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预测在2030前,中国经济规模将成为美国两倍」、「怎么拉高投资,总不可能超过GDP吧?」学者对中国崛起看法不同,但美国官方积极抢回出口第1大国。
至于一般民众担不担心美国被中国大陆赶过去?「谁管得了半个地球外的事?我们得先解决手边的问题啦!」马克指了指黑色休旅车和油价标示牌,「要餵饱这家伙,今年得比去年多掏30块,一个月至少多100块(美元)」。
中国大陆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3月在香港出席经济论坛表示,未来20年大陆年均经济成长率将保持8%以上,到2030年,大陆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美国学者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International Economics)资深研究员苏布拉玛宁(Arvind Subramanian)说「根据我的推算,经过购买力调整后,中国2010年国内生产毛额(GDP)已经达到14.8兆美元,超越美国了」,「而且,美中个人收入的差距其实只有4倍,而不是大家认为的11倍」。
美国2009年GDP为14.86兆美元,中国仅4.99兆美元;同年人均所得,美国4万8153美元,中国仅3783美元。美国民众收入虽高,但物价也高,中国所得固然低,但物价相对也低,经过购买力平价换算后,美中的差距或许小于想象。
苏布拉玛宁就说,「如果依购买力调整后的方式计算,我预测在2030年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成为美国的两倍;同时,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也将持续扩张,2030年之前,中国的贸易额将达美国的两倍」。
不过,购买力换算只是比较方式的一种,而2030年距今还有20年的时间,当中还有很多的「可能」、「如果」与「万一」。
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的中国经济专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的看法就与苏布拉玛宁完全不同。
「过去的历史并不能保证未来,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自1971年至1990年,日本经济成长了444%,但谁能想到,1991年至2010年,GDP只增加了3%?」他分析指出。
史剑道说,「中国问题在于政策与自然环境」。政策之一是以大量投资带动经济发展:2001年的投资额占GDP的38%,但2010年已经达70%,「但是,再怎么拉高投资,总不可能超过GDP吧?」
中国自然环境限制包括可耕地与可用水远少于美国,但人口却是美国的4倍;矿产与粮食缺乏,必须非常仰赖进口,如石油进口量是全球第2大、煤炭进口量全球最大、黄豆进口量也是全球最大、铁矿交易量更占全球2/3。
姑且不论中国经济规模到底会不会超美,部分美国学者主张,美中贸易逆差,使美国每年GDP减少1个百分点,就会失去1百万个工作机会。同时,中国经济崛起可能伴随军事力量的强大,挑战美国国际霸主地位。
不过,大部分美国民众对中国大陆经济崛起的看法,就如马克一样,因为「得先解决手边的问题」,无暇顾及半个地球以外的事。高涨油价、压不住的失业率、经济欲振乏力,都是民众苦恼的事。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郑贞茂说,美国经济最关键就是就业问题,5月失业率飙升至9.1%,房市也依旧低迷;由于二次量化宽松政策至今无法退场,市场热钱依然推升原物料、油价、贵金属价格。
高油价、高房租、低就业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严酷挑战,而且2012年总统大选转眼就到,让美国经济快快复苏,无疑是首要课题。
但这并不代表美国政府官员不紧张中国经济崛起这档事。
美国自二次大战以来,已经独占全球经济龙头地位近70年。之前虽然也遭遇过苏联与日本的经济挑战,但中国的挑战态势显然不同于以往。如果失去全球第1经济体的位置,对美国的自尊与民心,势必构成严重伤害。
依据美国官员公开与私下谈话,行政部门显然知道,如果放任美国经济下滑,或者是长期原地踏步,中国就算人均所得仍远低于美国,但整体经济实力终将超越美国。
为振兴经济与国威,自欧巴马总统以降,持续呼吁推动基础建设,包括网络、高铁与教育,以及计画在2014年前使美国出口值倍增,最好能从中国手中抢回出口第1大国的位置。
若不看经济规模,只看竞争力,美国至今仍遥遥领先中国。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5月公布的「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与香港并列第1,台湾跃居第6,中国大陆微跌至第19。
全球竞争力排名4项评审指标,「政府效能」美国第19名,「企业效能」美国第10名;「经济表现」和「基础建设」美国皆领先全球。
中美G2之役,中国大陆想跑赢美国,看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