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再次接力异质思维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
送交者: 2011年05月08日03:25:12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2011-05-05
继日前提出执政者要包容社会“异质思维”引发广泛关注后,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5月5日刊发后续文章《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认为要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综合媒体5月5日报道,《人民日报》5月5日刊发文章《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认为要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据称,这是继日前提出执政者要包容社会“异质思维”引发广泛关注后,编发的又是一篇文章。 此前,有评论分析了《人民日报》为何突然转向为人民说话的原因。评论称,4月28日,《人民日报》突然转向,发出了一篇近20年很少见的文章——《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这篇署名“人民日报评论部”的文章一经发表,就让人民感到一种信心和力量,也让《人民日报》与人民的距离迅速缩短。 评论认为,近20年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政策,己使《人民日报》离人民越来越远,特别是在当下,一股左的势力在中国上下兴风做浪,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忧心如焚,对于思想禁锢言论控制,在一片萧瑟之中,不愿沉沦的人民在观察在等待在期盼,看看执政党在事关中国未来的重要时刻,能否整合强大的民意力量,去迎战一切黑恶势力。 评论还认为,《人民日报》冲破重重阻力,发出一声呐喊,绝非是某个编辑或社长心血来潮,而肯定是有强大的政治背景。这篇文章无论是整体风格,还是具体语句,都和温家宝最近的几次讲话有一脉相承之处。温家宝在接见文史馆员时公开宣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 近日,吴康民引述温家宝形容中国目前有两股势力,令人不肯说真话。一股是封建的残余,另一股是文化大革命的遗毒,这两种势力,影响有些人不肯讲真话,只肯讲大话、讲套话。 评论还指,温家宝上任以来,他的很多为人民说话的声音都被媒体和谐掉了,以至一个政府总理的声音很微弱,很边缘,也常常被迫出口转内销。人民很难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人民也很难知道他的价值观,因而也常常没有细细地去品味他的话。 评论认为,《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的关键问题在于“异质思维”,着力解决的是人们的思维问题——有官员的思维问题,还有民众的、社会的思维问题。接受、理解、宽容、行使“异质思维”,肯定不是目的,思维的目的,无疑在于行动,而与“异质思维”直接关联,或曰与“异质思维”直接对应的,毫无疑问,就是“特立独行”这是个非常美好的词汇,与仙风道骨、鹤立鸡群一样美好。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全文如下: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晨风 编辑) |
|
|
|
![]()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