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30年中国的一些预测 zt |
送交者: 2022年04月30日06:51:46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对2030年中国的一些预测今天说一下对2030年的中国的一些预测,大家都知道,人类社会是各种变量极多的,所以这个预测嘛,是没有办法抽象出一个完美的模型的,所以大家权当听一听观点。 疫情一直是近两年的最热门话题之一,长期的占据着中国社交媒体的热榜,但从长远来看,疫情并没有从根本上伤及中国的产业升级,2020-2021年我国两年平均经济增速5.1%,虽然比6%以上的增速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伤及中国的产业升级,相反这两年中国的半导体,电子和新能源汽车这些关键新兴产业倒是一片火热。 被疫情伤害最大的还是航空,旅游,餐饮等服务型的第三产业,波及的就业人数较多,范围也比较广。 今年也是一样,上海的疫情在过去的一个月占据了新闻的热点,但是只要中央坚定“动态清零”的决心,是会逐渐压下去的。 而且疫情的这两年多,也给我们个人一个启示,那就是从实际情况看,体制外的行业中,高科技行业的就业是最稳定的,受疫情的影响最小,实际上类似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这类产业,甚至比疫情以前发展速度还要快。 所以啊,如果在体制外的话,最好还是在高科技公司和新兴行业工作,对我们个人最有好处。 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也是一样的,我们中国就是“体制外”国家,我们不在西方世界的“体制内”,所以我们的立国之本就是高科技制造业。 当然西方这个“体制内”确实很有诱惑力,以至于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这些中国大陆的东亚邻居争相加入,向主考官美国给出不少好处。而我们则是没得选择的,先不说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就使得我们不甘心居人篱下,就是我们想加入,这么大的人口体量,西方体制那个体量也是接不住的,美国现在就觉得自己吃亏了,他们觉得自己以前半接纳了中国加入西方体制,经济上让中国和西方接轨,结果发现中国体量太大发展太快,这样下去让把自己取而代之了,所以这两年开始想脱钩了,而且这个趋势看下去会长期的持续。 所以,中国的巨大的人口体量注定了我们只有开创另一个体制一条路可走,如果以后有人想加入的话,我们就是主考官。 即使我们主观上没有另立门户的想法,世界的客观现实也会推着我们朝这个方向走。 接下来说到2030年的一些预测想法。 我觉得从2021-2030年,最大的变量就是三个:人口,产业和统一。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口的变化,我认为这是从最长时间的维度来看,中国最大的基本面,中国的总人口将会在未来几年出现减少,或者说中国人口在2021-2030年之间会出现历史的顶峰,注意这是真正的历史顶峰,也就是中国这个国家或者说中华文明出现以来的人口顶峰,以后会不断下降,再也达不到这个峰值了。 这一点我甚至都觉得不算是预测,因为这是非常确定的,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说人口是最大的基本面,我们都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今天的中国人就是当年这片土地生活的中国人的后代,这是具备极高的独特性的。 人口影响到从经济,军事,产业,种族,教育,科技等方方面面。 人口体量的下降会影响到非常多的事情,就如本文前面所述,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香港人也是中国人,新加坡人也是华人为主,但是体量小就容易被殖民,被征服,被影响,难以在反抗霸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更缺乏挑战强权的信心,能力和勇气,也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美国占据霸权顶峰,白人占据人种顶峰的局面,所以容易采取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 以后我们面临的是最大问题,是如何维持住人口稳定,或者让人口下降曲线更平滑,而不是直线下降,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生育率回到2.1的世代更替水平,人口保持长期稳定非常困难,因为这需要一半的家庭生三胎,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不可能。 简单算一下就知道了,100个人按照2.1的生育率要生105个孩子才能保证人口不减少,因为中间会有各种疾病夭折和意外事故。 100个人里面有10个人不结婚或者结婚后不孕不育或者丁克,剩下90个人结婚总共45对夫妻,有10对夫妻生了一胎,有15对夫妻生了二胎,那么剩下的的20对夫妻总共要生多少个孩子才能保证人口不减少?答案是105-10*1-15*2=65个孩子,也就是这20对夫妻平均要生3.25个孩子,我明确的说这个太难了,近似于不可能。 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是不可再生资源,只要生育率低于2.1,就会持续减少,越低减少速度越快,少了就没有了。 人口影响范围全领域的, 从大的角度来说,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逐渐拉平,最终比的就是谁的人最多则力量越强,因为组织力优秀的民族之间劳动生产率很难拉开5倍,10倍的代差。 从个人角度来说,人口肯定是会进一步向大城市聚集,以养老金为例,年轻人比例更高的大城市的养老金是最为充足的,这会导致更多人选择在大城市工作; 同样的从买房子的角度来看,从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来看,我国已经有大约44%的城市人口在减少了,这还是跟2010年的六普结果比较,如果单看过去两三年的话,相信全国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已经在减少了。 