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维
从小就被告知,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与其他华人一样,我一直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感到骄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最淋漓尽致地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但是,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开,放远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从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041年)以后,近一千年过去了,中国再没有出现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而同时,西方国家却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涌现。蒸汽机,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发电机,无线电,电影,电视,卫星,电脑,GPS,网络,手机等等,这些几乎都没有有中国人的身影。除了这些科学技术的发明,西方人在科学理论的发现上也硕果累累。如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元素周期表,能量守恒,进化论,相对论等,除了一些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少能见到中国人名字。
这是为什么?这方面的讨论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归咎与中国的体制的制约。除了体制制约以外,其他方面是不是也有问题呢?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2004年发表的《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提出易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导致了近代科学无法在中国产生。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很难说中国人不重视技术。古代中国人很重视技术的,不然就不会有古代四大发明。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说明很重视技术的。天人合一,无推演思维怎么影响到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这方面我不懂。我更不懂易经,易经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就是知识分子,真正懂的人也不多。我觉得从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所有前面提到的都远没科举制度的影响大。科举制度长久深入地影响到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思维,甚至所有中国人的思维。我赞同科举制度是窒息了科学发明一个主要原因,虽然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
从隋朝(公元605年)开始的科举制度,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公元1905年),一共实行了1300年。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科举考试考的是考生掌握和运用圣贤书的程度,道德文章写得好坏。科举考试结果可以决定一个人是飞黄腾达还是落寞一生,所以每一个读书人,或说社会精英的全都摆脱不了科举制度影响。科举考试强调的是承传而非创新,内容也与科技完全没有关系。到了明朝,还要求考生按照八股文的方式做文章,写文章得按照一定得程序模式写,限制了个性的发挥,窒息了自由的思想。从而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确实对科技的发明创造是一个阻碍作用。不过科举考试实行多年后的宋代,仍然有毕升的活字印刷的发明。而废除科举考试(1905年)至今已有109年了,中国却没有出现任何重大发明。
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在对比中美教育理念上,有两件事让我触动很大。第一是女儿学画。开始是找中国老师教,很强调基本功,照着画报上的画或照片画。后来上高中时,她被选入County College Arts High,一个培养绘画不错的学生的项目,她开始上美国老师的课。美国老师一反中国老师的做法,严禁学生照着别人的画或照片作画,要么自己写生,要么画自己拍的照片。这里除了版权的考虑还有原创的理念。你照别人的画画,再好也只是copy。只有完全画自己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画。另外老师强调你的画必须与别人有所不同,角度,表现手法或理念。所以女儿那时回家喜欢拿着相机从不同角度去拍桌子,椅子,房子等,有时跪在地上从下往上,或站在高处往下拍,或干脆把椅子放倒了拍。反正就是要从新的角度来拍。两年以后,她在创意和想象力方面大有进步,2007年以一幅铅笔画获得选区国会议员主办的选区高中生绘画比赛中Grand Prize。这不但让她自信心大增,也学会了创造性思维。后来她的大学学习和找工作都因此受益良多。
另外一件事是我在Rutger 读图书馆硕士时上一门"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的课时的经历。这是图书馆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老师让我们阅读很多文章,每读一篇,都要写critical point, or critical summary。我开始用中国学到的办法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阐述作者表达的观点。结果老师给一个B-,评语很差。说我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重复作者的观点。后来我搞明白了,老师是要我们对作者的论点(某一论点,或基本论点都行)提出不同意见,批评甚至批判。从此以后,我只要一读到可以争论的论点就停下来写我的观点,为什么我不同意作者的论点,或我基本同意作者的论点,但有不全面的地方,展开讨论。常常没有等到读完文章就写够了critical points。而老师的评分也变成了A,评语也非常好。过去我有时也有一些新的想法,但都是随机的一闪念,不会也不敢说出来,大部分都很快忘记了。但上了这门课以后,我开始学会自觉地去质疑,而不是只是被动接受文中的观点。
很多年来,传统中国教育要求学生埋在圣贤书里,“书中自由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说话作文以引经据典为荣,不会也不敢质疑前人的观点。学生的最大成就就是接近或达到前辈的水平。西方的教育则将学生放在科技前沿去探索,引导学生讨论文史哲专家们争论焦点。研究生做的科研都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很多本科生学的内容就是教授们正在从事的最新科研内容。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超越老师和前辈。
中国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要给学生半桶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听起来很不错,但这里是将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不再发展的东西,只能通过老师的教授才能学到。所以学生最多只能学到老师所掌握的东西。但是科学知识是发展的,动态的,不是静止的。一个新的理论的出现是在和很多不正确或不成熟的理论争论中不断完善的,被实验证明是正确而被大家所认同。而新的理论又可能会在特定的条件下受到新的挑战,出现新的理论,新的争论,需要新的实验证明。如果教学生怎么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你就可能由一个“半桶水”的老师,教出“一桶水”的学生,甚至“几桶水”的学生。一个好的老师是能教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不然这个社会就停滞不前了。
中国人重视面子,西方人看重实用。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花力气去研究如何制造军事上需要的枪炮,但在开发花炮礼花上不遗余力。于是,我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花炮出口国,却长时间靠进口国外的军火来提升我们军队的战斗力。当中国人还陶醉在郑和下西洋展现大明朝的强大的时候,哥伦布却拿着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找到了新大陆。科举考试考中的目的与追求科技进步与发明没有关系,只是个人成功的象征,光宗耀祖,让人羡慕有面子的事情。
虽然科举考试已经废除了109年了,但我们的并没有走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思维。中国人对考试的重视与对分数的追求的热度从来就没有丝毫减弱过,而且常常以此为傲。但这种教育过分强调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引导与激励学生去研究新事物,发明新技术,创造新理论。太强调记忆的教法窒息了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无数的高考状元后来并没有大的作为;曾经在全中国引起极大轰动的”科大少年班“的孩子们,至今并没有几个做出了较大的成就。
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在为先辈的伟大成就而骄傲的同时,我感到羞愧。对照先辈,我们做出了什么?如果再过几十年,几百年,我们仍然还是只有古代四大发明,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