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
由于史可法在定策问题上的失策,导致朱由菘转而乞援于武将。弘光即位后,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居“定策”之功,形成军阀操纵朝廷的局面。弘光朝设立四镇,封高杰为兴平伯,镇守徐州,泗州;封刘良佐为广昌伯,镇守凤阳,寿州;刘泽清封东平伯,镇守淮安,扬州;黄得功崇祯末年因军功已封为靖难伯,此时加封靖难爵,镇守滁州,和州。
四镇将领的情况大致如下:
高杰,字英吾,陕西米脂人,早年追随李自成造反,原是李自成部将。后因与李自成妻邢夫人有染,害怕败露,携邢夫人一同背叛李自成投降明军。投降明军后多次参加对农民军围剿,因功升任总兵。崇祯末年,大顺军东渡黄河势如破竹,明朝武将纷纷倒戈归附,高杰因为同李自成的夺妻旧怨,不敢投降,率部逃往山东。高杰后派使者与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络,马士英听说他部下有三万人马,就回信要高杰部屯驻徐州,听从自己节制。高杰赴徐州拜见马士英后回镇徐州,不久由太监卢久德穿针引线,成为“定策”元勋。
黄得功,号虎山,开原卫人,祖籍合肥。崇祯年间,在对农民军作战中,迫降革左五营兵,打败张献忠农民军,屡立战功,于崇祯末年被封靖难伯。
刘良佐,字明辅,山西大同镇左卫人。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农民军作战,因军功升任总兵官。崇祯15年时,曾与黄得功一起在潜山大败张献忠农民军。刘良佐的胞弟刘良臣早在1631年(崇祯四年)就随总兵祖大寿投降清廷,后来清军南下,刘良佐也不战而降。
刘泽清,字鹤洲,山东曹县人,出身行伍,崇祯末年官至山东总兵。大顺军迫近北京时候,崇祯帝命令他火速入卫京师,他胆怯作战,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大顺进入山东后,他带领主力逃到淮安。在迎立皇帝的问题上,他开始附和东林党人钱谦益等人拥立潞王朱常淓,后来得知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和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菘,他知道自己兵力不敌另三家,随即也摇身一变,加入拥立福王的阵营。刘泽清后来在清军南下时,投降了清军,清廷认为他反复无常,把他绞死了。
除了四镇之外,还有一个镇守武昌的将领左良玉,虽然没有参与定策,但因为所拥有的兵马甚多,弘光朝为了笼络,也封他为宁南候。
四镇被封,并非因为军功,只是因为他们用兵力做后盾支持福王朱由菘继大统,成了所谓的“定策”功臣。就弘光帝和马士英等人而言,需要借助他们的兵力震慑江南士绅,而四镇也自恃有功于弘光帝(天子是我等所立),因而骄悍跋扈,相互争权夺利,挟制朝廷。四镇尽管气焰嚣张,但弘光帝和大臣们因有求于他们而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马士英也是因为投机附和镇将才得以位居首辅的,因而同样受制于四镇和左良玉,无可作为。
弘光朝建立之后,一批较具才干的东林-复社人士被排挤出权力机构。东林-复社人士痛斥马士英和经马士英推举入朝为官的阮大铖是阉党,但实际上他们与马士英的斗争焦点是拥立继大统的对象不同。马士英在四镇支持之下拥立福王朱由菘,东林-复社人士拥立潞王朱常淓。而结果福王朱由菘登基成为事实,曾经反对拥立福王的东林-复社人士遭受排挤和冷遇自然就成为难免的事情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