而这些城市全部是三四五线城市,这意味着如果生活在这些城市,买房除了买一套自住之外,投资性需求必然涌向更上一级的人口更多的大中城市,这会导致更多人选择在大城市买房; 还有就是从产业角度,资本和产业不会优选在人口大量流出的地方投资,因为招聘足够的优质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诉求,以后的产业一定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及距离较近的其周边辐射地区。 未来十年我国一定会出台大量的政策刺激生育,以延缓人口下滑的速度,但总人口最终还是会走向减少,既然总人口是减少的,那减少的人口一定是在农村,乡镇和三四五线城市,人口会进一步向一二线的大城市集中。 另外再多说一句,我觉得疫情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人们由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封控带来的经济损伤,从而导致生育率下降。 今年2022年中国很有可能出现人口下降。 然后再说下台湾统一问题,这是未来十年我们最大的外部风险点。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完成对台统一准备工作的时间点在2025-2030年之间, 到203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肯定超过了美国; 三大经济圈+福建省的人均GDP超过或者赶上台湾; 同时中国海军+海军航空兵+陆基支援力量在东亚海域面对美军航母编队+美军日本基地支援力量+日本自卫队可能的军事支援形成均势甚至优势; 我们的航母数量会从现在的2艘增加到3艘以及更多,055驱逐舰大量量产并且形成战斗力,075两栖攻击舰,舰载四代机,舰载固定翼预警机,舰载远程无人机,电磁弹射都已经批量装备航母编队, 到2030年,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实现自主化,同时半导体芯片制造产能是2021年的至少2倍甚至3倍以上。 可以说到那时候,我们在军事上,经济上,科技上都比较好办了,实力够强大的时候,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会加大,让我们以更小的代价实现统一。 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会以理想状态出现, 2022-2030年之间的最大风险点,就是一旦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的怂恿下,以及台湾内部的台独势力发展下,台湾越过了武力统一的红线,例如出现《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的情形,而越过红线是我们不能容忍的,一旦出现则必须马上开始武力统一进程。 现在台湾岛上的台独势力在不断发展,同时美国乃至于日本越来越倾向于打台湾牌,他们在不断的切香肠挑战中国大陆的底线, 尽管台湾当局现在不敢搞法理台独,但是却一直在搞实质台独,如果量变太多终究会引起质变,一旦导致我们忍无可忍,战争是有可能会在某一天提前爆发的,我相信即使这样我们也能获取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在这来临之前,国内各行各业都必须要做好预案,避免战事爆发时猝不及防,手足无措。 最为简单的,现在就必须在产业链上去台湾化,现在中国大陆还在从台湾进口不少电子零部件,机床乃至于化工产品等等,这些东西又不是高端芯片,其实是可以逐渐被替代的,如果现在还不做这些工作,则在局势突然变化时,企业的供应和正常运转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021年8月美军从阿富汗撤军的混乱局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不管是当地亲美,为美国做事的阿富汗人,还是美国人自己,都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以至于局势迅速变化时,发生了争相逃离的悲剧,美军相当多的军事装备都留在了阿富汗,大量亲美的阿富汗人没有来得及撤离,甚至很多西方公民也没有来得及撤离。 同样的还有2022年2月突然爆发的俄乌战争,其实在乌克兰的中资企业损失是很大的,因此对于台湾,由于未来统一是一个确定的事件,而发生武力统一可能性又很高,如果提前就做一些预案,是可以减少损失的。 我觉得我国的企业一向不太注意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以至于前几年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爆发时,以及去年初的疫情爆发时往往措手不及,很多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 那些在供应链上还在大量依赖台湾产零部件的公司,需要好好评估下一旦武力统一开始对自己企业的影响, 如果去台湾化,或者说去除对台系供应产品依赖的工作不从现在开始就做起, 由于台湾岛上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员工,物流交通,海关,金融等都能有序运转,而统一战争结束后还有政权交接的问题,一旦局势变化,战争开启,台湾岛上的企业如果数个星期,甚至数个月都不能正常恢复生产,这对企业来讲将是沉重的打击。 尤其是那些本来经营就不太好的企业,不能让意外事件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再来说下产业的事情,由于经济就是由不同的产业组成的,到2030年,我最关注的事情是中国有多少个城市新进入“新一线城市”或者“强二线城市”的行列。 