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
送交者: x-file 2016月05月06日03:23:59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43 由 x-file 于 2016-05-06 03:17:31 |
卡特总统仿佛走出了伊朗德黑兰人质事件中那种手忙脚乱,对待苏联入侵阿富汗一事的工作效率出奇的高。12月29日,与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煲电话粥,协调双方立场。1980年1月4日,向国民宣布全面制裁苏联,中止美苏交流。1月9日,在国会演讲,号召议员支持自己一系列对苏联新政策。随后,又派出多名总统特使出访中国、英国、欧共体、日本、印度和非洲若干国家,四处宣讲美国对苏联的新政策,争取对方支持,甚至建议各国跟美国一道,抵制1980年夏天即将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 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1980年1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主要内容为要求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的决议案。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1月5日,“不结盟运动”的五个理事国孟加拉、牙买加、尼日尔、菲律宾和赞比亚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项议案,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安理会15个理事国在7日举行表决,13国赞成,苏联和东德投了反对票。由于苏联是常任理事国,行使了否决权,决议无法通过。 卡特总统和布热津斯基等美国高层人物早就猜到苏联会用否决权,撤兵决议通不过。他们想到的是号召各国提议召开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让苏联在全世界丢人现眼。 什么叫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根据1950年联合国大会决议中的“团结促进和平”条款,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时,联合国大会有权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并可通过决议要求成员国采取一致行动。 简言之,就是安理会五位大佬就“特别特别”重大的问题谈不拢的时候,就让全体成员国开紧急会议,投票表决形成决议,强制有关各方服从联合国。 当然,这种会议的事必须是“特别特别”重大的事,阿富汗事件是联合国1950年后第六次召开此类会议。第一次特别紧急会议是讨论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是讨论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第三次是讨论1958年美国入侵黎巴嫩,第四次是讨论1960年刚果战争,第五次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不用说,讨论的都是牵涉到多个大国利益的大事。 1月14日,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举行表决,以104票同意,18票反对,18票弃权的结果通过决议,要求“立即无条件撤出阿富汗领土上一切外国军队”。话锋直指苏联! 批判的武器替代不了武器的批判,苏联对于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见置若罔闻,依然故我。苏联驻联合国代表表示:“苏联只有当阿富汗的外来威胁消失之后才会撤军。” 中国方面早有心理准备,知道苏联不会撤军。但是,另一件事引起了中国方面的注意,印度代表在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上居然公然为苏联辩护。也就是说,印度政府在阿富汗问题上罔顾事实,和越南、老挝一道,不顾国际舆论,公然倒向苏联。 这就意味着,越南从南方,印度从西南,再加上占领阿富汗的苏联从西北三个方向共同对中国形成战略威胁。 从此以后,邓小平同志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明确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苏联采取实际行动消除“三大障碍”:苏联军队撤出蒙古,越南军队撤出柬埔寨,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三者缺一不可。 至于印度,不用苏联操心,我们自己会联合巴基斯坦和他慢慢玩。 这是一条很好的外交原则,不管他姓社姓资,决不能让我们的任何一个邻国过分强大。 至于中国决定在阿富汗问题上如何对付苏联,这里就不赘述。大家可以借鉴越南战争,参照那时候“中国如何和苏联一道抗衡美国,同时又是如何在越南和苏联斗智斗勇”尽情发挥想象力,猜想中国如何和美国一道抗衡苏联,同时又是如何在阿富汗和美国斗智斗勇。 唯一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阿富汗没有再像在越南时那样铺张浪费、割头换颈、要啥给啥了。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3-20 19:40 对于苏军入侵阿富汗,反应激烈的除了美国和中国外,就是英国和巴基斯坦了。 巴基斯坦不必说,看到死敌印度的盟友苏联和另一个死敌阿富汗勾结在一起,自然坐立不安。 在阿富汗毫无地缘政治利益的英国为啥反应激烈呢?这个问题看似奇怪,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一个女人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这一年当上了英国首相,她的名字叫玛格丽特·撒切尔。 去年,我看了英国2011年出品的电影《铁娘子》。相传英国民众普遍认为该片拍的很写实。