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在很恰当的时机,送女儿去了美国,本来没有必要那么情真意切地出来辟谣的,就跟姚明排队在上海检测核酸一样,用得着大家那么鸡冻吗?!
打个比方吧,即使几亿人饿死,他们俩都不会如一般韭菜们那样无助绝望,或许出售了世界名画还吃上燕窝呢。 那么冯小刚为什么非得出来说明绿叶与根的情谊呢? 一是冯小刚本来就是一个油腻男。 二是他自己心里明白:爱目前的中国会很痛,而且非常的具有危险性,因为早前他就在锵锵三人行里面讲他经常去恐吓那些油腻的富人,跟他们讲文革2.0版会到来,到时候会被打倒得更加彻底。
就连作家冯唐,这个最发明出油腻男词汇的男人,他早也跑到英伦去感受英国的油腻了。 BBC做了报道:
冯唐在英国体会油腻对于已经成为大陆网络流行语的“油腻男”概念,冯唐自己曾多次表示,其实讲述“油腻”更多是为自省,希望中年男人能够远离“油腻与猥琐”,“敬爱女生,让世界更美好”。 为此他曾提出建议:不要成为一个胖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呆着不动;不要当众谈性;不要追忆从前;不要教育晚辈;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停止购物;不要脏兮兮;不要鄙视和年龄无关的人类习惯。 那么,“油腻”的概念是否局限于中国的特定国情与文化环境呢?在英国生活一定时间以后,冯唐是否对他笔下油腻又有新的认知呢? 冯唐首先说,“我能在英国体会到油腻。” 他对BBC中文解释到,油腻很可能是一个有相对长历史文化的地方多多少少都免不了的现象,“其实它有几个核心词,比如说,不真诚,混,形式主义。” “找借口”、凭着祖上的荣光“端着”、“装着”,这些都是冯唐说他在英国、特别是伦敦体会到的“油腻”。 “比如,你跟他说这事你做得有缺陷。他第一反应不是说如何把这个事情干好,而是说这不是我的错。我已经发邮件给谁谁谁了,但他没有回我。”
再比如,所谓的装。“本来到这里我以为我不需要西装领带了,发现还不行。有些地方(还是)必须穿西装打领带,穿正装,人家才能让你进,才能让你去吃饭。” “当然要入乡随俗了,这是人家的规矩。但这个‘装’,还体现在别处。比如别人帮你做些事,你需要手写个明信片感谢一下等......这些有美好的地方。但是一旦变成不得不跟随、不得不去遵从的事情,我觉得有点儿累。 ” 伞下和舌尖上的伦敦虽然诟病了英国的“油腻”,但对于伦敦这座大都市,冯唐其实还是颇有好感的。 秋冬阴冷潮湿,春夏也是灰多于蓝,阴雨早已成了伦敦的象征,但是冯唐却“特别喜欢下雨”。因为,“一有雨的时候,心就能忽然静下来,打开电脑写作”。 不过,冯唐舌尖上的伦敦,却依然颇为迎合“这个国家不会吃”、炸鱼薯条“黑暗料理”的刻板印象。 在冯唐看来,伦敦“没有属于自己的美食”。 冯唐承认,“很多朋友抱怨伦敦好吃的不多,其实这是一个有误导性的错误概念。因为,伦敦有好多家米其林餐厅,甚至有四家还是五家米其林三星的饭店。另外,食物也非常多元化。” 但是,他也给伦敦餐饮总结了两大问题:一是本地没啥好吃的,“有炸鱼薯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第二,即使有国际化美食,“做的也不像香港和东京那么细,太糙了。” 其实BBC也报道过冯小刚的:
冯小刚:中国导演戴脚镣跳舞2014年2月20日 中国导演冯小刚对BBC记者表示,在中国的导演“戴着脚镣在舞台上跳舞”。 冯小刚最近在中国一个电视播放的颁奖礼致辞时谈及中国的审查时给灭了声。 日前他接受BBC记者采访时再次批评了中国的审查制度。 “政府不想你把民族的阴暗、黑暗的东西拍出来。还是拍一些让人民感到自豪感的东西,但这个电影(冯的作品《1942》)肯定不会让你感到自豪。” “在中国坚持拍现实题材的导演不多,很多人去拍历史题材的,因为审查会容易些。” “好莱坞的导演可以在舞台上跳舞,但我们可能要戴着脚镣去跳舞。” 中国“Spielberg” 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简称BFI)正上映包括《1942》共四套冯小刚的作品。 冯小刚的电影在中国非常卖座,有媒体形容他为中国的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他也是第一个在好莱坞中国剧院印上自己手印和足迹的中国大陆导演。 冯小刚正与英国电影英国电影制作人肯沃西(Duncan Kenworthy)就他的第一部英语电影进行前期工作。 肯沃西曾制作受欢迎的《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诺丁山》(或称《摘星奇缘》)等电影,他对BBC说,冯小刚的这部英语电影将会是英国导演Richard Curtis和美国导演Quentin Tarantino混合的风格。 肯沃西赞扬冯小刚对人性和情绪的处理非常好。 冯小刚自然有他的长处,但是他的短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时常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会不由得摇摇头。 哈哈,这个冯裤子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