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四维的博客 印度观察
中印不可再战
2012-10-19 10:22:46
归档在 中印关系
今年10月20日是中印边界战争爆发50周年之日。从中国视角看,1962年这场短暂的战争至少带来两大结果:一是制止了当时印方在边境地区推行的“前进政策”,使中印边境至今保持了和平与安宁;二是将印方引入了谈判的轨道。印方在战前坚称边界早已确定,拒绝承认争议,不与中方谈判。战后,从1981年起,双方在80年代举行了七轮副部长级的边界问题会谈;而后,2003年至今,两国政府特别代表又进行了15轮会晤。
但是,遗憾的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至今仍无任何突破。双方谈了二十多轮、三十多年,这两个数字足以说明,中印边界问题已成死结。
在边境东段,印方占据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从北洋政府开始,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从未承认过“麦线”,因此,中方特别强调,东段争议最大,印方必须做出调整。但印度对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实施管辖已有半个多世纪,要其在这一地区、尤其是达旺做出领土让步,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在西段是中方占优势,约3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在中方控制之下。上世纪50年代,中方修建的连接新疆和西藏的公路在这里名叫“阿克赛钦”的地方通过,这在当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印度早有专家提出,这里是大漠戈壁,荒无人烟,印方完全可以放弃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以换取中方在东段让步。他们认为这是印方在谈判中可以接受的“底线”。但印度政府并未尝试就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取得国内政治共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出现政治势力高度分散化的发展趋向,在中央只能产生多党联合政府,这种天生弱势的政府没有能力就棘手的中印边界问题做出任何重大决策。
临时解决,长期搁置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印两国一边谈着边界问题,一边全面发展各个领域的关系,尤其在经贸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这种所谓的“中印模式”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然而,如果边界问题继续长期得不到解决,“中印模式”肯定会有经不住考验的那一天。道理很简单,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一条明确的、共同认可的边界线是维护邻国正常关系的前提,中印不可能例外。
其实,中印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的谈判陷入僵局后,双方另辟蹊径,开始探讨“核实边境实际控制线”问题,并在1993年和1996年签署的两个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中,把此事确定了下来。概括地说,核实实控线的基本含义是:第一,虽然中印边界尚未划定,但双方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条有大体范围的控制线;第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建立军事互信,有赖于双方对实控线具体走向取得一致;第三,双方核实实控线不损及各自对边界问题的立场。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从实际出发、但又颇具想象力的突破,对中印双方都具有重大积极意义:首先,可使双方边防部队有明确界线可循,以避免无谓事端甚至擦枪走火,从而使中印两个大国的关系不会因细小的边境事件经常受到不必要的刺激;其次,有了一条明确的、双方共同认可的控制线,实际上就是有了一条“临时边界”,就可以把“最终解决”边界问题的艰难任务无限期推后,而且双方都可保留各自对边界问题的固有立场;再者,边境一旦有望长久安宁,“中国威胁论”在印度很可能将不再大行其道,印方扩张军备的需求将不再是刚性的,从而有助于缓解印度长期紧绷的财政困境;另外,印美军事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会随之下降,这将有利于地区稳定;最后,中印间最大的矛盾不再凸显,达赖集团在印度也很可能不再风光,这将有利于中国国内藏区的稳定。
打不得,拖不起
但是,从1993年算起,近20年过去了,核实实控线的工作进展甚微。也许双方对此都有顾忌。笔者猜度,印方有人可能这样考虑:核实实控线实质是“临时解决、长期搁置”,鉴于印中实力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如果把“最终解决”的任务留给未来,这将对印度不利。
这种考虑也许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有一批民间战略问题研究者活跃于博客平台,主张使用武力收复东段被印方占据的领土。他们观点鲜明:达旺在历史上属西藏地方管辖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印方坚持其非法占领的立场,中方只有动用武力这一条路,而且这将完全是正义之举。但是,这一假想将面对两大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一,1993年和1996年的两个协定事实上已经构成中印之间的“不战条约”,即“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将严格尊重和遵守中印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线,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不得越过实际控制线。”因此,如果中方主动发起军事行动,则无异于在世界面前自毁“和平崛起”之长城。