我在里面看到了一位端庄、典雅而富有主见的女士。其人不乏欧洲古典宫廷中贵妇人的温婉气质。但我还是觉得电影的名字用得好,这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铁娘子。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敢于担当,改变国民惰性恶习,鼓励人民勤劳致富,努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女人。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临危不惧,对北爱尔兰恐怖分子毫不妥协,对小小马岛不惜兵戈,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国际威望的女人。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不畏强权,毕生追求搞垮苏联、赢得冷战、重振大英帝国雄风的女人。 自丘吉尔首相以降,二战后的英国政府一个比一个低调,根本无法让人感知他们领导的国家曾经叫日不落帝国。连丘吉尔都说:“我万分沉痛地看到大英帝国威望丧失和国运衰落。”政府民众几乎都患上了恐苏症,仿佛苏联军人只要在柏林齐喊一声乌拉,就可以七天攻进巴黎,十五天占领伦敦,整个西欧都要靠美国军队来营救。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外交政策360度大转弯,对苏联极为强硬。撒切尔夫人就是要让国民知道:苏联早已外强中干,你们只要让我连任,我就可以让你们看见它垮台解体。 在撒切尔夫人看来,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是“作死”。既然勃列日涅夫不懂“no zuo no die”的英语正解,撒切尔夫人决定就在阿富汗给他上一课,教教勃列日涅夫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 1980年1月3日,撒切尔夫人召见苏联驻英国大使,告诉他英国极不赞成苏军进入阿富汗,并要他转告莫斯科,英国政府决定取消1980年2月的葛罗米柯访问英国的原定计划。1月5日,撒切尔夫人又公开宣布,中断和苏联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召回驻苏联和阿富汗的大使,如苏联仍不撤军,英国将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月9日之后,撒切尔首相派出特使访问亚洲若干国家,宣称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对所有亚洲国家的威胁,只要任何一个海湾国家需要,英国都会出动军事力量保卫波斯湾地区的安全。 要知道,大英帝国的军队已经很久没打仗,也很久没有在海湾地区出现过了。英军上一次在海湾出现,还是二十三年前的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果却被曾经的殖民地国家埃及给打败了。 撒切尔夫人仿佛在告诉全体英国人民,更我走,我带你们重拾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说完了英国的表态,就要说美国的另外两个西欧盟友——西德和法国了。 西德虽然也反对苏军入侵阿富汗,但是西德对事件的反应并不那么强烈,也不像英国那样和美国采取几乎一致的政策观点。西德政府在1980年1月11日发表声明,做出官方表态。其文主要观点官样文章味道很浓,可谓是外交辞令中的上乘之作。现摘录如下: 苏联干涉阿富汗损坏了东西方合作,西德像美国一样,将重新考虑对苏联的一些政策(敷衍美国);西德捍卫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并通过在伙伴关系基础上的政治合作和经济援助来支持这种独立(阿富汗和我又不是伙伴关系,就算是,我也只会用政治经济手段帮他,不会采取军事保护措施);西德将同其联盟伙伴一道忠于它的保持防务和在军事力量平衡的基础上搞缓和的政策,将继续保持1979年12月关于限制中程武器、关于建立信托措施和关于中欧裁军等武器控制建议的有效性(现阶段缓和还是很重要的,西方国家没必要和苏联闹僵)。 西德算是给美国面子了,法国的表态与美国距离更大。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3-20 19:51 法国总统德斯坦在1980年1月4日发表公开讲话,表示苏联干涉阿富汗应该受到全世界的谴责,但是美国的态度绝对是过激的,苏联的入侵也许不是事先安排,也不是预先策划的,而可能是阿富汗内部的局势引起的,那种认为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是苏联向海湾国家进军的一个阶段的论点是没有根据的。 德斯坦总统的讲话是批评完苏联再批评美国,几乎有点为苏联辩护的味道。 2月8日,法国总理巴尔发表公开讲话,声称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干涉是不能接受的,是对缓和的严重打击,但是,法国既不怯懦地采取姑息态度,也不无条件地采取与其他国家一致行动,法国不希望由于采取极端的态度而使冷战复活。 巴尔总理的讲话很清晰,就是避免因此事激化东西方矛盾。法国不会屈从于任何国家,也不希望总体缓和的国际局势被改变。 无论是法国总统还是法国总理,对于阿富汗事件都是苏美各打五十大板。但是,法国政府的真实目标决不是维护缓和。而是想以和事佬之名行火中取栗之事,谋求恢复昔日法兰西帝国的国际威望。 道理很简单。五大国中,英国和中国已经站在美国一边,如果法国也和美国站一边,根本就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无法给人特别耀眼的捍卫正义形象。 法国选择的是超脱于阿富汗战争本身,将着眼点放在全世界的和平大局,并且两边各打五十大板,充分显示出对世界大势的担当和不惧美苏两国的勇气。 而且,苏联惹怒美英中三国,一旦将来双方想谈判和好,法国就可以当中间人,在全世界面前促成好事赢得口碑。一旦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西方国家制裁封锁苏联或者苏联拿石油天然气反制西方,那么法国就可以一边买苏联的油气资源一边扩大对苏技术、货物出口,稳赚不赔。 当然了,法国不像美国、英国和中国,在阿富汗有自己的利益,所以看问题比较超脱。 