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说明一下:这个选题原本的构思很宏大,但因为采访档期出了问题,我只写了这篇《去香港看病》。本想发了就完了,但主编看后觉得好,单发有点可惜,坚持要将其做成封面故事。可惜由于档期冲突,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只能委托《三联》杂志的主编助理吴琪出马。她一直关心医疗行业,是最合适的人选。
我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绝不是为了给跨境医疗做广告。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去国外看病的费用是大多数老百姓负担不起的,所以我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希望能通过大陆和香港的对比,找出大陆医疗行业的问题,从而加快其改革步法,好让大陆病人都能接受到国际标准的治疗。萱萱把很多涉及到大陆医疗行业问题的话都删掉了,这就违背了我的初衷,并导致很多段落逻辑不清,这是我无法容忍的。
下面【】内是被删掉的原文:
《导言》:
【最近几年大陆患者出境看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医疗产业在思想观念、制度设计、人才培养和经济投入等方面全面落后,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了。好在中国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医疗系统的改革迫在眉睫。】
第一章《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
【鲍家龙还告诉我,同样的化疗药,不知为什么国内的副作用比香港的大,而且香港医生针对副作用开的止痛药效果也比国内好得多。以前他妈妈一直对化疗有抵触情绪,现在好多了。】
【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国内医生往往只照顾病人的生理,不重视病人的心理。”鲍家龙补充到:“像癌症这种病,前期当然是药重要,但到了后期,病人的心理健康更重要。没有好的心态,病人是会被吓死的,香港医院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对病人照顾得非常得体。”】
【退烧后老人回到上海继续治疗,就诊体验立刻差了许多,两相比较愈发觉得香港医院好。】
【 医疗服务也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决定模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全国性公共医疗体系,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很有道理的,效果也很不错。但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医疗体系也跟着转型,各级公立医院实际上都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私营企业。但这些医院名义上都还是国家的,政府仍然控制着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和定价权,其结果便是公立医院普遍受到经营压力的困扰,医疗服务水平很难提高。与此同时,私立医院又因为人事制度的原因找不到好医生,发展起来步履维艰。】
第二章《好医生和差医生》:
【潘冬平对我说:“内地医生培训时往往只跟一个师傅学,师傅的坏习惯全都会被沿袭下来,这样就很难进步了。”】
【潘冬平对我说:“据我观察,内地医生为了追求速度,经常是每人每天要做4-5台手术。几个月前我在内地讲学时见到一个病例,病人做完手术几个月后就复发了,原因很可能就是手术做的不仔细,加速了癌细胞的扩散。”】
【不过,很多中小城市的医院没有专门的肝胆外科,而是统一到普通外科做手术,水平就不敢保证了。过去甚至一些县医院也敢做肝脏手术,其结果可想而知。】
【文章认为中国医生的收入之所以如此之低,原因就在于中国医院本质上都是国营的,定价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但因为药品和医疗器材必须和国际接轨,价格没法定的太低,政府真正能够压低的,就只剩下医生和护士的劳动力价格了。】
第三章《进口药的快与慢》:
【 “香港在医疗指南方面做得比大陆好,很多细微的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医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潘冬平对我说:“相比之下,内地的医疗指南不够全面,更新速度也慢,导致内地医生经常自作主张,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很普遍,后续的麻烦也就比较多了。”】
【张宽耀医生对我说:“我就接待过一个山西来的黑色素瘤病人,在大陆做的手术,没切干净导致全身扩散,来我这里吃了最新的免疫治疗药,半年后癌细胞全部消失了。”】
第四章《医疗技术的好与坏》:
【 潘冬松不想过多评价中医,只是说中医和西医的体系很不同,他不方便评论。但他最不解的一点是,那个中医师为什么不去请外科医生来处理,非要自己解决。】
【目前大陆公立医院的薪酬制度也不鼓励医生去做创新性研究,因此那些不幸患上疑难杂症的病人往往只能去境外寻求治疗。】
【 叶女士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受害者,她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弄明白到底是谁害了她,所以她依然打算继续去看中医,吃中药。】
第五章《中医与西医》:
【“中国许多领域需要深化改革,医药领域还不能算其中最迫切的,这说明毕局长确实是位很有担当的领导者。”张象麟对我说:“这次CFDA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注册为切入点,带动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等环节的一系列改革,在效率和质量两方面同时发力。”】
【即使一切顺利,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中国患者都会得到最高标准的治疗。但是,如果中国真的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现代科学当做医疗服务的最高标准,那么大部分中国病人就会享受到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而像彭女士这样的特殊病人也会在国内医院得到和香港同样标准的医治,不必大老远跑到香港看病了。】
原创 袁越 摩托看世界 2017-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