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鱼冰
上周,新华社驻美记者王冠发文“记住发起这轮对华贸易攻势的三张面孔” 算是与《环球时报》联手擂响了反击美国的第一道战鼓。按照传媒理论,图像在煽动人的情感过程中作用巨大。直白的说,王冠是在偷偷低调地煽动仇恨。
开战比的就是气势。在国家意志层面,太多的人认为美国文化就是纸醉金迷缺乏民族气节很快将是稀里哗啦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环球时报》的名言是“不怕中美贸易归零”。中国商务部的名言是“奉陪到底”,《人民日报》的名言是“如何开放开放的程度取决于中国本国的需要。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
习总在博鳌的演讲显示出中方与美国和谈的意愿以及对国际贸易法约束力的某种认同。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降低进口汽车的关税。令人惊奇的是,习总的言辞并没有起到降温的效果。相反,《人民日报》“不惜任何代价”的评论和商务部的强硬态度出乎意料地唱起了反调。
外人都无法弄明白,中国内部正在上演的是一出对台戏还是双簧?
其实,《人民日报》的措辞“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大大地值得探讨商榷。贸易战的“任何代价”应该是包括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甚至是整体经济发生断崖性质的坍塌—中国南方大批私营企业倒闭无数人失业金融系统出现危机。为了凸显政治威力党的威望和红色江山的硬度,大话气话和所谓弘扬“民族气节”的话都可以张口道来。如果把“维护国家利益”置换成为“维护中共传统派的形象”或者是“红色江山”,《人民日报》评论的措辞就消除了逻辑上的问题。
在一个文明商贸的时代,听到有人说“损失再大就是砸铁卖锅就是破产,这个价格战我也要跟你死扛到底”,岂不是非常可笑?很明显,当“奉陪到底”的代价太大的时候,还有什么“国家利益”可言?“国家”到底指的是人民,还是手中握有刀把子的权力机构?
“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任何代价”这种表述听起来难道不是有点类似于说“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决定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在几年内暂时减少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
当然,真的到了那种经济暴跌民不聊生的昏暗时分,神州肯定就会冒出这样的声音,如圣人指教草民:暂时的困难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未来的步伐。经济损失是可数的,但我们在政治方向民族气节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大获全胜。如此,中国也就暗地里不知不觉回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种喧嚣躁动的时代。历史可能重复,尤其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