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圣诞非耶诞
2015年12月22日 04:10 曾泰元
在大陆,值此岁末年终,欢庆耶诞气氛热闹滚滚,不仅如此,大陆还以基督教色彩
浓厚的「圣诞」为官方标准,与无神论背道而驰。我觉得「圣诞」是基督徒用的,
非基督徒用并不妥当,应以较中性的「耶诞」为宜。台湾「圣诞」、「耶诞」并行,
名称实有讨论空间。
这个「耶」、「圣」之别我早已注意,不过在被外籍学生质疑之后,我才深觉正本
清源有其必要。我在东吴大学英文系任教,兼差带过一门华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
欧洲。有一次有个瑞典学生质疑「圣」诞的妥适性。他说,如果耶稣诞辰叫圣诞,
那么其他文化的先知先觉怎么办?这个质疑得到在座其他外国学生普遍共鸣。
挟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欧洲学生尚且意识到自身文化潜在的霸权,设身处地为我们着
想。我们何苦还轻忽贬抑自我价值,下意识地附和西方,同他们独尊基督教,不称
「耶诞」而称「圣诞」?
在台湾,「耶诞」、「圣诞」的使用纯属个人习惯,直觉以为两种说法应该势均力
敌,使用频率理当相去不远才是。想不到我上网谷歌一下,才惊觉彼此差距至为悬
殊,独尊基督教的「圣诞」竟鹤立鸡群,远比相对中性的「耶诞」来的更为普遍。
估计这个结果应当是受到「圣诞」是大陆的规范词语、大陆网民众多所影响,「圣
诞」的说法因而淹没了整个中文网路世界。
许多人或许不知,旧时「圣诞」特指孔子诞辰、也泛指神佛生日、甚或皇帝生日。
「圣经」也类似,旧指儒家经典,佛教经典也尝以「圣经」名之。何以西风东渐,
传统的「圣诞」、「圣经」就纷纷退位让座,另取名字?
我东吴班上欧洲同学的文化敏感性,还体现在「星期」和「礼拜」上。我解释道,
这两个词语基本同义,可以互换,不过来源不同。「星期」源自中国古代历法,把
28宿按照日、月、火、水、木、金、土顺序,分成4组每组7个加以排列,7日为1周。
而「礼拜」源自基督徒星期天做礼拜而得名。这班学生也对「礼拜」有意见,认为
基督教色彩过于浓厚,相比之下,更喜欢中国传统的「星期」。
许多人或许习惯「圣诞」、「礼拜」的说法,然此二者却隐含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
价值与色彩,对海峡两岸并不适合。然而在语言惯性的洪流里,像我这种举旗呼吁、
意欲正本清源的少数人士,大概也只能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
必须承认,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语言使用者是最后的仲裁者。虽然「圣诞」、
「耶诞」皆可,「礼拜」、「星期」均通,但如果可以选择,建议还是多说「耶诞」、
「星期」。改变,可以由自身做起。
(作者为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林语堂故居执行长)
(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