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装甲熊 鏖战红利曼
送交者:  2022年10月03日08:15:24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刚刚过去的9月,对俄乌两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月。也就是在这个月,乌军除了在赫尔松的大反攻继续苦战外,还掀起了哈尔科夫大反攻,并取得了重大战果。战场形势的突变,促使了乌克兰所谓4州公投的过早发生,同时也激发了俄罗斯30万军人的部分动员。此后又有“大家都怀疑是谁干的,但都不明说”的北溪管道爆炸泄漏事件。若干年之后,这些大事件将会成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出现在书本上,而我们现在就见证着这些历史。当然,我们这里不谈宏大叙事和捉摸不定的未来,只谈当下的俄乌战局。

目前的俄乌战线长达1300公里,双方仅在前沿对垒的部队便达数十万之众,随着各自动员的兵力陆续加入战团,总计将有超过百万大军展开殊死决斗。目前由东到西的战线情况分别是:乌军在哈尔科夫州取得大胜之后,哈州方向已经不能再视为一个单独的战场了。俄军在9月中旬后缩至奥斯基尔河以东依河固守,仅保有哈州东部的狭长地带,作为卢甘斯克的屏障。然而乌军挟大胜之势,并未有与俄军隔河对垒的意思,而是渡河攻击,目前在河东多处均有进展。在原先伊久姆以南的战场上,原本是俄军的伊久姆集团对乌军在顿巴斯的大本营——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构成直接威胁。

如今随着俄军留守部队的转进,当面的乌军部队也转守为攻,渡过了奥斯基尔河和北顿涅茨克河,展开了以红利曼为首要目标的作战行动。战至10月1日,俄军从红利曼撤退;红利曼之战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后续详谈。由红利曼战场向南则是卢甘斯克方向,自7月初俄联军在北顿战役获胜后即拿下了卢甘斯克全境,随后跨境向位于顿涅茨克州的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线进攻。俄联军的攻势是南重北轻,对南侧的进攻从水库旁缓慢推进到了阿特木斯克东、南郊;而对北线的进攻却近乎于停滞。乌军在塞弗尔斯克的部队不仅乘哈尔科夫大胜之势,向卢甘斯克的前沿据点发起攻击,而且还有渡河策应红利曼作战的行动。由这一战线再往南,便是顿涅茨克的正面战线了,从格尔洛夫卡的外围一直延续到顿涅茨克市的外围。顿涅茨克武装曾在7月底发起了正面进攻,吃下了要地佩斯基,调动了原本用于赫尔松的乌军炮兵再返回顿涅茨克。但乌军正面防线坚固,且有红军城可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兵力和补给,顿涅茨克武装在出现了相当伤亡后,攻势再度陷入停滞。

目前顿涅茨克武装的累计伤亡已达17000人左右,战损也是相当严重。由顿涅茨克正面战线向西,则是扎波罗热战线。这一战线上的俄乌两军长期都是处于火力对峙状态,只有小规模的试探性攻防战。9月初乌军在东西线的反攻开始后,据称此线的乌军也在集结力量预备反攻,但目前尚未见诸于行动。扎波罗热再往西便是我们比较熟知的赫尔松战线了,乌军在8月29日发起反攻后,于初期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在随后的战斗中,乌军不断投入后续兵力,试图耗尽俄军后勤储备,逼退俄军,但到目前为止仍未能如愿。

注意红色实控线,当然现在顿州北部又丢了红利曼因此在9月下旬所谓4州公投入俄时,俄军基本控制住了这4州的大部分区域,具体哪些区域没有控制,大家看图简单了解下就可以。以上便是全战线的基本情况了,而本文则重点聊一下最近大家都很关心的红利曼之战以及俄军在战略部署方面的问题。由于红利曼本身是在顿涅茨克境内,这个与哈尔科夫的情况不同。但俄军先败哈尔科夫,连丢巴拉克列亚、伊久姆、库皮扬斯克,如今再丢红利曼,几乎失去了全部的顿涅茨克北部控制区,对后续作战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一结果又发生在所谓4州公投入俄的当下,由军事失败所带来的政治尴尬也摆到了明面上。俄军在10月1日宣布弃守红利曼后,一些俄内部的军政要员激烈指责战败的相关方,内部矛盾如此公开化显然不是什么好现象,再结合俄民间反应的话,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

