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陆对文革是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这没什么问题。特别是文革中曾错误地否定打压传统京剧,这也是令人痛心的事实,这也没争议。但这并不代表文革期间的发生一切,包括文艺创新,就全都是错的,或者说亟需遗忘或者抹杀的。
首先八大样板戏,不光是京剧,还包括芭蕾和歌剧等。我作为一个古典音乐、舞蹈和京剧的热爱者,说句公道话,这八大样板戏的艺术水准相当之高,是将民族和时代特色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成功创新。艺术的生命不是政治能抹杀的,至今八大样板戏在大陆人都脍炙人口,甚至在国际上也受到认可和赞誉,这一点是不在大陆的人很难想像的。
其中《红色娘子军》不是京剧,而是芭蕾舞,而且是很成功的芭蕾舞。它在成功运用经典芭蕾技巧的同时,在音乐和舞蹈上很有创新。比如它为了表现主角悲愤和刚毅的情节时,加入了胳膊弯曲的动作,这在传统西方芭蕾中是少见甚至被认为不够优雅的,但这个题材和场景决定了,这时候能优雅吗?难道芭蕾只配表演优雅而非更深刻的题材?所以现代西方研究舞蹈的学者,也觉得中国人的创新很有突破性。艺术不能光表现美好,这一点西方人一百多年前就想明白了。这出舞剧,不仅现在依然在大陆畅演不衰,甚至许多国外的著名芭蕾舞团也排演过。
歌剧《白毛女》也相当成功,音乐非常优美动人,而且极富中国特色,是民族歌剧的典范。其中像《北风吹》等许多著名的唱段至今十分流行。
钢琴协奏曲《黄河》也是八大之一,任何懂点音乐的人都知道它是部堪称伟大的作品。个人认为,它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以并列为中国现代古典音乐的丰碑。在大陆,能演奏黄河协奏曲,几乎是一位钢琴家能得到的最高荣耀。包括朗朗,也是作为自己压箱底的看家本事。没有这部曲子,中国的现代音乐史就恐怕有点拿不出手了。不客气地讲,这样黄钟大吕般的作品,以继续中华文化正统自诩的台湾一部都拿不出来。
接着,可以说说作为八大样板戏主力的京剧了。当时大陆主要否定的是京剧的“封建题材”,而非京剧本身。而样板戏,是把京剧捧到大雅之堂来创新的。传统京剧,不就几把胡琴嘛。而样板戏可了不得,整个阳春白雪的交响乐团都搬来当伴奏。当时的京剧演员因此备感风光,而搞古典音乐的压力山大,光把那些复杂的唱腔“翻译”成管弦乐队的五线谱就花了大功夫。这是戏剧与古典音乐整合的创举,而且效果非常精彩。今天大陆的音乐人,玩个戏曲题材的音乐很轻松,都是当年给样板戏配乐的积累使然。
样板戏舞台布景和灯光,都是顶级的。场面之大也远超传统京剧的小家子气。记得电影《霸王别姬》里张国荣曾有段台词,大概是置疑说,那么漂亮的传统服装都不用了,穿着现代的衣服能好看吗?我看过样板戏,虽然因为角色需要而只能穿普通的服装,但整个舞美灯光和布景都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所以它确实还是很美的,半点不下里巴人,华丽不输传统服装。
样板戏的每段唱腔很丰富,它可不是传统上搬段西皮二黄改个词就用,而是根据情节人物和唱词精心设计的,是专曲专唱,更符合渲染剧情需要,许多精彩的唱腔你不听样板戏在别处根本听不到。
唱词更是经典,许多名段朗朗上口,既不失朴素又颇具文才。比如我记忆深刻的一段是《沙家浜》里智斗一段,用穿插的唱段刻画了三个人的复杂心理活动。其中伪军参谋长试探阿庆嫂是否平时对新四军会照顾得更周详,后者用段含蓄的方式回答了这个很难正面回答的问题,她唱道:“摆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这里用到七、三、八、十、六、全、一等数字,最后却归结为人走茶凉是个零,很俏皮地表达出多热闹的交往最终其实神马都是浮云。我一直把这段视为中国文学里巧用数字作修辞的典范之一。作者汪曾祺先生不愧大文人,展现了驾驶中文的高超功底。再配上精彩华丽的唱腔,这是直到今天都久唱不衰的京剧经典。大陆京剧票友聚会,无论唱多少传统经典,一般压轴都是这段智斗,否则不斗不过瘾。港台的票友如果没听过,那太可惜了,枉为戏迷也。
