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印度知名智库《印度观察家基金会》(Obsrever Research Foundation in India,简称“ORF”)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的自信正在将中国拽入战略陷阱?》。文章作者、印度观察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P•K•高希(P•K•Ghosh)分析了中国在中日钓鱼岛之争、中美海上对峙,以及近期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中的“强硬”态度,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再考虑到中国曾遭受外国列强入侵的耻辱经历,中国自2008年起就已经开始逐步改变以往的“韬光养晦”的保守外交策略,转而采取了富有侵略性的外交策略。然而这种侵略性的外交策略将使中国的亚洲邻国产生不安全感,并疏远同中国的关系,转而投向美国的怀抱,从而使中国掉入无法取胜的由美国铺设的战略陷阱。
应该说,P•K•高希的观点也代表了中国国内一些学者的看法。然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将中国的外交战略简单化,也将中国与其亚洲邻国的关系单线化(即不是偏向中国就是偏向美国),并且“战略陷阱”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此,这一观点仍有待商榷。
依P•K•高希所言,中国如果采取富有侵略性的外交政策,中国与其亚洲邻国的关系将疏远,并将使得这些邻国偏向美国。那是不是中国采取“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就能确保中国不掉入战略陷阱呢?
首先,中国掉不掉入所谓的战略陷阱,并不是由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决定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并成为亚洲的区域性大国,这是客观事实。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亚洲邻国在与其打交道时产生不安全感完全正常,其向美国寻求安全庇护,也是一种面临安全困境的理性反应,这并不由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决定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无论是中国采取强硬的外交姿态,还是积极倡导和平发展道路,创建“和谐世界”,“中国威胁论”在中国的亚洲邻国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愈发流行。
其次,即使中国采取低调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国也依然会掉入所谓的战略陷阱。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美国。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于中国的防范将日益加重,这是无法避免的。即使中国采取低调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美国也依然会在中国周边拉拢其邻国构筑防范中国的战略体系。
也许有专家会反驳道,为什么中国以往采取“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不仅没有使中国掉入所谓的战略陷阱,反而为中国赢得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笔者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忽略了美国因素。事实上,在奥巴马宣布“重返亚洲”以前,美国也是将中国视为最有能力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国家,只是由于当时的美国忙于反恐,暂时抽不出充足的战略资源应对中国的崛起,而且美国当时低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才有了赢得“战略机遇期”的机会,这跟中国采取“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并没有多少联系。
P•K•高希认为战略陷阱是美国铺设的,意图将中国拽入其中,这一点颇有些类似中国国内的“美国阴谋论”。其实不管是美国的“阴谋”也好,“阳谋”也好,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在当前的亚洲战略格局中,中美事实上分别位于两个领域的顶端,中国在经济领域占有优势,美国在安全领域占有优势。由于中国已经与韩国、日本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并正在积极商讨建立自贸区,中国与韩日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而中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自贸区,双方的经济往来更是密切。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将是这些邻国的必然选择。未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地位也将逐步扩大。
然而,在经济优势地位扩大的同时,中国却未能及时的向其亚洲邻国提供安全防务资源。这些邻国出于对中国的崛起产生的不安全感,希望借助域外力量来减轻自身面临的安全压力。而美国出于保持亚太地区领导地位、防范中国的战略考虑,积极向中国的亚洲邻国提供安全庇护。从而形成了目前亚洲地区的二元战略格局。因此,并不存在美国设定的什么战略陷阱,而是当前亚洲战略格局产生的必然结果。
如果中国能在经济发展势头继续保持的同时,稳步提升其安全防务能力,并承担起向其邻国提供安全防务资源的责任;如果中国能够调整目前的发展模式,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管理创新、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改革,打造新的发展模式,增强“软实力”;如果中国能继续积极与邻国开展多边合作,并拓展合作领域(尤其是安全防务领域),形成机制化、常态化的中国与邻国合作机制,中国的亚洲邻国将逐渐适应中国崛起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并逐步减轻、理性对待这种不安全感,从而减轻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亚洲地区目前的二元战略格局将逐步出现变化。而随着这种战略格局的变化,所谓的“战略陷阱说”也将不复存在。
不过,从目前来看,中国尚无力承担起向邻国提供安全防务资源的责任,其国内的改革也困难重重,因此,从短中期来看,这一格局的转变仍有待观察。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