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大规模死人的瘟疫虽多,幸亏是疆域辽阔的人口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灭了南方有北方,不可能像欧洲、南美那样一次死掉国人大半、甚至灭族。瘟疫虽然很严重,但是地方官瞒报少报的现象相当罕见,这并不是因为官员思想觉悟多高
号称“神州”的中国也曾饱受瘟神反复蹂躏
《伐林追问》第57期,2020年2月7日首播
◆高伐林
上两期《伐林追问》节目我们介绍了欧洲黑死病的可怕破坏力。我们今天很难想象六七百年前欧洲是怎样腥风血雨。1337年11月,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英法百年战争开始了,双方都投入了举国之力,持续时间长达116年。可是在中间的1348年——1356年九年多,双方停战了。为什么?答案三个字:黑死病。从1347年开始,黑死病造成双方大量人员死亡,英国和法国都征募不到足够士兵,不得不宣布停战,直到黑死病疫情消退,双方再拿起武器重新开打——连战争见了黑死病都要绕路!
死亡之舞或骷髅之舞,普遍出现在黑死病之后中世纪晚期的绘画。
维也纳市中心的黑死病纪念柱。
很自然地有观众问:中国有类似的全局性灾难的瘟疫吗?有观众还说以前没怎么听说呀?
其实是有的。
就拿黑死病的来源说吧,学术界有“印度起源说”“中国起源说”“中亚起源说”等等说法。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这本著作里说:
最有可能的是,鼠疫杆菌于1331年现身于中国,或者来自云南—缅甸一带原始的来源地,或者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蒙古大草原的穴居啮齿动物中新出现的疫源地。……1346年传到克里米亚。
1234年蒙古灭金,战争期间就伴随瘟疫。蒙古人政权元朝统治中国期间,在14世纪中期,蒙古高原和中国的北方也爆发鼠疫,一直到1368年元朝灭亡,也就是欧洲那边黑死病高潮期间,中国这边也没有停息。
中国现在不少地方表演传统的送瘟神仪式,不过用意是促进旅游。
中国人自称“神州”,但这个神州并非天堂伊甸园,并非世外桃源,与各国一样,也是多灾多难。各种“瘟神”轮番冲击蹂躏中国,鼠疫、霍乱、伤寒、天花、血吸虫、白喉、痢疾、疟疾、麻风、梅毒、脑炎、小儿麻痹、肝炎,再到后来的艾滋病、非典,中国人没少遭罪。这些“瘟神”,个个杀气腾腾、青面獠牙,我罗列起来也心惊肉跳,大概也是这几期节目观众只有万把两万的原因,谁愿意听一些丧气的话题呢!
不过,该讲的还是要讲。中国历史上很有一些全局性的瘟疫灾难,古籍上常常出现“十室九空”、“十余一二”这些说法。有学者统计,从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这2623年间,共记载有772次程度不等的瘟疫。
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人把瘟疫归罪于魔鬼,中国人也说“疫,厉鬼也”,排练出一系列驱鬼的仪式。后来还创造了人格化的“瘟神”,凡夫俗子对之又恨又怕,拼命驱赶,抵挡不过就只好烧香跪拜。
不过,中国因为幅员辽阔,有些地区人烟稀少,瘟疫要扫遍全国,比较难,更多的是在一个省或者几个省肆虐。有人就说,黑死病扫遍法国,就是一个西方大国的灾难;但扫遍云南,就只是一个边疆省份的灾难,无形之中降了级,其实瘟疫的面积差不多,死亡的人数也差不多。中国多天灾、多战乱,但是在和平时期像欧洲一样肆虐的瘟疫要少得多,中国的瘟疫往往不是原发的,而是派生的;往往不是单发的,而是并生的——是与大饥荒、大战乱同时和随后跟着来的雪上加霜的灾难。
对瘟疫,中国史不绝书。二十四史中有大量记载,各地省志、县志、地方志中记载更多。在商朝,中国已经有了瘟疫的记载。《尚书》记录了疫疾,《诗经》中也记载,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周幽王时期“天方荐疾,丧乱弘多”。
《诗经》《尚书》等古籍中就记载了“疫疾”。
中国医学史上,出名的大瘟疫有好几场,例如: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原地区瘟疫凶猛。特别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死人特别多。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回忆说:“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又说:“疫疠多起,士人凋落”。那时中原“有伏尸之痛,有号泣之声,有的合门而亡,有的举族而丧”。东汉著名医学专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也痛说家史:“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伤寒论》,成书于东汉建安年间,被称为中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
太久远的就不细说了,就说与黑死病横行欧洲的年代同时代的和以后的吧。十四世纪正是元朝末年,元至正四年,1344年,中國淮河流域爆發瘟疫。有学者认为,这与经蒙古大军向西征讨传播的瘟疫,或经商人沿丝绸之路传到中亚、欧洲的瘟疫是有联系的,甚至就是一回事。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刚十七岁,父母和哥哥相繼病死,因为贫穷,而无力安葬他们。
