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泉
在西方,狗一直是宠物,受宠无边无际。但在中国文化里,狗一直挨骂,受棍棒斥候。忠诚的狗,为何身背骂名?
一直以为ChatGPT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便把这个问题抛给他。
他的回答不敢恭维。和Google地图一样,你输入错了,它就二千公里以外乱指,反正从来不会承认他不懂,他不知道。
先说我的理解,后面再把他的回答附上。
文革初三时,学校组织到农村秋收劳动。下大巴后我们每人一个行军背包,堆集在大队广场,等待贫下中农安排。这时,广场一群狗好像生怕我们寂寞,开始表演激情澎湃的交配。(不像现在的宠物狗都被阉割了)。城里的小伢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怪异动作,开始有人说打架、马上发现不像,于是就缠着老师问。语文老师很年轻,正挺着个大肚子,被学生一问,面红耳赤,仿佛她大肚子里包裹的秘密被戳穿了。旁边的数学老师是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小帅哥,女生还特别喜欢缠着他。男女老师互相看了一眼,都希望对方出面解围,大肚子的反应是把头一低。男老师阅历浅,更手足无措,师范哪教过这个?他干脆转过身背对难题,自言自语的冒出一句:“狗杂种”。
这时有个比较早熟的男生,突然开窍,脱口一句:“它们在做那个事”。话刚落音,原本叽叽喳喳的女生,唰的一下安静起来。
据说,人类所有的生活技巧,只有“那个事”,用不着教就会。
这还没完。秋高气爽,大好时光!生产队的狗狗们,天天即兴表演。听老人说;人类“知羞不知足”,“动物侧知足不知羞”。而这群狗狗,既不知足,又不知羞!其中有只小公狗,还没有发育成熟,见母狗就往上面扑,母狗的基本反映就是回头狠咬小屁孩一口,小屁孩愤愤不平,哇哇乱叫,“别的狗行,我为什么不行”。小屁孩从不放弃,往它妈身上扑得最多,妈舍不得动真格咬它,又一直被纠缠,烦得不行,通常就一屁股坐在地上。
下农村回来,同学们似乎都懂事了,开始用“狗杂种”,“狗娘养的”相互问候。在这个狗字里面,已明显包裹着性、纵欲和泛交。
狗对人忠诚,狗与狗不伦。这是每个村子里的普遍存在。那些还没有手机的日子,人们看狗表演,像如今滑抖音一样。在孔夫子眼里,礼教大道理光说不行,还要狠抓生活作风,狗就是猥琐代表,反面教材。
当今世界,红男绿女嘴边都喜欢挂个“操”,大约维有这个字最能牵动神经。一个酸甜苦辣的交叉口,爱恨情愁的兴奋点!既原始粗暴,又情谊绵绵;既连着快感,又带着背叛;既有高亢,又随着失落;既美如诗篇,又常常很赖皮、很脏。
北京有个段子,老外在大街上骑车太快与人相撞,对方爬起来大骂:操你妈,操你妈。老外记住了回去问翻译,翻译回答,“他要和你妈上床“,老外双手一摊,“在如此伤痛的时刻,怎么能想起那么美妙的事情!”
社会越来越宽容,对性的态度,洋人带头,不带褒贬,尽情调侃。
狗的自然天性,也是无关善恶对错。不幸,孔大人把狗定性行为不端、伤风败俗,不允登大雅之堂。
《礼记》规定:“祭天地者不以犬“。“天子祭天地,牛羊豕;诸侯祭社稷,羊豕。”
狗被打压成最低贱的动物,社会地位排在牛马和其他家畜之后。狗狗智商再高,也无法搞懂中国人的面子工程,搞不清楚哪些事要冠冕堂皇,哪些事必须偷偷摸摸。
《礼记》影响深远,中国老百姓把它翻译成家喻户晓的口头禅:“狗肉上不了正席。”
中国民间虐狗杀狗故事层出不穷,有吊打,有活剥皮!还有令人发指的记载:在狗狗爱爱之时,用镰刀中间拉一刀。
这种下意识的辱骂和迫害,并没有发生在其他家禽身上。
总有人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里面又包藏多少荒唐偏见、残酷不仁。
当今世界不少国家已经给流浪狗提供粮食、节育,公费医疗,而中国有地方还在搞狗肉节,参见万维“溪边树下”的博文《狗肉节是中国国耻》。
最后来看Chat先生如何回答:忠诚的狗为何在中国背骂名?
“忠诚的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有正面的象征意义,然而在某些语境中,它们却可能背负负面的含义。探究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文化、语言的演变和社会心理有关。
“忠诚的狗”背骂名的原因:
* 犬儒主义:在一些语境中,“忠诚的狗”被用来讽刺那些盲目追随权力、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时仍保持忠诚。在这种情况下,狗的忠诚反而被认为是奴性或缺乏尊严的表现。例如,“狗腿子”这一词汇,就常用来形容谄媚讨好、没有骨气的人。
* 历史背景:在古代,狗虽被视为忠诚的动物,但它也是低贱的象征,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依附于人的存在。因此,在阶级意识强烈的社会中,狗的忠诚有时被解读为自甘卑微,缺乏主体性的表现。
Chat先生是不是一个未食人间烟火的书生?如果就在今天,他把我的这篇理解,放进他的大数据,他的文章再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