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海外制衡」(或称「离岸制衡」)不是什麽新概念。实际上,2011年美国外交已经显露了这一战略的影子。 「海外制衡战略旨在保持西半球仁慈霸主地位、维持欧亚大陆强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和石油丰富的海湾地区的力量平衡。」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在《国家利益》双月刊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海外制衡的目标。在他看来,美国不应寻求直接支配这些地区,必须借助地区盟友来维持力量平衡。换句话说,就是要让美国尽可能免费搭乘盟友的「顺风车」,而不是相反。 | 联繫到美国大力推动建立「多伙伴世界」,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促成美日韩、美日澳、美日印等三边对话机制,应该说斯蒂芬·沃尔特的表述还是相当精准的。
海外制衡战略和在利比亚运用的「有限干预模式」背景是一致的,那就是美国实力的衰减、塑造全球秩序能力的大幅下降。无怪乎斯蒂芬·沃尔特给自己的文章起了《美国时代的终结》这样一个标题。
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头号大国,享尽独佔鳌头的风光。今后,美国自然也不会放弃对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的追求。对这一点,恐怕没有谁会持怀疑态度。
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学者竟然也会公开写下这样的话:只有在某个国家看似可能支配某些关键地区时,美国才派出地面部队和空军加以干预。
美国在世界各地频繁动武的文化积淀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的盟友们又在做何感想呢?两位欧洲学者几年前在一份权威杂志上表达的观点,很有些代表性。文章的大意是:未来的世界注定不是欧洲的,霸主或者是美国,或者是中国。欧洲该如何行事呢?跟著美国走,确实会受些委屈,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追随美国也不会遭什麽大罪。跟著「难以把握的」中国走,风险是巨大的:陌生的巨人,迥异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最关键的是没有相互依存的历史支撑。
强大的美国,忠实的盟友。写到这裡,情况似乎有些不乐观了。足够清醒和忧患意识,是一个大国在掘起过程中必备的心理素质。儘管我们无意终结「美国时代」,但发展壮大本身就意味著要衝破重重阻力,甚至是战略围堵。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不会有和风煦煦的大国掘起。
中国的力量何在?在于时间。
说时间在中国一边,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中国坚守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意味著真诚地维护和平发展环境,意味著借助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个平和、开放、包容的大国,一个只为世界做好事而不是做坏事的大国,怎麽会孤单呢?
今天不理解的,总有一天会理解;今天难以把握的,总有一天能够把握。时间不仅可以化解各种矛盾和摩擦,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还可以赢得更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只是政策宣示,更是长期以来的实际行动。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已经收穫了许多许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必要背离这条道路。中国所需要的只是坚定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
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信心与耐心,远比所谓海外制衡战略强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