明朝末年也爆发了瘟疫。尤其是北京一带的鼠疫。鼠疫原因,学者根据历史记载分析说,自明代嘉靖皇帝开始,与蒙古边境之间常有动乱,许多汉人被俘或逃往蒙古草原,过去的牧场被大面积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与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明朝末年又旱灾频发,万历期间有过三次大旱,而且都引发瘟疫。
电视剧中的崇祯形象。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接位之后就没有安宁过。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瘟疫;崇祯七年、八年,山西兴县,“天行瘟疫,朝发夕死。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崇祯八年(1635年),总兵龙世威统兵防守潼关、朱阳关等关口,露天宿营,都患了瘟疫,“闯贼大至,遂溃。”李自成大军来了,抵挡不了都溃散了。最顶峰的崇祯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灭绝者无数”。陝西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夏又大疫。”崇祯十二年夏(1639年),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刘宗敏的农民军将士染病。崇祯十三年,传到了河北,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有大疫,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再遭大旱且连续4年。逃荒保命的不只是难民,老鼠也需到处寻找食物,大量的老鼠进入人类居住地。鼠疫杆菌通过跳蚤传染给了难民,而难民的迁徙流动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域。华北地区天灾人祸并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北京城的大瘟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半年之后,这年八月,天津也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九月十五日,一个多月里,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描绘,“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无人收敛。”崇祯皇帝朱由检就在这一年上吊。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瘟疫是跨朝代的,政权更迭后的清朝也一点不平顺。清朝的瘟疫数量明显增加。有文章指出,这与中国人口增长迅猛有关。玉米、红薯等被引种到中国后,刺激了人口增长,康雍乾三代百余年间,中国人口增加了近2倍。历史记载中,天花在清代是个很突出的角色。公元242年,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谈到天花病时记载:“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表明天花是在战争中由俘虏带到中国,随后在中国逐渐流行。天花也是一种相当凶险的传染病,死亡率在百分之三十以上,没死的,也往往留下一脸甚至一身的瘢痕。天花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消灭的人类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绝迹。在现代世界,我们已经看不到麻脸的人,但在我年幼年轻的时候,麻子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他们求职、求偶,都被侧目而视。有麻子的人,十个有九个会被人起绰号:叫什么什么麻子或“锅盔”(一种撒上芝麻的烧饼)。彭德怀就曾说,抗美援朝胜利,有赖于两个麻子:前方是洪大麻子(洪学智),后方是高大麻子(高岗)。
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记载种痘法。
中国古代医家在2000多年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原则,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也就是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不是我们爱喝的豆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这种感染源的毒性比新鲜病毒弱,被染上的人一般只产生轻度的天花,体内会对天花产生免疫防御反应,获得对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从而预防重症天花的发生。人痘接种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工免疫法,是用轻型天花来预防重症天花。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洲、流行美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现在很多传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减毒活病毒作为疫苗。比如,现在每个儿童都要接种的小儿麻痹疫苗和麻疹疫苗就是这种疫苗。