八大样板戏的表演功力也非常了得。基本上代表了京剧的最高水平。唱念作打样样精彩。唱功上阵容空前强大,马连良马老板都当过小配角,大陆后来许多京剧界的大万儿都是通过样板戏一炮走红的,像《红灯记》里李少春与袁世海演对手戏,能不好看吗?我记得好像是《沙家浜》里有段新四军翻墙进院偷袭的戏,把京剧中翻腾跳跃的十八般技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翻进去的动作都不一样地精彩,每翻进一个观众都是一片叫好。
样板戏甚至可以说是京剧史上的一个高峰。记得电影《梅兰芳》里老前辈临终前跟梅老板提出希望:“能把京戏再往上提拔提拔”。这个地位到样板戏时代堪称前无古人。除了西方古典音乐都来敲边鼓,京剧演员的地位空前(相当今天的电影明星),而且向全国推广了京剧。不管哪省的人,都看样板戏,从来也没看过京剧的人也因此会哼上两段。
总之吧。我认为,样板戏在艺术水准上是明显地高于传统戏曲的。这一点不让人意外,因为那是集全国之力玩命搞出来的呀,从编剧、作曲到舞美,从乐队到演员,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打细选召集来的。现在人一说样板戏,就认为是给江青表功,这是不客观的。她是起过些作用,但样板戏是全国音乐戏曲界集体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即使作为组织者,像酷爱戏曲的周恩来也亲自关心,花了不小功夫。甚至毛泽东本人也提了许多修改意见。谁敢说样板戏水平低,那真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当然了,中国传统戏曲是几百年之功形成的,这个雄厚的文化积淀,你即使集全国之力也难在几年之内颠覆掉。样板戏的创新是件好事,突破一些传统程式束缚也未尝不可。但当时搞过了的一点就是,被演出的巨大成功和观众欢迎冲昏了头脑,加上政治挂帅,就把样板戏的路数总结后形成新的不许突破的样板,这实际上是以新的程式取代了旧的程式。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写这段,是想告诉港台地区喜欢喜剧的朋友们,京剧这东西,曾经在大陆经历过这么一段成功的创新,并且艺术水准很高。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已经浓墨重彩地成为京剧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组成部分。样板戏当然取代不了异彩纷呈的传统京剧,但既然你能接受中国国画的创新,比如吴冠中先生的作品,那么为何不能允许京剧也引入新的艺术元素作创新呢?京剧既然是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就得允许它在坚持继承好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多元化发展。
大陆京剧在继续方面是不用担心的,光一个国家级的戏剧学院就人才济济。创新方面,近年我也看到一些,说实话不怎么成功,跟样板戏的水平差远了。这也很正常,艺术永远是才华+心血的结晶,现在搞京剧创新的人,不可能请得动大文豪创作剧本,让顶级交响乐队给你伴奏,或者动员全国顶级大万演员让你咋唱咋有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花多少功夫人家看得出来。
我相信,历史最终会积淀下优秀的作品,而淘汰到失败的。而今天的我们,只需要多一分宽容心,留后人一个重新审视和评价的机会。
最后给个前面提到的那出智斗的视频链接,慢慢品味吧。点一下顶多花你几分钟时间,但也许会给你的戏迷生涯打开一扇新窗户。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ZVvl91v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