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偷懒,google了下,来自维基:
轟-6繼承了Tu-16大部分的設計,包括逃生系統,因此同樣具有逃生設計不良的嚴重問題。Tu-16轰炸机就以弹射救生困难而著称,弹射生存的概率几乎为零。由于属于高亚音速飞机导致不允许直接跳伞,所以图-16/轰-6的机组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較傾向選擇迫降而不勉強在空中逃生,苏联拍攝一部名為《36-80海域不测事件》的紀實電影,主角們操作的機種便是Tu-16S海上巡邏機。該機在拯救蘇聯核潛艦時與美軍P-3C巡邏機發生空中摩擦,導致飛機故障;最後機長選擇迫降海上,而非彈射,雖然受傷卻成功拯救了所有機組人員性命,也透漏蘇聯飛行員也相當懷疑Tu-16的逃生系統[8]。
理論上,6位轟-6的機組乘員(轟-6K為集中布置4位機組乘員)均有自己的彈射椅與逃生艙口,2位駕駛是朝上彈射,4位機組員是朝下彈射(轟-6K全部機組乘員都朝上彈射)[9]。不過在成功彈射前,必須讓飛機依循技令讓時速低於620公里(轟-6K放寬到時速850公里),還得實施6-8個順序不可顛倒的手動彈射準備步驟,且依照特定機組員逃生順序依序執行,否則會出現氣流干擾問題導致其餘機組員無法脫離。這種不人性化的設計要成功執行,只能仰賴正駕駛用機內通話系統統一下達口令指揮;到考量到事故發生時機組員可能陷入負傷甚至恐慌狀態,要如何有如機械般完美以人力實施全套逃生步驟,簡直有如天方夜譚,這也讓轟-6發生事故時逃生成功機率極低。
从图-16/轰-6逃生系統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就可以看出来存在以下七大问题:[10]
- 没有明确的弹射救生包线,机组人员无法把握跳伞时机,应急处理时无章可循。
- 逃生準備工作复杂,实现困难。轰-6飞机的逃生準備工作基本上靠每个乘员手动控制,且抛放时机和顺序还有要求。另外,所有应急舱盖与机身的脱离均靠重力和气动力作用。既不可靠,又可能影响其他乘员救生。
- 座椅工作位置多,弹射全靠空勤人员人为复位,弹射准备时每人需做6-8个动作,且顺序不可逆。这不仅在应急条件下、空勤受伤后或飞机不利姿态下根本无法实现,就在正常平飞条件下也难以完成。
- 弹射顺序无法保证。每个乘员的弹射时机取决于机长的口令和个人的反应快慢,由于轰-6噪音大,通讯设备落后,飞行员平时听口令甚至都是半听半猜,应急条件下弹射顺序根本无法保证。
- 低空救生性能低。轰-6逃生時速不可大於時速620公里(轟-6K放寬到時速850公里),座椅离机后3秒内人椅分离(引自《轰-6飞机技术说明书》第七册),2秒后打开救生伞包,到伞张满得5秒以上。这对低空救生极为不利。
- 以前轰-6装备的救生-7A降落傘没有配备救生物品,跳伞后无救生物品可用。
- 不具备在超低空弹射救生的能力,所以看到新闻上有关轰-6部队海上超低空飞行员远程轰炸,一旦飞机发生故障,机组决无跳伞生还的可能。
根據解放軍目前公開的紀錄,1969-1995年轟-6共發生8起事故,共有41位機組人員犧牲,成功逃生者僅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