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泉
许多顶尖的中国大学、医院、教堂,都是百年前传教士的作品。他们出生贵族,却同情穷人,无怨无悔在中国的穷乡僻壤终老一生。好一群纯洁的理想主义典范!
据统计,1889年在中国有1296名外籍传教士,(香港《基督教在华传教史》),到1919年增加到6636人。其中至少有3 4人被义和团和红军砍头,受苦受难受虐待的无法统计。
说他们为传教没错,同时,他们用自己的躯体,在我们的阴险毒辣、麻木不仁酱缸中,燃烧出一片善良、仁爱、文明的芬芳。
其中有一个叫苏惠廉的温州传教士,感动了温州籍的温哥华作家沈迦。于是他自费满世界寻找苏教士的遗迹,墓地,还有苏教士翻译的温州方言《圣经》原本。
苏惠廉本是牛津大学汉语教授,他将《论语》翻译成英文,至今已印了三十多版,他编辑《中英佛教词典》,他的生命轨迹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胡适、费正清、陈寅恪、林徽因。陈寅恪凭什么到牛津大学做客座教授?正是苏推荐他去补苏离职后的空缺。
1882年,苏惠廉从伦敦坐邮轮遥遥50天,到温州去接任一个病逝的传教士。邮轮上的客人互相打招呼,非常亲切,他们多是出自牛津剑桥的优秀人物,第一句话通常就是:”去传教的吧?”
行前就有人告诉苏:和肮脏的中国人打交道并不愉快,并断言:福音不会也不可能将中国人教化成基督徒。
苏惠廉非常理性的自嘲:“传教士居然到世界上最现实的民族面前出售一个纯粹的理论,这个理论又不能给他们带来现实的利益。”
不过,他的信仰还是让他来了,他给爸妈写信,说他语言不通,街道气味难闻,冬天没有壁炉,他可能会死去…
最糟糕的是,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期待他的到来,和他的福音。
然而他没有退缩,全心全意履行职责,潜心学温州话,做温州人,他一边翻译圣经,一边代表英国处理庚子赔款,帮助千万英镑以最好的方式退还中国。他在温州办教堂、办大学、办医院。在这片现实主义的土壤,他发现救命无数的教会医院影响力胜于教堂。
“不管我如何评述中国,我都是带着一种对中国和中国老苦大众的真挚情感,我曾服务于他们,并在他们中间度过了我的半生。中国的未来需要耐心也需要持续的同情。”( 苏慧亷《中国与英国》1928)。
苏惠廉和那六千多个传教士在中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们才是一群“感动中国的人”。无奈共产党把他们统统装进文化侵略的箩筐,诋毁他们的善良,封杀他们的贡献,以致年轻的温州人、年轻的中国人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其实,中共这个黄俄,才是最大的外来文化侵略怪胎。
苏慧廉,一个大名鼎鼎的汉学家,过世后和夫人一起,被葬在一块没有墓碑的墓地。当温州人满世界疯狂炒房的时候,沈迦千辛万苦在牛津大学墓地的墓沿界石上,一寸一寸的寻找苏的名字,终于找到了!
沈为他拨开尘土,并献上一束鲜花。接下来为他写了两本书《一条开往中国的船》,《寻找苏慧廉》。
真是功德无量,史上最有良心的温州人。
沈迦在多伦多图书馆找到苏慧廉的照片。
十多年前,也终于在大英图书馆和剑桥大学找到了温州方言《圣经》。
沈迦在剑桥图书馆门口的广场上,邂逅了一位来此旅游的温州老乡,她惊讶地问:“来这里谈什么项目(生意)?”
后来,沈的一老友听说沈从英国回来,便嘀咕抱怨:“去买房子了吧,也不告诉我一声!”
一百多年前,苏慧廉们用他们的体温,去感化功利主义、麻木不仁的铁石心肠;一百多年后,沈迦的这两本书也是带着体温,收拾浩瀚史海中点点滴滴的善良,汇集成一股荡涤人心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