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直接发钱才是鼓励生育的一道政策“硬菜”
“发钱鼓励生娃”的政策暖风,从中小城市吹到了超大城市、一线城市、省会城市。
近日,《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生育一孩的,拟一次性发放生育补贴3000元,另每年发放1500元。生二孩的,拟一次性发放5000元,另每年发放2000元。生三孩的,拟一次发放10000元,另每年发放3000元。补贴发到孩子满3周岁。超过三孩的,按第三孩计发。
如果办法得以通过,意味着今后深圳家庭生三个孩子,累计可领取生育补贴37500元。即便新政实施前已有两个孩子,新政后再生三孩的,也可以领取19000元。
深圳补贴力度大,补贴思路体现递进式、差异化,更主要的是,将生育补贴的对象扩展到一孩,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考虑到深圳一线城市、超大城市的属性,以及1700多万常住人口的体量,此次补贴政策不仅会产生催生效应,为顾虑“不敢生,养不起”群体降压、减负,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风向标意义。
三孩政策放开以来,已有不少城市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比如,哈尔滨提出,对二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对三孩家庭,每月每孩发放1000元育儿补贴。济南提出,对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特困群体每月加发200元)。长沙则对生育的第三孩(及以上)每孩次一次性补贴1万元。
比起上述省会城市,边境城市黑龙江黑河提出,向依法生育三孩以及以上的夫妻每月合计发放育儿补贴1000元,直至孩子满3周岁(36个月)。考虑到黑河作为地级市,这样的力度同样不小。
尽管各地的受惠群体和补贴金额、发放方式有所差别,但传递出的信号和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砸下真金白银,挖掘生育潜能;通过提高社会的生育意愿去撬动生育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产假、育儿假、税赋减免、买房补贴……在鼓励生育的政策“工具箱”里,发钱无疑是最直接、最让人有获得感的办法,也是社会一直呼吁的政策“硬菜”。
自我国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以来,生育养育过程中的家庭财力负担,一直是群众心头的一大顾虑。这既包括生育养育的直接经济支出,还包括由此带来的女性求职就业困境等间接因素导致的家庭收入减少,加之“精细育儿”已是普遍存在,“没钱不敢生娃”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默认规则。
直接发放生育补贴,精准戳中了这部分群体的痛点。真金白银打到自己账户上,不仅可以解决家庭各项具体支出,减轻生育养育压力,也意味着国家鼓励生娃的政策意图实现了精准传导。
2021年5月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低于2.1的更替水平。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人口学刊》的《国外生育支持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一文指出,对生育率未达到更替水平的国家,各种形式的现金津贴(如生育津贴、儿童津贴、产妇津贴、托育津贴、养育津贴、父母津贴等)激励效果明显。
显然,比起其他鼓励生育工具,“发钱”有独特优势。它的覆盖面更广,照顾到的人群更多。产假、育儿假、税收减免、买房补贴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有一定的门槛,并非人人都能享受到,而直接发放生育补贴,一般只要求户籍,可以将更多人纳入政策覆盖的范围内。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生一个是“刚需”,家庭一般可以承担,难的、需要顾虑的是生二孩、三孩。研究显示,直接“发钱”对二次及以上生育的激励效应更为显著,可以精准缓解“想生不敢生”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