下面我们就结合现有信息,去谈谈红利曼之战的相关情况。

一:红利曼战区信息介绍

红利曼是顿涅茨克北部的一个小城,战前人口2.3万余人,城区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3到4公里。这个小城同时也是顿涅茨克北部——北顿涅茨克河以北部分的核心。红利曼向北20多公里就是哈尔科夫州界,向东20公里是卢甘斯克州界,而该城向西南不到20公里则是乌军在顿巴斯的大本营斯拉维扬斯克。同时,红利曼本身也是一处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由哈尔科夫州南下的铁路线,经伊久姆向东南折向红利曼,再向东南经过塞弗尔斯克后,一方面可向南经过阿特木斯克,开至乌军在顿涅茨克的正面战线;另一方面又可折向东南延伸到卢甘斯克境内。同时红利曼本身与斯拉维扬斯克也有铁路相通,可以说是战前乌军在顿巴斯的一处极为重要的兵力、物资转运基地。此外在公路线方面,红利曼向东南通过T0513公路与塞弗尔斯克相联,并向南途经阿特木斯克,一直延伸到顿涅茨克正面战线。另外红利曼向西南通过T0514公路与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相联,向北至哈尔科夫州也有多条公路,公路网络也十分发达。在2月24日俄军对乌用兵前,红利曼本身并不处于战争前线,它本质上是依附于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作为一处向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前线转运兵力、物资的重要基地。俄乌开战之后,俄军并没有选择从顿巴斯的既有战线入手,一线平推,而是在双方国界线上展开了全面突进,其中也包括对哈尔科夫的作战。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俄军在哈尔科夫州的作战目标有两个:

其一是虚张声势,尽可能吓跑乌军,轻取哈尔科夫城;其二是沿交通线快速推进,在控制了库皮扬斯克、巴拉克列亚等地后,向南压过去,对顿巴斯乌军的侧后造成威胁,直接参与顿巴斯的战事。众所周知,俄军的第一个目标,显然是没有实现,后来便转入到牵制哈城同时保留进攻出发阵地的阶段。而俄军的后一个目标,还是取得相当大战略效果的。俄军自哈尔科夫州南下的动作,使得卢甘斯克的乌军不敢在侧后暴露的情况下继续战斗,因此开战后不久其实就放弃了固有阵地,直接收缩到北顿涅茨克城市群固守。同时为了防止哈尔科夫俄军南下直捣斯拉维扬斯克大本营,顿巴斯乌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主力转用于北线。这使得顿巴斯的战事,便多出了一个北线战场。

乌军希望能在北顿涅茨克河以北的伊久姆——斯维亚托戈尔斯克——红利曼——克里米纳——鲁比日内(北顿叁城之一)一线依托城区和森林挡住俄军的攻势。如果这一线失守,便是河防战线;河防战线再失守的话,那就得死保斯拉维扬斯克和北顿两大城市群了。4月1日,经过苦战的俄军击败了乌军第81空突旅等部,控制了伊久姆,同时继续向南压迫,事实上形成了伊久姆集团。到4月20日前后,经过重组的俄军于顿巴斯战线上发起了勐攻。其中在伊久姆方向,是俄军主力一部对阵乌军主力一部,俄军进展缓慢,但也确实在逐渐南压,威胁到了巴文科夫到斯拉维扬斯克的运输线;而在东侧,俄联军最先占领了克里米纳,随后在4月下旬又占领了鲁比日内,战至5月初又控制了亚姆比尔。