也有看问题不超脱的,也就是那些伊斯兰国家。 1979年12月29日,伊朗向苏联发出照会,指责苏联军事干涉阿富汗。其文措辞非常强硬:“这是对所有伊斯兰国家的侵略行径。伊朗不能同意任何国家在另一个国家进行军事干预,尤其不能同意一个超级大国在一个小国进行军事干预。” 海湾五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各自也在同一天发表声明,要求苏联撤出阿富汗。 12月31日,埃及议会通过决议谴责苏联军事干涉阿富汗,要求苏联立即撤军。 在1980年的第一个月,苏联对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声我行我素依旧,反而与阿富汗的卡尔迈勒新政府签订了一份苏军临时驻防阿富汗的条约,规定驻阿苏军权利职责和阿富汗政府对苏军承担的义务。 1980年1月28日,苏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在阿富汗事件之后确保苏联国家利益的进一步措施》的决议,制定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对外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在对美外交中继续保持稳定而坚定的立场; 二是对美国和其西欧盟国的关系进行分化瓦解,拉拢法国,争取西德; 三是阻止美国、中国和日本通过阿富汗问题进一步靠拢; 四是利用古巴和越南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减弱亚非拉国家对阿富汗新政权的敌视; 五是积极防范伊朗和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其他伊斯兰国家倒向美国和中国,从事敌视苏联的活动; 六是全面援助阿富汗,巩固新政权。 上述政策措施依然是由政治局里的阿富汗委员会成员安德罗波夫、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和波诺马廖夫所提出,获得政治局一致通过。 苏联高层应对阿富汗问题国际反应的思路想的很全面。但这是一个无解的应用题。此时的苏联就像大学期末考试前的我们,平时不好好学习,总想拿着考纲划范围,突击背诵几个重点难点,以侥幸心理冲击及格线。 可是,苏联在阿富汗的及格线不是六十分,而是九十分。这场考试就像考驾照,就算科目一的理论考试通过了,还要通过一场又一场的后续考试,场场都有坑。 作者:园晟 时间:2015-03-20 19:58 1979年12月27日至1980年1月,美国政府高层都在密切关注阿富汗形势以及世界各国的表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拿出了一份全新的方案给卡特总统,相对比1979年12月26日那一份备忘录更加具有操作性和杀伤力。 卡特总统一方面不断与同事们研究讨论阿富汗问题,另一方面不断与各个盟国加强协商,最后在布热津斯基提供的新方案基础上确立了对苏联的全面反击措施。除了经济制裁、联络中国、援助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外那些既定方针之外,卡特政府想到了邀请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三国政府联袂出演一场抗衡克里姆林宫的绝世好戏。 具体的说,就是巴基斯坦负责场地,沙特阿拉伯负责金钱,埃及负责武器。美国居中协调各方行动,全力协助阿富汗反政府武装,打击驻阿苏军和卡尔迈勒政府。 巴基斯坦毗邻阿富汗,是阿富汗反政府组织和武装的首选流亡地。阿富汗的东普什图斯坦又有阿富汗的同族同胞和逃亡难民,其中不乏敌视苏联异教徒入侵的人们。让反政府武装在这里招兵买马,训练战士,然后回国参战。 沙特阿拉伯境内有穆斯林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又是伊斯兰国家政府里的首富,必须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保卫伊斯兰的重任。阿富汗的穆斯林兄弟缺钱抗战,沙特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援助。 埃及从来就是穆斯林世界的政治领袖,尽管因为与以色列单独媾和而恶名在外。现在和平了,当年为了消灭以色列的购买的苏制武器放着也是放着,不如低价卖给阿富汗的穆斯林兄弟,支持他们抗击异教徒的入侵。这样还能换个好名声,给其他穆斯林国家留个好印象。 大家可能会问了,为什么美国不像苏联援助越南那样,直接予以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大规模援助呢? 首先,当时的美国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政府没有财力也没有胆量大规模援助阿富汗反政府武装。美国可不是苏联,任凭本国人民缺吃少穿,也要勒紧裤腰带援助兄弟党。其次,卡特政府要维护自己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光辉形象,不希望别人看到反政府武装使用美制武器打击苏军。再次,拉更多的国家淌阿富汗这趟浑水,就能保证越来越多的国家长期和美国结盟,巩固美国的外交优势。 好一计借刀杀人,布热津斯基不愧是高手。他对国际局势洞若观火,看准了巴基斯坦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充满恐惧、沙特阿拉伯想利用经济优势谋求伊斯兰世界领袖地位、埃及想扭转对以色列单独议和造成负面影响的心理,将三个国家因势利导,绑上了美国政府的战车,仿佛举起了一把三棱剑,从阿富汗刺向苏联的下腹部。 果不其然,三国政府无一例外,对美国的方案表示赞成。 然而,搭建平台是一回事,确保运行、发挥效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再好的政策方案也要依靠强有力的领导人和执行力强大的政府。很显然,卡特总统和他的那届政府还欠些火候,无力落实如此高难度的项目。 真正将这把三棱剑使得龙飞凤舞的那群人要在一年之后才登上美国政治舞台。 不过,卡特已经和勃列日涅夫说过“要文斗不要武斗”。“武斗”的事情已经安排好了。“文斗”方面除了常规的经济制裁和暂停美苏两国外交活动外,美国政府又放了一个大招——抵制1980年7月即将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