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航空工业无锡雷达所新研制成功风冷二维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提到国际首款、解决世界性难题、原位换装、减轻战机负重和降低换装成本等关键词。对此个人评价如下:
三代半及四代战机采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远胜早期三代机所用的传统脉冲多普勒雷达,因此通过换装雷达提升装备数量巨大的三代机,显然对提升空军整体战力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部分一两千个T/R组件的重量要远大于平面缝隙天线,供电和散热等问题突出,因此换装后同口径雷达性能飞升的同时,重量也会明显增加。而雷达又处于远离机身重心的机头部位,往往需要在机尾增加两到三倍的配重来保持平衡。对于“斤斤计较”的战机来说,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飞行性能。另外就是时间和成本,本来是换雷达,结果整个机体都要动大手术。
但雷达的作用实在太关键,换装实在太吸引人,因此个别财力雄厚的大国还是硬着头皮换装的。只是因为代价过大,这种换装数量有限而难以普及。所以说是世界性难题。
比如美国F15用有源阵替换原来的脉冲多普勒时,结果整个雷达增重超过一百公斤。而尾部又增加了两百七十多公斤的配重。这里外里就是近四百公斤的重量,相当于把推重比7.8的先进发动机换成7.2的烂货。
土鳖搞歼10B时也遇到同样的难题,幸好当时玩儿了老命更换DSI进气道,省下的一百八十公斤重量极大地补救了雷达的增重问题。但不是什么战机都能这么运气的,毕竟歼10B是新机,不是老机换雷达。
可土鳖还有大量歼10a和歼11系列战机啊,你根本不可能为换雷达而改进气道的,而配重的代价又实在太大。
于是就有了这种实用性极强的风冷改进技术,通过极大减轻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自身重量,成功地解决了原位换雷达的世界性难题。所谓原位,就是说机身根本不再需要做大手术改造了,直接换雷达即可。
那么风冷一定比液冷的好吗?那可不是,液冷的效率高,发热件的效能可以压榨到极限,所以雷达性能也更强,中国全新研制的战机,肯定是会用液冷的。但风冷方案确实极大解决了有源阵改装门槛过高的问题,以一种廉价轻便的方案为有源相控阵的白菜化开辟了新天地。
哪些战机能这么换?歼10A和歼11B应该是主力,而歼11A和歼7A之流可能不大值得换了。还有外销的枭龙也许会采取该方案,但这得与14所的KLJ7A竞争才行。预警机不用换,那本来就风冷的。
另外还有两方面大家可能没想到的,一个就是已经生产的那二十几架歼15,这是最需要也最值得用这种技术改装的机型。我原来就奇怪为何舰载机这么重要而珍贵机型的居然不上有源相控阵,现在明白了,应该是滑跃起升的舰载机对超重过于敏感吧。这下好了,中国航母的战力将因此而明显提升!我甚至怀疑,无锡所钻研这种技术的初衷可能就是解决歼15的问题,竞争枭龙项目不过是搂草打兔子的事儿。
还有一大块领域,就是无人机啊。高端的大型无人机,可以考虑加装此种低配版有源相控阵雷达,发挥其远航程、长航时的优势,作为预警机的重要补充,解决隐身机时代战机不敢开机、开机即暴露、暴露即死的难题。反正无人机即使被击落,也无人员损失,连物质损失也很有限,可以在关键时牺牲自己,照亮别人。
总之吧,不是技术和性能都要达到顶级才是最好的东西,性价比优异而能广泛装备的才是最好的东西。土鳖这项发明具有原创性,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解决了前人没解决的难题,值得点赞。想想共军数百架三代战机马上就要集体升级进入有源相控阵雷达时代,而毛子只能干瞪眼,美国人白花了那么多钱用“笨办法”一架一架地艰难升级,并且正在以更高的价钱给鬼子那些老F15一架一架地慢慢升级,真的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