至此,乌军原本在北线的第一道防御体系基本被打破,仅剩下斯维亚托戈尔斯克——红利曼一线在苦苦支撑。就全战线来看,俄军当时处于极为有利的态势,而且在5月初俄军在卢甘斯克方向的波帕斯纳亚也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战略意义极大。但是俄军此时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开战已经2个多月了,过长的战线稀释了俄军的兵力,尽管其集中主力到顿巴斯,可依然不能确保同时于两个方向展开大战。由于伊久姆南方向直面的是乌军在顿巴斯的大本营,不太好打,因此其选择集中精力先解决卢甘斯克方向的战事,这就是随后我们看到的北顿战役了。关于北顿战役我们讲得比较多,这里就不重复了。简单来说就是自5月初到6月,俄乌两军均在这一线投入主力,最终结果是乌军主力不支而退,俄军于6月下旬拿下北顿,并于7月初拿下利西昌斯克,吃下卢甘斯克全境。此后,卢甘斯克方向的俄联军转入休整状态,并抽出部分力量一直在攻击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线。而在伊久姆——红利曼方向,俄军于5月下旬发起了攻击,击败了乌军第79空突旅等部,占领了红利曼。

随后到6月中旬,俄军又占领了包括斯维亚托戈尔尔斯克在内的一系列要点,基本控制了整个北顿涅茨克河北岸。此后半个月,随着俄军在北顿战役中获胜,顿巴斯战场全部推入到顿涅茨克境内,乌军控制有大约40%的区域。

二:俄军的战略部署

在上一节中,我们主要介绍了红利曼的基本信息,以及俄乌开战后包括红利曼在内的一些战役进程。很明显到7月初时,俄军在战场上形成了极为有利的态势。待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以东的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线被打破后,斯城战役就将开始。而解决掉这里的乌军后,整个顿涅茨克的乌军控制区就剩下南侧红军城为核心的区域了。但是战役态势虽然极好,可对俄联军来说潜在的危机也几乎达到了顶点,这个危机就是俄军的可用兵力严重不足,不足到在良好战役态势的前提下难以继续扩张战果。这个情况大家也都了解,俄军在仅仅使用合同兵及顿巴斯武装的前提下,兵力运用是非常紧张的。

首先,俄军现役编制兵力100万人,实编人数约90万,其中大部分还是空天军、海军、火箭军及勤务部队,可直接用于地面作战的只有陆军、空降军、海军步兵等。而且这部分陆战力量还要扣除掉义务兵以及其他战略方向上,必须留有的一部分兵力。这就使得俄军在对乌作战上,最多只能抽出10多万地面部队。而且还只有在短时间内,才能确保以最高数量参战。随着战争时间拖长,战斗减员、非战斗减员会让俄军可用兵力损失一部分;长期的战斗又迫使俄军不得不以有限兵力轮战。在漫长的俄乌战线分散了俄军可用兵力后,就使得其机动兵力极为有限。

而进攻,终究是要靠机动兵力才能组织得起的。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俄军启用瓦格纳集团及动员志愿兵参战,但由于特别军事行动的法律条款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既没有足够的人力,也出现了诸多乱象。而在俄军兵力损耗较大,机动部队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指望顿巴斯武装也不可能。顿巴斯的战前人口只有300多万人,其常备军兵力为3.5万人。由于东乌8年战争,早已损耗大量青壮年,这就使得其高度动员后的兵员质量并不会太好。而且顿涅茨克武装在马里乌波尔及正面强攻作战中伤亡较大;卢甘斯克武装在北顿战役中伤亡较大;短期内很难恢复实力。

在这个背景下,俄方联军无论是勐攻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线,还是选择发起斯拉维扬斯克战役,都不太现实。强攻这些战线,至少也要付出数万人的伤亡,而当时的俄联军及顿巴斯武装不可能承担得起如此消耗,否则俄联军的精华都要被消耗掉了,后续又该怎么办呢?顿巴斯吃下了,人都打没了的结果能接受吗?所以我们分析,在北顿战役之后(甚至是战役还没结束时),在俄军的战略决策层,对战争进程的把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时普京直接下令参与北顿战役的中部和南部军区部队要休整,而西部和东部军区部队要继续完成任务。从后续的情况来看,这些信息可能只是烟雾弹,再结合顿涅茨克在6月份抛出的斯拉维扬斯克战役已经开始的信息,更能确认这一判断。事实上俄军的真实意图并非是中部和南部军区要休整,而是大部兵力都要休整。所谓的斯拉维扬斯克战役开始的迷魂弹,无非是吓唬当面乌军,迫使其不敢主动进攻的假把式;而卢甘斯克对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线的进攻,基本也是在炮兵火力支援下的日拱半卒罢了。