我觉得过去的十年,我国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就是在北上广深之外,成都,杭州,南京,武汉,苏州,合肥等城市在产业方面在逐渐拉近和一线城市的差距,这让我国的年轻人有了很多新的出路,不再是只能选择到北上广深生存。 我们可以以成都为例子,2022年的今天成都有多少人月薪过万? 2019年1月1日以前我国规定年收入超过12万的要自主申报个税,而那个时候很多城市会公布自己的自主申报个税的人数,所以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当地月入过万的人数至少在多少。2017年成都市个税自主申报人数为22.45万人,比2016年的12.456万人猛增80.2%,注意这个2017年申报的其实是2016年的全年收入,也就是说2016年成都市月入过万的人数至少在22.45万人,当然了要考虑到很多人其实没有申报,因此实际的人数是要比这个数字高出不少的。另外这个高达80.2%的惊人的增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我国个税系统在日益完善,申报个税的比例不断提高;二是居民的收入分布并不是平均的,而是正态分布,比如月入过万的人比例只有5%,而8000-1万的人比例有10%,那么五年后由于收入增长,这10%的人收入从8000-1万这个区间上升到了1万以上,则月入过万的人数就从5%增加到了15%,变成之前的三倍,会呈现极高的增速。 现在相比2016年,六年已经过去了,月入过万的人数相比六年前肯定又上升了不少,再怎么保守的估计成都月入过万的人数也在50万人以上,甚至很大可能在100万人以上,当然即使这样高收入人群占比也不高,毕竟成都目前人口已经过2000万人了,其中就业人数1000万左右吧,就算100万人占比也就是10%左右的水平。 到2030年,我们即使每年只保持5%的增速,在二三四线城市月入过万的人口比例也会大幅增加,如果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发现在我国更多城市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享受不错的薪资,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那会是件大好事。长沙,东莞,西安,重庆等城市都有潜力,像东莞其实产业发展不错,但是城市建设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不像个繁华的,有标志性地标的大城市。 我一直觉得解决共同富裕的最好办法就是产业转移,一个岗位从一线城市转移到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即使工资水平一样,由于房价低不少,而且还可以在家乡原籍附近工作,对于员工的个人生活水平提高是巨大的。 在我看来,解决内卷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产业升级+新三线建设,这在我之前的文章里面有所阐述。 回到具体的产业,我们就说未来会给社会带来明显变化的产业, 一是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会直奔一万亿美元而去。 根据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conductorIndustry Association,SIA)公布的数据,2021年的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高达5559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26.2%,创历史新高。 由于全球都在逐渐迈向智能化和万物互联,因此对芯片的需求还在不断上升,因此这个产业的规模将不会局限于目前的五千亿美元,而是还会继续增长,而且从产业特征来看,这是个高科技的行业,行业内的公司都具有不错的利润率,因此会带来大量的高薪岗位机会,我认为半导体产业会是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的高薪岗位增量行业,每年都会为中国新增数万个工作岗位。 前程无忧发布《2021年Q1“芯力量”(集成电路/半导体)市场供需报告》 报告显示,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在2021年一季度的招聘量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2.2%,也就是说跟2021年和2019年的同期相比,招聘人才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 同时2021年3月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人才需求量占职位总量达到历史高位5.5%,在各行业中位列第四,而在2019年同期该行业的职位量占比仅2.6%,在61个行业中排行第十二。 也就是说两年的时间,半导体行业的职位需求量就从第12位猛增到第四位。 2020年进入半导体行业的毕业生的薪酬平均增长20%-25%以上,而同期61个行业中有55个行业的毕业生薪酬没有增长。 从另一份数据也可以看出来,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51.19万人左右,比2018年增加了5.09万人,增长了11.04%。从产业链环节来看,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18.12万人、17.19万人和15.88万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3.22%、19.39%和1.34%。 而且白皮书预计到2022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左右,其中设计业为27.04万人,制造业为26.43万人,封装测试为20.98万人。 