个条件——级别高到妻妾能入宫侍奉太后的满洲高级将领,只有顺治的哥哥、皇太极的第五子——和硕承泽亲王硕塞,他曾随多铎大军屠扬州、攻占南京灭南明弘光政权。 汤若望自传的记载,显然比满清官史的记载更可信,因为德国人汤若望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旁观者,而且汤若望的自传用德文写成,而满清君臣不通德文,无法审查汤若望的自传。 那么,既然董鄂妃就是硕塞的妻妾,查一查硕塞的家谱,不就可以搞清董鄂妃是谁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与汤若望佐证对应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疑点: 《爱新觉罗家谱》中,谈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第五子硕塞的妻妾时,其福晋(正妻)、侧福晋、庶福晋三人,都完整地记有姓名、贯籍、父亲官职爵位,都不见董鄂氏的其人,唯独第四个妻妾“又庶福晋一人”,却只有这六个字,没有任何进一步信息;而这种奇怪的隐晦,在其他满洲贵族的妻妾记载中没有出现。 根据汤若望的记载,这个没有任何进一步信息的“又庶福晋一人”,就是进宫的“董鄂氏”。那么清廷在隐讳什么呢?清廷为什么要隐讳这个“又庶福晋一人”?如果这个被隐讳的女人是满洲贵族之女董鄂氏,能称之为“庶福晋”吗?如果这个“又庶福晋一人”就是董小宛,就能完美地解释这一切疑云。 因此,董鄂妃就是董小宛的可能性,非但不能排除,而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而且,在顺治朝,董鄂妃的称呼是“董贵妃”、“董氏”,变成“董鄂妃”,是在满清的文字狱巅峰乾隆时期。在《世祖章皇帝实录》(康熙本)中,对董鄂氏的称呼都称作“董氏”,后来乾隆下令一律改称“董鄂氏”,对此,孟森诡辩说:把满文董鄂氏译作“董氏”,是一种省略的译法,这完全是孟某的推测,而没有任何证据。 就常识来说:如果董鄂妃若不是真的姓董,为何称“董氏”?难道满清统治者不懂得把董鄂氏译成“董氏”会引发她是汉人的误解? 孟森的这个诡辩,就如他辩解顺治五年多尔衮称号突然变为“皇父摄政王”,是出于顺治对多尔衮的“尊敬”一样(所谓中国古代有“尚父”、“仲父”的传统),完全是牵强附会,没有一丝一毫的证据。 由此也可见孟森并不严谨,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史料,他不是回避,就是诡辩,反映出其学术品质的恶劣。他的所谓考证,不过是在考证自己的先入为主之见而已。
董小宛丈夫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就是冒辟疆在文中对自己与董小宛之间的相识、相恋、流亡、相濡以沫。。。描写得非常细致入微,但对于她的病逝,却一笔带过,所患何病、症状、病情发展、逝世前的话语、葬礼。。。都没有任何提及,这是完全不合常理的。 所以,许多人,包括陈寅恪这样才华横溢的史学大家,都相信董小宛是被清廷抢走了的说法,而冒辟疆惧怕文字狱而不敢明言,在回忆录中以“死”讳之。 而陈寅恪等人的观点,是有着事实为依据的,《清世祖实录》中,有顺治七年多尔衮下令强征秦淮歌女进京的记载,因此,董小宛在如皋冒辟疆家中,被清军掳走,是完全不能排除的。 这其实就是强抢民女,满清入关六年后,在对江苏一带的统治已经稳固的情况下,统治者依然公开强抢民女,凸出地反映出满清的伪政权性质。
另有两个对孟森观点不利的事实是: 一则,如皋的董小宛墓并无董小宛尸骨,而只有随葬物。中国当代戏曲志学者缪依杭在考察江苏如皋彭家荡时,获知当地文物局在发掘董小宛墓时,不见尸骨,只有随葬品,这记载于他的《名妓董小宛的下落如何?》一文中,1985年发表于学林出版社的《中国文化之谜》中。 董小宛墓中为何无尸骨?对此,冒家的解释是:董小宛的尸骨被侵华日军盗走了!这个说法来自冒辟疆的同宗后人冒厚哉,在1993年的说的话,他说:1940年秋的一天,族里有人告诉他父亲说,董小宛的棺材被日军夜里偷扒走了! 但是这个说法是谁说的?并不清楚。日本人为什么要偷扒董小宛的棺材?为了钱?但董小宛“死”时,冒辟疆已经破落,董墓不可能有财宝。为奸尸?董小宛如果真死于1651年,历经近300后早成尸骨,如何奸尸? 日军侵华期间虽然杀戮颇重,但是基本没有破坏文物的罪行,如果日军要盗墓取财,为什么不去盗满清皇帝或明朝皇帝的陵墓,而要来盗取并无钱财的董小宛的陵墓?这是不合常理的。 因此,所谓“日军盗走董小宛尸骨说”,不能排除冒家为了面子而撒谎的可能性。 二则,在如皋冒氏家族的墓园,董小宛被列入“入祠祭扫”的死者,同时被列入入祠祭扫的死者,还有一位没有后裔的男性宗亲。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按照冒家的传统,被列入入祠祭扫有三种情况: 一是光宗耀祖之人;如名官、烈女等等; 二是没有后裔的男性; 三是遗体未能在冒氏祖坟下葬者。 显然,董小宛不属于第一、二种情况,而属于第三种情况,这就能够完满地解释:为什么董小宛的墓没有尸骨,因为那是只是个衣冠冢。 如果董小宛真如《影梅庵忆语》病逝于1651年,那为何不葬于冒氏祖坟?这是说不通的。这也是董小宛并非病死于1651年的强有力证据。
董小宛这个清初疑案,也集中地反映了满清的伪政权性质,清初的疑案,全部都是满清统治者篡改档案,认为制造的,只有伪政权才需要如此大量地篡改历史:满清的官史就和中共的党史一样,被篡改成了一本糊涂账。 孟森只是一个才具平庸的历史学者,却被中共捧成了最权威的专家;中共为何如此高捧孟森,因为他的治史方法对满清和后清的形象最有利:只要篡改和销毁档案的功夫到位,一切罪行和丑行都是子虚乌有的(按照孟森官本位的治史方法),满清和后清果然都是伟光正了! 曾节明 2023.3.1 覆雪傍晚 |
|
|
|
![]() |
![]() |
实用资讯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2: | 中国网民力挺普京之气从何来? | |
2022: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篇! | |
2021: | 梦里依稀慈母泪 | |
2021: | 中共鬥天鬥地鬥空氣,為何越鬥敵人越多� | |
2020: | 当心叛徒! | |
2020: | 忠诚,苏联元帅亚佐夫 | |
2019: | 王林清监守自盗的贼赃去哪了? | |
2019: | 近距离看北京:住房,交通,环境 | |
2018: | 傅春莹露面主持外交例行记者会,打了谁 | |
2018: | 也谈国家掌权者的任期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