俄军的真实意图是想通过大胜之后,趁着有利局面调控战争进度,通过夏秋季的长期休整,恢复合同兵部队及顿巴斯武装的战斗力,等待冬天的到来。一旦入冬的话,西方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背景下,很可能会减少对乌克兰的军援;而休整过来的俄联军便可卷土重来,对乌军发起雷霆一击。这也是随后哈尔科夫方向俄军出现空心化的主要原因所在,也能解释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线和顿涅茨克武装在正面战线上“雷声大,雨点小”的后续情况。讲白一点,俄联军就是在拖时间,同时尽可能消耗当面乌军,以待有利时机的到来和现有战力的恢复。具体就各战线上的情况来说,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武装是就地休整,因此它们有余力在各自战线上发起有限攻势,牵制乌军。哈尔科夫方向和赫尔松主要得靠俄军自己来守,因为哈州背靠俄本土,俄军可能以为乌军不敢来打,所以兵力配置很空虚;而赫尔松方向直面了最多的乌军机动部队,俄方又需要赫尔松为克里米亚充当屏障,因此在实际军事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反而有更多的战备。

这也就使得乌军在8月底的赫尔松大反攻中,接连碰壁;而在9月初的哈尔科夫反攻中,乌军则直接捅破空心化的俄军防御体系,取得大胜。所以说不是俄军不想要哈尔科夫,像伊久姆那么重要的方向,怎么可能不想要呢?而是俄军在实力和战略的平衡上出现了问题,它无法以有限的兵力去充实整个战线。当然,哈尔科夫的部署漏洞和败绩,与俄军的战略失误是息息相关的。总的来说俄军的哈尔科夫的之败,是在为不切合实力的托大所付出的代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俄方始终抱有的一个思路是依靠现有的力量去解决乌克兰问题,在不进行动员的情况下,依照现有实力它只能是在上述的战略部署下去分配力量。但现实是这些力量解决不了问题,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战略部署必然会出问题。俄军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乌克兰军队,而是有北约体系加成下进行了全国总动员的本土作战的军队。俄军的瞒天过海和空城计理论上能骗过纯乌军,但骗不过北约的军事侦察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人力差距必然会在某个战场上被暴露出来。

如果后续的应对不当,必然又会因此而招致一连串的失败,而哈尔科夫就是这么个情况。也正是因为哈尔科夫之败,俄方不得不重新评估西方支援下乌军的实力,随后作出了动员30万人的举措。当然,俄军迟迟不愿意动员不是它不知道动员的好处,而是因为动员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自我评估在可控范围内时,它不愿意走到这一步。然而,哈尔科夫之败不得不让俄罗斯领导层重新评估战场情况。我们看普京和绍伊古关于动员时的讲话,无不在强调西方的威胁,这当然是事实,而且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后续的部分动员及乌克兰4州公投入俄便是俄方痛定思痛后的直接反应。对俄罗斯来说,这一仗输不起,该是动真格的时候了。然而,动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战场上的不利态势还在蔓延,接下来我们再回到红利曼战局中,谈谈具体的作战进程。

叁:红利曼战役的过程

乌军在哈尔科夫州的反攻是9月6日开始的,我们之前说这次攻击最开始其实是试攻性质。因为对于哈尔科夫州俄军的空虚状况,美军肯定是向乌军提供了相关情报的,这都是明牌。但是情报归情报,具体实战中是否如此,还需要去验证。另外,就算有情报在,乌军有没有实力反攻也是问题。至少说在7月初的时候,乌军主力在北顿方向折损严重,它肯定组织不起来进攻。可为啥短短两个月时间,乌军就能同时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展开攻势呢?首先,俄军在战场上没有打出歼灭战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关键就在于你如果不歼灭其建制兵力,它在有足够后备兵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很快恢复战力的。