与此同时,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集成电路全行业平均薪酬为税前12326元/月,同比上涨4.75%,全行业(包括设计,制造,封装)平均月薪过万人民币。 其中研发岗位的平均薪酬为税前20601元/月,同比增长9.49%。 上面的薪资已经是两年前的水平了,实际上现在10年以上经验的资深芯片设计工程师拿100万以上的年薪已经很正常了,国内一些芯片知名厂家给应届硕士生就能达到30万以上的年薪,行业里面有人认为这是存在泡沫,其实国内芯片人才的水平和薪酬严重不匹配,但我认为一个行业只有高薪才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进入,这些高水平人才产生的价值可能会非常惊人。 毫无疑问,到2030年这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将会在100万人以上,看会不会超过200万人,注意这可是个2019年底就已经平均月入过万的行业。 到2030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将会出现30个营收百亿以上的大公司, 这个数字并不是我随便说的, 下图是魏少军统计的数据,2020年我国十大芯片设计企业最后一名的营收也有48.5亿人民币,十年门槛翻倍其实很容易。 而魏少军公布的2021年十大设计企业,最后一名的门槛已经提升到了66亿元人民币,可见增长是显著的,到2030年出现10家营收百亿以上的芯片设计企业实在是太容易了,实际上会不止十家。
芯片制造业和封测业像中芯国际,安世半导体,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的营收2020年就超过100亿了,华天科技2021年也超过100亿,华虹旗下的华虹半导体+华力微2021年也超过100亿人民币,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两家没有公布数据,但未来几年肯定会迈过百亿的门槛,光这些加起来就是8家了,实际上还可能会有一些芯片制造厂和封测厂过百亿。 另外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领域,也会出现几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公司,设备领域北方华创会是第一家,然后半导体材料里面金额最高的硅片领域预计也会出现百亿公司。 因此总的来说,2030年中国大陆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半导体产业链公司会超过30家。 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 其实名字叫做新能源汽车,或者叫做电动汽车,容易让人忽略这个行业变化的最大本质,其实汽车的动力来源从燃油变为电力,并不是汽车行业最大的变革。 从长远看最大的变革是汽车走向智能化,换言之电动化与智能化,我认为后者才是核心制高点,也是各家车企最能够拉开技术差距的领域。 目前来看电动汽车智能化最大的应用和标志就是自动驾驶。 到2030年L5等级的自动驾驶能不能大规模量产和上路目前还难以预测,但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在未来十年必然会快速向L5的方向进步和普及,同时在技术上更为成熟和安全,这是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在2022年,市面上量产的电动汽车主要以L2等级的辅助驾驶为主。 至于什么L0到L5,这个等级是美国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提出来的,现在事实上大家都在用,其实大多数人没有必要去了解其中的差异, 简单的说,当前市场销售的电动车主流处于L2辅助驾驶,正在向L3辅助驾驶发展, L3和L2相比车辆能够完成的驾驶操作更多了,更先进了,能够完成大部分的驾驶操作了,可以说从L2到L3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和进步,但是即使是L3,也是需要驾驶员保持注意力的,也只能是辅助驾驶。 L4就已经是自动驾驶了,但是还是限定了道路和环境条件, L5才是实现真正的无限定场景的自动无人驾驶。 2021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期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侯福深表示, 2025年中国有望实现70%的量产新车型具备L3级别的自动驾驶水平,同时L4级别自动驾驶水平的汽车开始规模化应用, 到2030年有望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水平汽车的量产,注意只是有望。 我认为未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城市面貌上改变最大的就是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如果到2030年实现L5的自动无人驾驶,那么在2030年之后开始普及,则几千万卡车驾驶员,滴滴驾驶员都可以解放出来了,他们只需要投入十几万,几十万人民币买车,然后车租出去载客或者运货就好了,到仓库后有专人装卸货,司机并不需要在车上,车成为了工作的奴隶, 同时由于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超过了人,因此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会大大降低,我们目前每年交通事故都要死几万人,这在和平年代可以说死人实在太多了,简直跟打仗一样,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是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 当然这一切实现都是L5技术普及之后的事情,那就是2030年往后了。 