其二,军事上拿下达旺也许不难,但之后如何统治将难以预计。把当地居民全部赶走?还是准备面对他们持久的抵抗?如此之达旺局势对整个西藏地区的维稳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应该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权衡得与失?很可能民间战略家们还没有想到这一层。
笔者再猜度,中方有人可能如此担心:核实实控线就是对边境现状的正式确认,这将导致未来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很有可能将不得不以这条共同确认的“新线”为依据,结果使美丽富饶的“藏南”永远丢失。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也有点过虑。中国周边有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这个问题。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重大的领土争端,双方都认为整个克什米尔地区应该归己所有,但两国在这个地区有一条共同确认的“控制线”,这个机制对印巴至少维持一个“冷和平”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双方又从不因为有这条“控制线”而丧失或弱化自己对“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固有立场。
有些“稳健者”既看到动武不可行,又担心核实实控线可能会有“后遗症”,于是主张维持现状,认为中印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让边界问题继续拖下去无碍大局。在某一个短时间里看,这种“拖下去”的说法也许不无道理;但如果把中印关系的演变放进一个较长时间的框架里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中印政治关系的水平在持续下降,而且下降到相当低的水平。
十年回首,今不如昔
先看安全互信问题。在印度,近几十年来第一个说中国是印度“头号威胁”的人是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事情发生在1998年。但在那时,此“惊人之语”并不为印度人普遍认同,因为当时的社会共识认定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主要敌手。面对多方质疑,费尔南德斯本人曾不得不辩称“媒体报道有误”。两年后,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又不得不与中方一道重申两国“互不构成威胁”。
但在今日印度,无论是官员还是政客,学者还是军人,明里暗里炒作“中国威胁”的大有人在。去年10月1日,也就是中国国庆节当天,印度最大的新闻电视频道NDTV播出一集热门时事辩论节目《大博斗》(The Big Fight),当主持人问谁是印度的“头号威胁”时,上百名观众(多为年轻知识分子)几乎同声呼喊:“中国!”更重要的是,印度人并非光说不练。印度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眼下正在中印边境地区(尤其是东段)高调增强防卫力量。
再看印美关系。还是在那个多事的1998年,印度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公开走上发展核武器的道路。同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中美双方对印度核试均持批评态度,还共同发表了《关于南亚问题的联合声明》。那时印度对这一发展可以说是恨得咬牙切齿。但曾几何时,印美现在频频举行联合军演,成了“天然盟友”;前不久美国国防部长访问印度,声称“美印防务合作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关键”。
还可以从西藏问题的角度看。更早几年,在1994年4月,在流亡藏人聚居的达兰萨拉,一名藏族青年与几个印度年轻人发生争吵斗殴,结果那个藏族青年把一个当地人刺死,自己也被打伤。这本是一起偶发事件,但却激起当地人对流亡藏人的巨大愤怒,引发持续三天的暴力骚乱。藏人开的商店被洗劫,“流亡政府”的公共设施遭攻击,印度人游行高呼“打倒达赖喇嘛”的口号,并对居住在达兰萨拉的全体藏人发出“驱逐通牒”。在当时未见有为流亡藏人说话的媒体评论。十几年后,在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印度站的那天,德里实际上有两个火炬游行:一个是北京来的,全程由数万名安全人员严密防卫,虽然形式上和平完成了火炬传递,但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任何观众;另一个是由流亡藏人组织的,他们与当地数个宗教团体联合在一起,浩浩荡荡,全城轰动。当地电视台一直对这两支火炬游行队伍进行实况报道,两相对照,令人心痛!
虽然这些事例无一与边界问题直接相关,但说到底,边界问题悬而不决,不时刺激、干扰和恶化两国关系的气氛,是中印政治关系不稳、军事关系不睦、国民情感不合的首要原因。在今后的一、二十年里,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导引中印边界问题朝积极方向演变,而只是被动应对边界问题对两国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等下一个或再下一个十年回首时,我们也许会发现,情况比今天更糟糕。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