乌克兰在搞全国总动员大家都知道,其除了30个左右的正规主战旅外,还激活了10余个预备役旅,另有领土防卫旅约30个、国民卫队的旅团约20个,可用于地面战的兵力是相当多的。乌军动员兵当然谈不上什么战力多强,但是让这些兵去填线守备还是可以的。乌军在关键地带甚至可以做到每一个路口、村镇、林子都能撒上连排班不等的兵力去守备。在俄军的炮火战术和稳扎稳打的风格下,它的进攻速度就提不上来。而乌军通过领土防卫军大量接手阵地,便释放了大量的主力军,可编组为攻击兵团。

7月初乌军主力损伤颇重,自然无力进攻,经过了上述的部署调整以及整补后,它便能集中一定的机动部队用于进攻。比如在赫尔松方向反攻的第17坦克旅一部、第24机步旅、第57摩步旅、第128山地旅就是原先北顿城市群撤出后整补的;在哈尔科夫反攻的第80空突旅也是北顿撤出来的。当然在哈尔科夫方向,乌军本钱没有赫尔松那么大(不过连带斯拉维扬斯克集团的话用于守备的兵力极多),因此最初只使用3个旅去打。如果俄军防御不像情报中所说那么弱或者俄军机动部队反应快、作战决心强,那么也不至于赔上太多,伤筋动骨。

然而这些乌军在冲击过程中并未遇到有力俄军的阻拦,哈尔科夫方向的守备乌军遂投入作战,扩大战果。不过在伊久姆以南的乌军当时还没有敢大举动作,因为它们面对的恰恰是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上少部分的主力正规军,不敢太大意。结果开战没几天,俄军便在哈尔科夫全面收缩,不光伊久姆不要了,连在哈尔科夫城北、城东的牵制阵地也不要了。参与哈尔科夫反攻的乌军一方面开始渡过奥斯基尔河,向东进攻,另以一部加入到顿涅茨克方向的攻势。此时乌军在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的主力兵团也坐不住了,开始尾随俄军渡过奥斯基尔河和北顿涅茨克河,展开对红利曼的攻击,而这一块地盘已经是属于顿涅茨克北部了。乌军想打红利曼,实在是有太多理由了。

俄军先前占领红利曼缴获的地图我们第一节内容就提到了,这里战前是乌军的战区转运枢纽,是哈尔科夫方向支援顿巴斯作战的前沿基地。当然,在俄军接连夺占伊久姆和红利曼之后,这些要地便成为了俄军攻击斯拉维扬斯克的前沿基地,构成了整个北线的俄军大营。顿巴斯北线的乌军,此前想都不会想红利曼,毕竟血战几个月连伊久姆的边儿都没推过去,此后几个月甚至大动作都不敢有。如今俄军伊久姆大营竟然在几天内就被拿下,俄军根本没多少力量和战心。收复伊久姆打通了哈尔科夫到顿巴斯的交通线,但要说彻底解除乌军在北线的威胁还谈不上,关键就是红利曼如果不拿下,彻底的胜利就还谈不上。

如果俄军继续保有红利曼,那么此后由此方向出击,照样可以对斯拉维扬斯克构成威胁。所以现在乘胜打红利曼,实在是太正常了,如果俄军像之前那样再放弃该城,那么乌军便可继续向东进军,再打进卢甘斯克,军事和政治意义都是很大的。因此除了参与哈州反攻的第25空降旅南下加入战团外,乌军在此线的第79空突旅、第81空突旅、第93机步旅、第95空突旅、预备役激活的第4坦克旅和第66机步旅、国民卫队第4机动旅也投入作战。另外乌军休整后的第17坦克旅除以一部在赫尔松参与反攻外,也拉了过来;在塞弗尔斯克的国民卫队第15团一部、领土防卫军第114旅等部也渡河北上策应战斗。