现在马路上都是L2等级的电动汽车,就已经不断有新闻,个别胆子大的司机在高速上直接让车自行行驶,自己躺倒在椅子上,这当然是让车企胆战心惊的, 可以想象L3等级的自动驾驶开始逐步量产和投放市场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司机想尝试让车辆自行接管,尽管在实际技术等级上,L3也只是辅助驾驶,只是比L2辅助功能更多了,周边监控也可以由车辆来完成了,这就会带来对车企自动驾驶技术稳定和先进的要求,因为量产上路的车辆数量越多,会导致风险也随之增多。 未来到2030年看哪家电动汽车公司能够胜出,长期主要是看其自动驾驶技术进步和品牌高端化情况,在未来纯电动化的趋势下,各家品牌的电动汽车在耗电量,续航里程方面预计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会来自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品牌高端化情况,其实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相辅相成的。 虽从长远看,智能化是最大的变革,但在目前,汽车的电动化技术还在完善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能加油的混动车仍然有巨大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总结理想汽车的最大竞争力就是可以加油,而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也大受欢迎。 三是云计算行业,这是巨头瓜分的市场。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十年的主线市场, 什么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简单的说核心就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由于这一波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是最关键的,因此又叫做智能化转型。 一个工厂,一个公司所有的生产设备和流程,办公流程和场所都在走向智能化, 比如说你现在开车进入深圳任何一个停车场,都会发现车牌识别已经普及了; 你现在进入大公司的办公楼,高铁站,小区门禁,人脸识别也已经在大量普及了; 智能化工厂走向无人化,生产设备都布上了传感器,感知到生产所需的物料快要没有了,会自动通知搬运机器人,而搬运机器人会自动前往仓库获取需要的物料,运送到车间的设备旁边,自动上料机器人会给生产设备上料。 对生产出来的零部件,用先进的高清摄像头+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算法来取代质检员的眼睛进行判断,并且统一把检验数据,质检图片和视频上传,自动把缺陷数据汇总分析并且把结果呈现给工厂质量管理部门。 机器的生产工艺参数会和最终生产成品的良品率,缺陷分布的数据进行联动,由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判断后,开始自我学习和改进机器生产参数,提高良品率。 因此智能化转型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带来对云计算数据中心的需求,不过云市场是高度集中,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1年中国公有云IaaS(基础设施)的份额,阿里第一42%,华为20.3%,腾讯13.0% 这里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就是指硬件基础设施,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是指平台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软件开发工具,可以看成是软件基础设施,当然还有个SaaS(Service as a Service),也就是各种应用软件了,你用的微信就是应用软件。 下图是我从微软的Azure云网站上下载下来的图片,对于IaaS,PaaS,SaaS三者的关系说的很清楚。
这个市场本质上还是互联网软件厂家占据优势的市场,因此最终受益会存在马太效应,会是几个行业巨头瓜分大部分的份额。 我认为到2030年格局不会有太大改变,阿里,华为,腾讯等少数几个巨头还是会瓜分国内云的主要市场,要看下他们走向全球的力度了。 接下来是医疗器械和制药业 这个产业会在压力中发展,我最为关注的是创新药的研发进度和海外市场的打开情况。 对我国的国产医疗器械和制药厂家来说,会在矛盾中前行,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是国产化替代的广阔市场,国产医疗器械厂家,国产制药厂家,都具备广阔的成长空间,毕竟现在这个市场还是外资巨头占据大头。 但是另一方面则是老龄化带来的全社会医疗支出增加和医保压力,这会迫使我国需要抑制全社会医疗支出的增速,而压低药物价格则会是主要手段之一。 所以对于国产的医疗器械和制药厂家,广大的国内市场国产化替代未来可以带来持续的增长,但也面临价格的压力,而创新药的研发和海外市场的拓展则也可以带来利润的增长。 注意,医疗器械和制药产业的国产化,是一定要拿下来的,我们是全世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以后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如果不搞国产化替代来降低成本,不出海获取利润,则对全民的健康生存不利。 总之,这是一个在矛盾中前行的企业,但总体基调仍然是前行, 国家的集采这两年成为了药企的黑天鹅,我想手里持有医药类的股民应该很有体会,但从长远看,国家政策一定会倾向于敢于创新的企业,必然会有企业成为世界级公司,如果从那个时候看,会发现其实集采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是制造了一个投资的机会,我觉得大家可以好好体会。 