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那些和“文艺女青年”有着某种共识的朋友,有一点至少还是应该明白的,美国虽然处处充满阳光,即使在乌云压城的时候仍有穿透力,但美国既不能做到敞开大门来者不拒,它的制度也不是完美无缺。中国的事情最终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办,中国社会的缺点错误,还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来纠正。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而要努力履行好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本文为作者胡新民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胡新民:美国华人笔下的中美“封城”两重天

从《疫情中的纽约人》开始发布起,笔者就没有错过一篇。作者纽约蓝蓝(实名张兰)以积极阳光的精神写作,充分体现了她的老师对她的评价:

【“在阴影里看到阳光叫心善”。】

她笔下的纽约人,绝大部分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即使在疫情的乌云压过来的时候。她对纽约州长的表现更是赞不绝口,即使在错失了相当长的黄金防控时间的情况下,仍然能对州长表示理解和宽容,并且钦佩之情依旧。

一位和张兰在微信上有过互动的网友,在张兰3月27日不幸去世后,撰文纪念。文中写道:

【“ 蓝蓝的日记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温暖,正如她在日记中写的。”
“在美国这些年遇到过太多好人,有穿得笔挺钻到车下为我修车的男子,有在地铁站帮我提行李的大妈,有素昧平生敞开大门欢迎我们去过感恩节的教授。这些普普通通热心善良的美国人,才是我最爱美国的原因,才是我把这里当成家的原因。”
“西方人大部分人有信仰,所以对于死亡的态度都比较豁达,特别是对于相信天堂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结束了这个世界的历程而转向另外一个世界。我没有信仰,但也不是无神论者。几年前父亲去世对我的生死观有极大的影响,我不能说我不怕死,但是至少能够面对死亡了。”】

张兰的这两段心声,真的,我也很欣赏。

由于对张兰的积极精神和阳光笔调的欣赏,笔者一直关注并希望有同样风格的文章来承前启后。

很快,一些看来类似张兰写作风格的美国华人的文章陆续出现。

3月29日,一篇自我介绍是美国华人“过气文艺女青年”写的《疫情中的德州人(美国德州抗疫实况系列之三)》接棒登场。文章一开始就写道:

【“之所以取这样的文章名称,是为了纪念一位同在美国的华裔女作家张兰(笔名纽约蓝蓝)。自从美国疫情开始后,她一直以她客观的笔触和柔和的文笔,近乎完美地记录下纽约抗疫之战的方方面面,命名《疫情中的纽约人》并每天准时由公众号推出,深受读者喜爱,甚至被称为‘美国的方方’。由于我也曾在此公众号发表过作品,因此便对她多了几分关注。”】

这篇文章确实也很有阳光,还配了不少阳光灿烂的图片。最夺目的是:

【“跟国内的‘封城’相比,美国人还是舒服很多。因为可以在小区内活动,散步、遛狗、打球、带娃甚至钓鱼都可以,只是不允许使用小孩子的playground怕病毒感染。”】

胡新民:美国华人笔下的中美“封城”两重天

在亮出几张照片后,写道:

【“感觉一点疫情的影子都没有啊,太不给面子了!”】

接下来是三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中国人眼里的美国》、《美国新闻里的美国》和《我身边的美国》。三张的色调依次是“暗”“明”、“亮”。

胡新民:美国华人笔下的中美“封城”两重天

然后她洋洋得意道:

【"没办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的小日子还是尽量要过好的。"】

并调侃了中国人为了预防病毒传播而采取的戴口罩、洗手消毒等措施,仿佛认为这些行为是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下产生的“陋习:

胡新民:美国华人笔下的中美“封城”两重天

笔者突然想到,这位作者对武汉的封城是怎么看的呢?于是在她的文章目录中发现了一篇作于1月27日的文章:《不应阻断武汉(湖北)人民生存之路》,全文如下:

【“武汉,华中重镇,九省通衢,有着丰富的科研、医疗、教育资源,一千四百多万人口总数彰显着她的独特地位。除此之外,庄严巍峨的武汉大学、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浩瀚无垠的东湖、奔腾不息的长江,时时体现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过去与未来……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城市,一瞬间,武汉甚至整个湖北省人民都仿佛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人说,武汉人就应该呆在家里,不要出去害人。可是,人人都有求生的欲望。短期内,武汉市内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病人求生无门;而没有患病的也怕自己留在城内被传染,这些人拼尽全力想为妻儿家人谋一点生存的希望,将心比心,我是无法作出对他们喊打喊杀的事情来的。
当然,武汉或湖北人确实有可能是身带病毒的隐性传染者,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是我们的同胞啊,在这样的春节,这样的寒冬,各地都对他们进行围堵、劝离,你让他们怎么办?等着在自己的国家被冻死、饿死、渴死?你们的生命是安全了,但这样的你们还有一点点人性可言吗?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说,我们不应当在自己的同胞遇到困难的时候听之任之,甚至落井下石;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武汉或湖北人有在自己的国家活动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利驱逐他们……当然,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要求所有逃离到外地的武汉或湖北人接受医学检测和隔离措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想得到救助就必须遵从。
有些外地的朋友可能说,你身在国外,远离疫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我就告诉你,目前,我最亲最亲的家人朋友都在疫区(湖北、安徽、上海都有),每天牵肠挂肚,担忧不已……
但不管怎样,在最晦暗的时刻,在最危险的关头,我们依然要秉持最后一点人性的光芒,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给作为受害者的武汉或湖北人民一丝生存的希望……因为,他们在今天所遭受的,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同样会遇到。
武汉挺住,湖北加油!愿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快速走过风雨,迎接明天的太阳。”】

胡新民:美国华人笔下的中美“封城”两重天

这篇文章没有配图,文字中流落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但笔者感到纳闷的是,她对刚刚封城的武汉的情况怎么就了解得那么清楚。我记得那段时间,由于宅在家里,同城的朋友也通过视频聊天,说武汉死人无数,还发来一张满地手机的照片作证。后来武汉和全国一样,每日发布疫情,“死人无数”的传言才收敛了一点。诡异的是,在中国新冠肺炎防控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后,网上又有“隐瞒武汉死亡人数”的流言出现。不过这是后话了。

笔者同时记得,在这篇文章前后,已经有美国的专家学者以“忧中国忧武汉人民”的情怀发声了。

在宣布武汉封城的当天,《纽约时报》及“纽约时报中文网”就陆续以“专家称武汉‘封城’规模史无前例”为题,发布了报道,强调武汉是“比纽约市还大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然后援引密歇根大学医学史教授霍华德·马克尔(Howard Markel)谈起了检疫隔离的“阴暗面”,称这一“科学应用的医疗手段”会“被误用为一种社会工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卫生法律与政策中心主任霍奇(James G. Hodge Jr.)更是声称,“封城”几乎肯定会导致“侵犯人权”,这在美国显然是“违反宪法”的,“是一种有风险的做法”。

两相对照,《疫情中的德州人(美国德州抗疫实况系列之三)》似乎是为那两位美国专家的言论作出的生动的解读。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解读,不难看出,“在阴影里看到阳光叫心善”只适用于美国,而不能用于中国。

那么,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究竟为什么封城。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的李兰娟当时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

【“这是一个平衡,也是一个科学。太早了,当然是最好,但是太早了,你要想到老百姓,想到方方面面,毕竟是个重大社会问题,对吧?一个重大的决策,所以观察几天,这也是应该需要的。这个办法已经是国家采取了最强硬的办法。”“如果再继续扩大感染,如果其他的省没有控制,也像武汉那样蔓延,那可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损失会很惨重的,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保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作为中国的顶级医学专家,一句:你要想到老百姓,想到方方面面,至少应该还是体现了“医者仁心”吧。钟南山等所有的中国医学专家,不都在不同的场合讲述了中国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事实吗?总不能把这些中国医学专家的话,都一律视为是中国政府强迫他们说的吧?至于在封城过程中出现的缺点错误,当然应该及时纠正,引以为教训。但这并不成为否定封城的理由。

封城效果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4月1日,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科学》披露武汉封城紧急响应效果:中国新冠感染少了96%。

【“4月8日,武汉即将解除“封城”。 自1月23日起的武汉 “封城”为中国遏制新冠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疫情的蔓延,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经成为震中,目前疫情严重的国家也正在采取或考虑采取“封城”(lockdown)来控制和扭转疫情态势。”
“那么武汉封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隔离事件,叠加各地的紧急响应措施,到底有多大的效果?顶级研究机构的量化数据是:让中国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总病例数减少96%,对疫情的遏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结果来自15家全球顶级研究机构的建模分析。当地时间3月31日,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的22位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中国COVID-19疫情暴发的最初50天内传播控制措施的调查。”】