这些部队大部分都是守备斯拉维扬斯克的,可既然俄军根本就没多少主力军,还守备个啥呢?在红利曼方向,当地乌军最早在9月8日开始派出特种侦察分队渡河试探,并准备渡河器材。9月9日时,乌军攻击部队已经就绪,已经有小规模战斗的消息传出;到9月10日,乌军炮击红利曼,同时地面攻势大规模展开。当天晚些时候,俄罗斯国防部确认,其巴拉克列亚——伊久姆集团将重新部署到顿涅茨克境内,以加强这一方向的力量。之前我们判断,所谓的巴拉克列亚——伊久姆集团可能只是空架子,其除了一小部分主力军外,主要就是几千名国民近卫军和预备役民兵,根本谈不上所谓的集团。如果这个集团真的具备数万人的实力,它不会连几天都守不住,更不会说“重新部署”到顿涅茨克境内(其实就是红利曼区域)后,兵力密度还不够。然而事实是随后的红利曼之战中,俄联军兵力密度还是不够,那么所谓的巴拉克列亚——伊久姆集团真的存在吗?

9月10日时,红利曼形势还比较稳定至于红利曼方向,乌军在9月10日的进展主要是渡河攻击该城南侧森林地带的几个居民点。同时侦察分队向郊区发起试探性进攻,但没有得手。可以说红利曼战役此时就已经打响了,只不过大家都惊讶于俄军在哈尔科夫的大踏步后撤,还顾不上关注这里。9月11日,乌军在对红利曼的攻击中使用了坦克,这说明其重武器已经开始转运过河了。然而俄军在红利曼依然没有多少正规军,主要是BARS分队和卢甘斯克的民兵武装。不过这里的守军并没有像哈尔科夫那样一触即溃,而是选择了跟乌军的正规主力军交手,并守住了阵地。由红利曼的守军构成来看,在俄军的战略指导层面,它或许并不以为乌军在东线能发起像样规模的反攻,其在当地部署的力量大多只是维持性部队,而非真正的守备部队。尤其是跟赫尔松俄军的守备情况相比,区别便非常明显。

所以当乌军去打巴拉克列亚时,当地守军不足以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在战区的俄正规军大多集中在伊久姆南,它的力量也不大,抽不出来足够兵力(当然西部军区的大爷们也没打算积极作战)。所谓的俄军增援部队,更多只是在虚张声势,其目的不是跟乌军打会战,也不是夺回失地,而是在接应前沿部队后撤。如果说红利曼的守军也这么跑了,那么俄联军的战场形势就更难看了。不过这里的防守部队尽管实力也不强,但下决心去守,避免了战线的进一步崩盘。

9月12日乌军对红利曼的动作已经很明显了到9月12日时,俄军基本收缩回奥斯基尔河以东、北顿河以北的区域,这一区域大部分属于顿涅茨克北部,当然也是俄军控制的唯一一块顿涅茨克北部区域。乌军为了迅速夺占红利曼,开始在该城东南亚姆比尔河对岸渡河,开辟新的攻击方向;另外在伊久姆方向,乌军也在积极筹备力量,准备渡过奥斯基尔河东进。

相较于乌军的防御作战主要靠人力在各个点位拼死消耗,俄军的防御作战主要不是靠阵地和耗人力,而是在一部地面兵力控制点位的情况下,以空炮火力协助防御。如果空炮火力不够或者说战线空袭太多被乌军渗透了,待乌军出现在俄军侧后,那么前沿的俄军便不再守备,会迅速后撤,尽量避免跟乌军打面对面的近战。俄军在哈尔科夫的战线崩盘速度太快,致使后续的防线和空炮火力分配很难再短时间内重塑,它又不想损失太大兵力,这就使得其总是在难以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就丢掉居民点,一路后撤。因此在红利曼守军继续坚守时,奥斯基尔河东岸的阵地又被瓦解了,乌军在控制了奥斯基尔后又占领了斯维亚托戈尔斯克,除了遭到空炮火力杀伤后并未遭到有力的地面抵抗,这便对红利曼的北翼造成威胁。同时塞弗尔斯克的乌军又渡河北进,出现在了克里米纳以南的森林中,对红利曼的南翼构成威胁。