在航空航天领域, ARJ 21-700支线民航客机累计交付量在2021年底达到66架;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C919大飞机,本来目标是2021年底顺利完成首架交付。 因为疫情严重的影响了航空业,导致中国商飞2021年ARJ21累计交付100架以及交付首架C919的目标都没有完成。 但如果疫情的影响在未来一两年消退, ARJ 21+C919,到2030年累计交付会达到500-1000架左右的规模, 中国商飞将会崛起成为全球三强。 光是华夏航空一家,2020年10月15日的公告,该公司要购买100架ARJ21系列飞机和C919系列飞机。其中50架确认为ARJ21系列飞机,另50架可全部或部分为C919系列飞机,计划自2020年起十年内交付完成。 CR929也在进行中,顺利的话2030年预计也会交付航空公司,不过和俄罗斯合作的项目总会磕磕碰碰,要有心理预期。 在航天领域,2030年中国将在月球南极建立一个科研站基本型。 新华网记者2020年12月的采访: 记者:嫦娥五号已经回来了,中国探月工程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 我们未来将立足于全月面到达。我们将在月球南极研制建设一个科研站。在月球南极南纬89度,可能存在连续180多天的光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是14天白天、14天黑夜,没有连续的日照,一些仪器设备就不能连续工作。 如果我们在月球南极建设一个科研站,我们可以长时间对地球进行大动态、全方位、稳定的观察。2030年之前,我们将在月球南极建设一个科研站基本型。随着后期科研站规模的扩大,我们可以在月球上进行盖房子、打砖、3D打印等工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月球上开采矿物,这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月球做跳板,前往更远的深空、更远的星球。 在深空探测方面,简单的说2030年要开展火星取样返回,探测小行星和木星系, 2021年6月环球网的报道: 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绕、着、巡”后,中国深空探测的下一个目标瞄准哪里呢?国家航天局在6月1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明了方向: 2030年左右,开展火星取样返回,同时还将开展小行星和木星系探测。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介绍说,目前我们正在规划“十四五”航天发展,统筹考虑国际上科学热点和我们的工程技术基础,对未来行星探测做谋划。目前明确到2030年左右,开展火星取样返回,同时还将开展小行星探测、木星系探测。另外,还会实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跟国际同行特别是俄罗斯正在论证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等一系列任务。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详细介绍了这些后续任务的特点。 他表示,“火星仍然是我们后续探测的重点,这也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点。火星是地球的近邻,科学上的意义巨大。另外小行星探测是我们的热点,大家都在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害,还有小行星上面的资源也很丰富。最关键的是小行星虽然小,但探测任务的难度很大,可以带动我们航天技术向精细化发展。” 张荣桥还透露,“我们航天人有一个风格,叫早下手、下好先手棋。我们在干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时候,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已经开展了先期研制。我们会像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样,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按照我们中国人的速度,尽早实现。” 在谈及为何要展开对木星系探测时,张荣桥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木星系的认知非常肤浅,进行的探测也非常之有限。应该说它孕育着大量的科学新发现的机会。去木星系除了科学意义之外,还能带动我们更远距离的测控,更长寿命的探测器的技术,还有新能源的利用。因为到了木星系必须有更新的能源,所以我们说开展木星系探测是深远的航天技术的发展。” 上面也说的很清楚,搞小行星探测是为了实现航天技术精细化,因为小行星很小; 而去探测木星系是因为比火星距离更远,可以牵引更远距离的测控,更长寿命的探测器,还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在以上我一直说的,半导体,电动汽车,医疗器械和制药,航空航天四个产业之外,我还要再加一句,在2030年我国可能会开工建设400公里时速的超高速铁路, 2021年8月24日,国家铁路局局长刘振芳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说,将会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等重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 我简单的做下总结,只要我们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前景肯定是好的, 但是三个风险时刻注意, 一就是我国组织能力不能够下降,这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保证,只要组织能力保持住,民族复兴是很稳的,这个具体什么风险这里不讨论。 