4月3日,《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发表评论:《武汉刚封城的时候,全世界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也包括我们》,分析得更深刻一些,很值得一读。文章写道:

【可以说,所有人都把新冠疫情看错了。还记得1月20日钟南山第一次在央视上说人传人带来的巨大震动吗?1月23日凌晨,其实是22日深夜,武汉宣布封城决定,那动静更像是扔了颗原子弹一样。
短短几十个小时,整个中国社会被彻底惊醒,也陷入了一定的慌乱。人们将愤怒和惊慌全都倾泻到了湖北省官员和国家疾控中心的专家们身上,是他们宣扬“可防可控”,是他们到了1月18号还在搞武汉万家宴,21号还在搞团拜会,而且还在月初训诫了8名谈论“武汉发现了SARS”的医生,人们坚信,这场危机本来可以避免,就是因为上述表现所反映的官僚主义导致了疫情的暴发。
对于武汉封城,人们的态度也不完全一致。西方出现大量针对封城的人权质问,国内也有一些人怀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小题大做”。接下来的抗疫是在舆论一波又一波的批评浪潮中进行的。对一些人住不进医院和医护人员缺少防护物资的猛烈批评,对湖北红会行动迟缓的无情鞭挞,还有对高官在记者会上念稿子和对基层工作者行为粗野的潮水般的指责,构成了那段时间舆论场令人难忘的一幕。追责,反思,大概是当时互联网上热度最高的两个词。
在武汉所发生的所有错误都在西方国家重新、并且更加严重地又犯了不止一遍。武汉曾经上演的那些不如意,比如病人住不进医院等等,都在那些欧美国家以极限的方式重现。所发生的这一切像一顿密集的冰雹把中国人之前对这场疫情的认识砸满了坑。换句话说,中国人过去的所有诘问和看法都还在,然而这些强烈的事实在不断重置我们产生这些认识的大场景,我们观察问题的格局被改变了。事情的原有脉络依旧,然而我们认识它们的思想材料和尺度进行了质的添加和重组。所以人们的感受和聚焦的重点都在随之变化。
我们曾经以为,问题根本出在缺少舆论监督,如果我们有那几名医生不被训诫的舆论环境,以及武汉和湖北官员“大维稳”的观念能够不那么强烈,这场悲剧就完全可以避免。然而从欧洲到美国,都是西式“言论自由”的中心地带,那里也没有“维稳”的目标,但悲剧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那些国家一一推倒。
那么,是武汉更不容易避免最初的错误和混乱,还是西方国家更不容易避免呢?答案显然是前者。对武汉来说,新冠病毒毕竟是全新的疾病,对它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出问题,首先有一个科学层面的局限。而西方国家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是站在中国肩膀上的,而且武汉封城又是对这种病毒不可控危险的震耳欲聋的宣告。
疫情仍没有结束,中国与外部世界形成日益强烈的反差。这个反差不是侥幸出现的,它有着强烈的制度性基因。我们前所未有地发现,中国的毛病真的有很多,但这个国家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又是那么的靠谱。我们对问题的批判实为国家和民族上进的自我鞭策。是的,自我鞭策很重要,但原则是,我们不能把自己抽晕。】

胡锡进的话,令人有久违了的感觉。当然,要触动象“文艺女青年”这样的美国华人,确实没有多少可能性。因为就整体实力而言,中国距离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文艺女青年”生活在那种环境中,对社会阳光的温暖的感受,肯定会更加暖心一些。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的。笔者只是觉得,她既然没有生活在武汉,素材无非是来自“听朋友说的”之类的渠道,动笔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稍稍保留一点“在阴影里看到阳光叫心善”呢?毕竟,她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中国的阴暗面再多,总还是有一些光明面吧。武汉封城的错误缺点再多,也不至于到了“等着在自己的国家被冻死、饿死、渴死”吧。

对于国内那些和“文艺女青年”有着某种共识的朋友,有一点至少还是应该明白的,美国虽然处处充满阳光,即使在乌云压城的时候仍有穿透力,但美国既不能做到敞开大门来者不拒,它的制度也不是完美无缺。中国的事情最终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办,中国社会的缺点错误,还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来纠正。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而要努力履行好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胡新民,察网专栏学者,独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