战至9月20日,俄联军放弃了奥斯基尔河以东的几个居民点,乌军已大举渡河。红利曼本身依然在坚守,但整个战场形势已经不太乐观。

不过此时还仅仅是不乐观,俄军收缩后的整体防线依然存在,如果后续调动生力军的话依然有打出一波防守反击的可能。而事实上俄军也确实增援了一部分部队,并在反突击中将乌军在东南侧的部队又逐回了北顿河南岸。既然红利曼如此重要,俄军又有援军抵达,再加上所谓4州公投马上就要开始,俄军会不会在红利曼真打一波呢?至少就当时的情况说,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一退再退,这叫什么事儿?面对顽强守备的红利曼,乌军选择了一面直接攻击,一面向北绕路的方针,开始重点攻击红利曼北侧到奥斯基尔水库的大片区域。俄军部署于这一线的部队虽然数次打退了乌军的进攻,但乌军参战兵力众多,在试探出俄军虚实后,便不断以后续兵力攻击俄军防线薄弱处。俄军在红利曼以北区域的防御态势逐渐恶化,同时红利曼附近的缓冲区也被逐渐蚕食,城区渐渐暴露于直接攻击之下。

战至9月24日,乌军在奥斯基尔水库南侧的洛佐夫以东方向取得突破,该区域没有多少俄军的守备部队,乌军迅速长驱直入,在整个态势上形成了对红利曼区域叁面包围的状态。这个态势简直跟半个多月前乌军在巴拉克列亚突破后,长驱向东的情况一模一样。当时俄军直接放弃了南侧的伊久姆,如今又如何呢?应当说在红利曼的俄联军守备决心比在伊久姆强,这里尽管只是以BARS-13、BARS-16和卢甘斯克第208团为主的部队,但防御战打得很顽强。面对乌军正规主力数倍优势兵力的轮番冲击,一直确保了城区没有被轻易占领。但是在红利曼以北的区域,随着乌军突破范围越来越大,当地俄军却很难组织得起有效防御,而从塞弗尔斯克方向渡过北顿河的乌军又对红利曼守军的后方补给线造成威胁,总体形势很不乐观。很明显,乌军的战术就是正面钳制,两翼突破,在保持对红利曼压力的同时,南北两翼快速突进,试图包个饺子出来。自9月27日后,乌军南北两翼的部队开始向红利曼压来,当地守军只能依靠经基罗夫西克——托尔斯克——克里米纳的补给线维持防御。

到9月30日时,红利曼几乎已经被包围,唯一的补给线也处于乌军火力封锁下。此时传出了俄军第58集团军援军到来的消息,当然按照俄军在这一战线的惯例,这些援军不是用来打反击的,而是在接应红利曼守军后撤,同时在后方稳定新的防线。至10月1日,俄国防部正式宣布为了避免遭到包围,俄军从红利曼后撤,部署到更为有利的位置。至此本阶段的红利曼战役结束,乌军基本又吃下了大部分的俄控顿涅茨克北部地区。简评:红利曼战役其实是乌军哈尔科夫攻势的延续,在连丢巴拉克列亚、伊久姆、库皮扬斯克后,俄军在哈尔科夫州只剩下东侧的狭长条状地带作为卢甘斯克的屏障。而乌军的斯拉维扬斯克集团随后发起对红利曼的攻势,也随着俄军的撤离,而获得了绝对胜利。经此一役,俄军对顿巴斯乌军的北线威胁基本解除,其攻势应当还会继续,具体战况如何还有待后续观察。