清代为什么天花流行?因为汉族经过几百年的人痘接种,普遍对天花有了一定免疫力,即使染上了,也知道怎么对付。但从东北汹汹而来的满族军人和随之而来的大批移民,虽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无数,但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天花,毫无抵抗力,天花遇到他们就凶悍异常,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对灭一双,只要染上就没个跑,一阵又一阵地大流行,就是皇亲国戚,也无处可逃。清朝皇帝中,就有四位染上天花病毒,顺治、康熙、咸丰和同治(同治一说死于梅毒)。据说康熙之所以被选中当了太子,是因为他在年幼时就染上天花,却大难没死。染上天花的就有了终身免疫力,而其它皇子没有出过天花,未来的命运就有很多变数。这样就选了康熙。
说句题外话,过去中国宣传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罪恶,往往会举例说,欧洲殖民者到了北美新大陆,如何屠杀本地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其实,学者早已研究,杀死印第安人的罪魁祸首,是欧洲人无意中带来的各种病菌病毒。而殖民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死于美洲本地的病菌病毒,因为都对对方的病菌病毒没有免疫力。有本很有名的书、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想必很多人读过,其中就讲述了大量这方面的情况。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清朝初年满族人进关遇到的这种情况,我们中国人有个大而化之的说法,叫“水土不服”。康熙皇帝鉴于血的教训,1682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根据皇室家族亲身经历说:“国初人多畏出痘,……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这是一个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广防疫方法的例证。
清朝政府甚至专门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这说明中国当时认识到天花患者为传染病源,建立了完整的检疫系统。
《清史稿》篇幅卷什浩瀚,大量记载了瘟疫流行的情况。
对天花算是有了些经验,但是清朝还是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瘟疫,特点是:蔓延速度快,覆盖地域广,在省内或者临近区域内接连爆发,持续时间长,往往跨年持续。其中,最为严重的瘟疫是在嘉庆、道光之交,波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我念一下《清史稿》的记载:
道光元年(1821)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县大疫;武城大疫;范县大疫;钜野大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大疫,元氏大疫;新乐大疫;通州大疫;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大疫;滕县大疫;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滦州大疫;元氏、内丘、唐山、蠡县大疫;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宫、曲阳、武强大疫;平乡大疫。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
这次瘟疫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且都在人口密集区域,当时全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人,就算只死百分之一,就有三百万,超过西方瘟疫死人数量。但幸亏当时中国是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疆域辽阔,东方不亮西方亮,灭了南方有北方,爆发大规模死人的瘟疫,也不可能像欧洲、南美那样一次就死掉大半或导致灭族之灾。
刘滴川《大瘟疫: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考察,揭示瘟疫对人类发展的深刻影响。
我再举一个例子:《清史稿》记载,雍正六年(1728),三月,武进大疫,镇洋大疫,常山疫。四月,太原疫,井陉疫,沁源疫,甘泉疫,获鹿疫,枝江疫,崇阳大疫,蒲圻大疫,荆门大疫。夏,巢县疫,山海关大疫,郧西大疫……这一年的瘟疫,就涉及江苏、山西、河北、湖北、安徽等南北各省。
中国的瘟疫虽然很严重,但是从古籍的记载来看,有一种现象很少出现,这就是地方官的瞒报少报,比较多的,是把瘟疫灾情包括病死人数往重了说,渲染得很吓人。至于对上级、对中央隐瞒真实情况,少报甚至不报,这是共产党统治下的新生事物。古今人性的差别没有那么大,为什么古人不太瞒报少报瘟疫?说白了,古代地方官也要评估利弊,要两害取其轻,他们之所以有一说一如实上报甚至往重了说,是希望上级多拨财物和医药资源赈灾;而瞒报少报,被发现的几率大,付出的代价更大——社会代价且不说,自己个人“欺君之罪”的代价也受不了,丢乌纱帽是轻的,丢脑袋都是很可能的,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