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二战德国希特勒失败的文章很多,复盘来看,希特勒的失败,原因很多。综合分析,希特勒的失败主要在于其没有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
如果有中国式军事思想(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及近代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指导,不至于不自量力挑战全世界,不至于昏招叠出,不至于败的那么彻底。
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不义战争必败
希特勒迷信暴力,不讲信义。虽有“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的说法,打仗不能太老实,但这是术的层面。在道的层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往往决定战争的最终结局。
希特勒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消灭犹太人等劣等民族”,手段是用暴力破坏和掠夺,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
这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都犯过同类错误。战争初期,他们或通过不宣而战,或通过偷袭珍珠港之类的战术胜利逞于一时,但不能掩盖其战争性质的非正义性。因而失败是必然的,迟早而已。
二战之前,德国国土面积欧陆第一(不算苏联这种跨欧亚的大国),人口八千多万,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妥妥的世界大国。但中国古代兵法《司马法》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不讲道义,迷信暴力,为战而战,再大的家底迟早也会被折腾干净。
反观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战争的正义性是非常重视的。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以来,打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印、中苏、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对手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但每一场战争都是为正义而战,为信仰而战,从没侵占过别人一寸领土,没打过一场不义战争,没打过一次没有目标的滥仗。因而决定了解放军的每战必胜。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搞清为何而战极端重要。
希特勒固然在军队中传播纳粹思想。一则这种思想从源头上就是错误的,从这种思想寻求战斗力属于南辕北辙。二则希魔在部队中并没有建立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组架构及工作体系。
对比我军,从建军伊始就确立了政治建军原则。“三湾改编”做到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决议案的中心思想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我军政治部和司令部(参谋部)、后勤部同为常设机构。
部队里各级政工干部(指导员、教导员、政委)和军事干部平级。
因为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了我军战斗力的不竭源泉,始终使我军上下明白为何而战。是我军长盛不衰的独特优势。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不仅是《孙子兵法》的思想,也一再反映在毛泽东军事思想里。
譬如《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两国、两军的特点及优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消弥了抗战失败论的阴霾,也破除了速胜论的虚妄。做到了知己知彼,以此指导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
反观希特勒,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二战初期,德军在波兰和法国的胜利,使希特勒过于膨胀,没有看到胜利中有侥幸的成分 ,过高估计了德国的实力和潜力,因而制定作战计划越来越狂妄自大,脱离实际。
对对手,更没做到知彼。譬如和苏联开战前,德国估计苏军大约有200个师,开战后查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
而且希特勒对苏联的民心士气,战争潜力的估计,更是错的离谱。
譬如开战前,希特勒对苏联的判断是,苏联是一座破房子,只要在门上踹一脚,整座房子都会倒塌。结果越踹越结实。苏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
最后希特勒对美宣战,更是不自量自,自取灭亡的愚妄。
四、搞好统战,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把统一战线高度概括为“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而搞统战的前提是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敌、友”是因时因地变化的。
譬如日军侵华时期,国民党就从以往的敌人变成了统战对象。敌人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更是把那些“中间派”、“动摇派”统战成支持我们的力量,“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尽量争取一切积极的力量,帮助我们完成主要目标和事业。
反观希特勒,入侵苏联前期。由于苏联曾经“大肃反”、以及粮食过度征购引起的“乌克兰大饥荒”,乌克兰有很多人将德军视为“解放者”,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希特勒如果有统战意识,对这一部分人加以利用,会增加不少己方力量,减少后勤压力。但乌克兰人发现,德国人不仅将犹太人,也将斯拉夫人视为“劣等种族”,不仅不予尊重,还予以随意的掠夺和屠杀。这就造成了“为渊驱鱼”、“削己厚敌”的效果,愚蠢至极。
五、得人失地,人地俱得;得地失人,人地俱失
希特勒在战争早期,能够力排前线将领的众议,将主要目标放在消灭苏军有生力量,夺取资源为主。
譬如开战伊始,将领们力主将主要目标放在夺取莫斯科。
希特勒其实明白,当年拿破仑也占领了莫斯科,但仍然输掉了战争。
因此,希特勒力排众议,将兵力转用西南方向,在基辅战役合围苏军西南方面军,取得歼灭苏军65万人的重大战果。
但到战争中后期,希特勒越来越不理性,对占领“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这种字眼的城市有了执念。“扬短避长”,将德军适合野战的精锐兵团,顿兵于坚城之下,和有人口优势的苏联拼消耗。造成了“人地俱失”的后果。
反观我军,坚持“得人失地,人地俱得;得地失人,人地俱失”的原则,为取得最终胜利,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譬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平保卫战”,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主动撤离,“打不赢就跑”并不丢人。哪怕暂时丢掉革命圣地延安都在所不惜,专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人地俱得”。
六、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我们还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
本来在战役早期,德军已经取得了主动权和较大战果。
德军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本可以通力合作,对斯大林格勒一鼓而下。
希特勒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开始在“战术上藐视苏军”。认为仅凭第6集团军就可以拿下斯大林格勒,在关键时刻,将第4装甲集团军调往其它方向。
结果不仅减缓了德军的攻坚力量,还给苏军以喘息之机。在斯大林格勒葬送了第6集团军,造成了战线崩塌,攻守逆转的恶果。
反观我军,虽然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每次具体的战役战斗中,战术上却高度重视敌人,战前充分发动指战员搞军事民主,开“诸葛亮会”。即使在部队总体数量少于敌军的情况下,在每一次具体的战斗中,每每集中3至5倍的优势力量,打歼灭战,“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 ,积小胜为大胜。比希特勒不知高明多少倍。
所以,德军高级将领,每每用“前巴伐利亚下士”调侃希特勒,诟病他的指挥水平。
客观来看,希特勒确实缺乏战略思维和科学的军事思想指导。
其失败是有迹可循和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