战线基本要拉平了但仅就乌军现在的战果,如果转攻为守稳固住的话,都已经是大大的得利了。乌军在以红利曼为核心的区域重新布防,将对俄军后续的攻击造成极大的障碍。这还仅仅是军事上的情况,如果考虑到红利曼本身属于顿涅茨克,而现在又是该地要入俄的背景下,政治影响也是巨大的。红利曼战役的过程和结果没有悬念,有悬念的是俄军到底出了什么情况?要知道哈尔科夫之败还可以用兵力不足,遭到突然袭击后应对失措来解释,可到红利曼之战时,给俄军的反应时间已经足够长了。但事实证明,俄军在红利曼战役中依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投入,甚至能在较长时间内守住红利曼城本身的关键还是靠的BARS分队和卢甘斯克民兵。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守军的表现是称职的,而且打得相当顽强。但问题是俄军的大部队在哪里?表现又如何呢?俄军在红利曼战役中,是有正规军参战的,包括防御阶段的西部军区部队和来援的第58集团军。

但是俄正规军的力量依然不足,而且在作战中不够顽强(当然不是说所有参战部队都不顽强,是就整体来说的)。俄军很少会决死守备某个据点,往往在乌军出现在其侧后便会后撤,因此若干居民点几乎没有死战,就被弃守了。所以红利曼战役的这个结果,令俄国内上到军政要员,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不能接受,而且极其愤怒。其中车臣的小卡德罗夫最先开炮,炮轰俄中央军区司令拉平将军,同时指责了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不过小卡德罗夫的开炮之举并没有得到绝对认同,因为中央军区的拉平很可能是在哈尔科夫之败后被拉去擦屁股的,俄国内主要还是认为西部军区的部队不行。至于俄军总部的决策部署,这个基本是一致的不满。之所以不满的原因是不理解为什么不派足够的援军?为什么不坚守下去?昨天是伊久姆,今天是红利曼,那明天又会是哪里呢?就连一直在前线的军事记者们都大发牢骚,对俄军不坚守关键区域的决策颇为不满。其实这些情况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它本质就是战略和实力上都出了问题,具体到战场上只是直观表现罢了。现在的俄军状况是,按照原先规划的休整计划,合同兵部队的战力尚未恢复,而动员兵还不能派上用场,处于战力的空档期。当然紧急把合同兵拉出去,也不是不能打。可关键是这一线的部队又是问题颇多的西部军区部队,它偏偏还真就不太能打,这找谁说理去?

从单纯军事角度看,俄军豁出伤亡跟乌军在红利曼死战一场,基本可以打残乌军的机动部队。可俄军不愿意去下死战的决心,当然西部军区部队更不愿意去承受大批的伤亡。那么既然将来30万大军都要动员了,索性就先撤吧,保存现有力量以待将来算了。这种想法对不对?我个人是不太理解的,因为打仗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死人的;现在想着少死伤,将来可能要付出更大代价。而且一败再败,民心士气上遭受的打击也很大。人家赫尔松的俄军苦战一个月,基本能守住阵地;你这边稀稀拉拉不到一个月,战线崩盘了,这让那些能打的部队怎么想?当然这也就是个人看法,我们毕竟不是俄军,现在就连俄罗斯人自己都十分不解,那俄军决策层怎么衡量的,是人家的事儿。

反正从哈尔科夫到红利曼这仗,可以说是打得一塌煳涂。从作战决心到实力配置、战力表现、作战意志、指挥部署等等方面,简直跟赫尔松方向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就这个样子的话,赫尔松那边乌军的士气又得再鼓一波,俄军守军又得忙活一番了。至于红利曼这边,俄军后退的恶果会不会再次蔓延,乌军会不会进一步突破,俄军会不会迫于压力正经打一战,后续都有待观察,我们也就且往后看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新冠疫苗 -- 人的主权,Soul灵魂和body
2021: 男有根女要有本
2020: 从美国总统罹患新冠 到夹缝中生存的美国
2020: 川普会用苦肉计吗?
2018: “这个世界会好吗?”预期是个大问题
2018: 中美之间的根本矛盾在哪里?
2017: 美国或将遣返郭文贵
2017: 美国最大枪击案呼吁认真考虑控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