二是人口不能太快下降,人口下降过快会导致经济增速提前下滑, 从人均上看我国2019年人均才刚刚突破1万美元,未来我们要奔着4万美元,5万美元甚至更高去的,从总量上看我国以后要发展到美国经济总量的2倍,3倍才行。 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保持几十年的持续增长,而如果人口下降过快,会导致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萎缩,会在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都还没有达到民族复兴的目标之前,就降低了我们的经济增速。 受计生理论长期宣传人口是负担,以及全球消费市场客观集中在欧美的十亿消费者的影响,长期以来是我们辛苦的生产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习惯把中国人口看成是廉价劳动力而不是消费者,而是把欧美日看成是高端的消费者,却没有意识到经过工业化不断产业升级,中国14亿人正在逐渐从低消费人群变成中高消费人群。 在目前一个外卖骑手,快递员月入过五千,而到2030年外卖骑手,快递员月入过八千,甚至月入过万会比现在更加普遍,在全球范围看也会是很高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我们一定要清除长期落后带来的观念,与时俱进,全球高消费能力人群比例在迅速的从发达国家向中国集中。 如果我们的人口迅速萎缩,则会打断全球消费市场向中国集中的势头,而拥有10亿高消费人群的发达国家人群将始终占据优势。 三是台湾统一,这毫无疑问是个风险点,这是民族复兴的加冕礼,但也面临可能的外来世界强国干涉的挑战,当然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是有信心赢得挑战的。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战争,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实际情况仿真, 那就是其一西方世界并不敢于直接上阵和大国开战,他们的手段还是经济制裁,金融制裁和提供武器,情报,让乌克兰在最前线作战,而且提供给乌克兰的全部是战术性的,防御性的武器。 其二是即使俄罗斯国力衰落到这种情况,全球第三世界国家几乎都没有跟着西方一起制裁俄罗斯,全球的发展中国家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即是内心都知道西方先进国家对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会有习惯性的遏制,以永远的确保自己的优势,这带有明显的强权色彩,因此在面对西方对俄罗斯的集体制裁时,全球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没有主动参与。 但俄乌战争也给我们很大的警示,其中最为震撼的是西方国家居然联合把俄罗斯存放在本国的外汇储备全部冻结。我们的三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该如何处理,是一个面临的挑战。 以前我们不敢想象美国人会冻结中国央行和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外汇储备资产,但现在看来这是可能发生的,事实上他们已经在讨论这件事的可能性和调查内部各方的态度了。 不过我现在倒是觉得,这个东西就像核武器,西方国家手里有没收中国外汇储备这个核武器,那我们手里也有核武器,可以对等反击不就行了, 西方国家每年在中国市场获得巨量的销售额,这个销售额不能只看中国从西方国家的进口额,因为还有海量的产品和服务都是西方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中国能看到多少西方的品牌, 也在华有巨量的各种包括土地,工厂,设备,知识产权等在内的各种资产, 我国每年也向西方国家缴纳大量的知识产权费用,而且金额非常庞大,2019年6月2日消息,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 中国去年(2018年)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已达到356亿美元。其中,我们向美国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达到86.4亿美元,占我们购买知识产权总额的将近1/4。 当然,仅有以上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够的, 如果美国人跟制裁中国先进产业一样,搞定向精确打击呢? 比如我不一下没收中国的万亿美元级别外汇储备,而是先找理由吞下500亿美元,1000亿美元,慢慢切香肠,就像他们今天在台湾做的事情一样。 所以我们还得有更多的反制办法。 另外如同本文分析,岛上的台独势力在快速发展,国内的企业也要在供应链方面尽快做好相关准备,依赖台企供货的要做好本土替代和备份,不能毫无风险意识,不要哪天事情突然发生,又手足无措遭受损失。 未来十年,我们闯过去了,就是民族复兴+发达国家+国家统一。 希望我们能顺利冲顶成功。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1: | 马云的“倒下”和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 | |
2021: | 台外长:中共没有统治台湾一天,如若犯 | |
2020: | 原来这外国药控制的这么严 | |
2020: | BBC 肺炎疫情:“神药”瑞德西韦临床试 | |
2019: | 这里曾是我们海外爱好军事学子们的一处 | |
2019: | 中国人又破了几率,怎么会这样? | |
2018: | 旅美学者:芯片不是靠一群穷人做出来(组 | |
2018: | 运20首先改加油机而不是许多人以为的预 | |
2017: | 彻底销毁化学武器的意志不可逆转--可能 | |
2017: | 中国苦干十年自创美国没有的在轨推进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