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芳华》:电影中的穿邦镜头与败笔
飞哥
毫无疑问,冯小刚是中国最好的电影导演,而没有之一。换句话讲,中国的电影也只有冯小刚的能看。若知《芳华》的成功,看看万维无数的评论,就已经可见一斑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冯小刚是为数不多的有社会良知的文化名人,为伸张社会正义,他敢于仗义执言。
《芳华》与其说是根据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故事,不如说是冯的文工团岁月的怀旧之梦。因此,这部电影其实是用他的零零散散的旧梦而拼凑出来的一个文化拼盘。他所要编织的,是一种时光倒流的情景再现,就像人在怀旧之时,反复翻看着记录自己过去的影集一样。
《芳华》原本预计在十九大召开之前上映,可是却被意外下架。因此被怀疑有炒作之嫌。现在看,冯小刚是被冤枉的。因为《芳华》的另一隐含主题是为退伍老兵、特别是伤残军人在请命喊冤。一句“X你妈的,你敢打伤残军人!”是对社会、对国家的一声无奈的呐喊、是对城管的丑恶嘴脸的无情鞭挞。多少退伍兵,为了国家,伤残了、没有了家庭,晚年生活凄凉而没有着落,可是有人管吗?这些曾经为国付出和牺牲的堂堂男儿,能不心寒吗?那些花里胡哨的奇葩提案里,有谁替他们代言过?日本兵,无论官职大小,战死了,一律进靖国神社、有人参拜;每年的十一月,美国有老兵节,有专门给退伍军人看病的医院,美国的退伍军人有固定的补贴,退伍军人就业优先,老兵死后可以葬在庄严而肃穆的国家公墓。可是,我们的,有什么吗?都没有。有的,只是那随着时间而消逝的坟冢和荒丘之上的野草;需要的时候,对他们唱英雄赞歌;不需要的时候,把他们丢弃在被遗忘的角落,任其自生自灭。社会、国家、我们,是愧对他们的。因此,无论《芳华》的优与劣,飞哥都要给 two thumbs up,是又一曲《高山下的花环》。
电影有诸多元素,而最重要的三元素是情节、摄影、与音乐。中国电影水平差,就是故事情节或者编剧的水平太差。中国的电影原创音乐更是惨不忍睹。因此,《芳华》依旧摆脱不了这两个致命伤。严歌苓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闭门造车的胡乱逻辑,是为她矫揉造作的悲情而做的铺垫。所以《芳华》没有什么显著的故事,而且很多细节完全不合理。根据严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只能是贻笑大方。
如果鸡蛋里挑骨头,《芳华》里是有穿邦镜头的。穿邦之一:在男团员送西红柿,女团员吃西红柿那场戏里,两个大大的西红柿是通体红的。那个年代还没有催熟剂,而都是自然熟的西红柿。因此,绝对不会是通体均一的红色。其二,刘锋上战场,却还留着一头长发,也不符合战场规律。上前线的士兵一般都要剃短头甚至光头,以便战伤时救护、缝合伤口的方便。其三,白天的战场上子弹横飞,子弹的轨迹却是粉红色的。当然这是电脑动画的结果。可是其它战争片里包括冯的《1942》为何能做的逼真?其四,刘锋作为运送弹药的指挥官,岂能轻易放弃运送弹药的重任而却执意要看护战友的尸体?虽然情节是为了塑造刘锋的重情重义,但是战场无情,一切都为了打胜仗为目的。刘锋的做法,如果运送弹药有失,恐怕是要获得军事法庭的严惩。
《芳华》中的败笔,是冯小刚无法挽回的遗憾。如果抓住了这些创作灵感,《芳华》与冯导将名垂世界电影史。只可惜,冯小刚与之失之交臂,这也说明他与世界级导演的距离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败笔之一:何小萍穿着病号服溜出剧场而在月光下起舞一场。首先是何小萍身边的医生,应该设计成因为年纪大,观看演出时打起了盹,小萍才得以溜出。可是影片中的医生只是很专注演出而并未察觉,这就不合理了。何小萍已经身患精神病多时,久未练功,怎么可能还是那么舞姿柔美、甚至跳得驾轻就熟?这个场景下,小萍的舞姿应该是受伤的、僵硬的、和畸形的。而这个场景恰恰应该是整部电影的灵魂,它不仅代表何小萍,也暗指刘锋。在那个指鹿为马、众口铄金的年代,天使得到的只是伤害,人已非人。何小萍就是一只折翅的天鹅,这段精神分裂下的舞蹈,就是一曲天鹅之死,最后只落得泪干血枯而坠落天际。那情景将会是多么让人难忘啊!
最后一场,刘锋与小萍坐在长椅上,小萍的眼神不太像精神病人,而且头的转向太快、过于灵活。尽管,经过多年治疗病情会好转。但是,既然悲情,就悲情完全,如果伤痕,就伤痕彻底。这时,何小萍应该依旧是病情很重,表情呆板、目光茫然,机械地拿出药瓶,胡乱吞下药片,然后目视前方,刘锋留着眼泪将她的头抱入自己的怀中,预示着两个同病相怜、无依无靠的人,从此相依为命。这样的场景,恐怕每个观众都早已哭成个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