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8日 14:04:17  1359 views  
摘要

天竺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小說《西遊記》的流傳,這個佛國聖地被廣為人知。然而天竺是一個較大範圍的統稱,並非是指某一個國家,尤其是在公元6世紀到12世紀,古印度故地基本上處於分裂狀態,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政權。唐朝時期,天竺這一概念再次被劃分為五個部分,即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每個部分也並非一個整體的國...

天竺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小說《西遊記》的流傳,這個佛國聖地被廣為人知。然而天竺是一個較大範圍的統稱,並非是指某一個國家,尤其是在公元6世紀到12世紀,古印度故地基本上處於分裂狀態,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政權。唐朝時期,天竺這一概念再次被劃分為五個部分,即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每個部分也並非一個整體的國家,而是地域上的劃分稱呼。王玄策“征服”的就是中天竺地區,或者說是平定了該地區內,一個政教一體的小國發動的政變,這個小國名叫帝那伏國。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戒日帝國的鬆散聯盟

古印度地區歷史上有幾個較大的統一王朝,最著名的就是孔雀王朝,領土範圍涵蓋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於公元前187年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但在印度半島南北中三個區域都出現過短暫的統一政權。較為有名的是涵蓋印度西北地區的貴霜帝國,它屬於入侵式的政權,是大月氏後裔建立的國家,至公元3世紀分裂成若干個小公國。這個時候西亞的薩珊波斯興起,開始向中亞、阿富汗和印度擴張,從而削弱了貴霜的勢力範圍。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到4世紀時,東印度的笈多帝國興起,再隨着嚈噠(白匈奴)對大月氏貴霜殘部的攻擊,貴霜遺老從此一蹶不振,笈多於北方的統治日趨加深。再到公元5世紀,北印度地區受宗教影響導致經濟崩潰,嚈噠趁機武力滲透,加速了笈多王朝的分裂,到了6世紀末北印度再次進入分裂時期,我們所說的戒日帝國就是從這個分裂時期的小國中崛起的。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7世紀初,戒日帝國發展至鼎盛,他們將嚈噠驅逐出北印度地區,統一了北印度。這個時期恰巧與我國唐朝貞觀年間重合,唐太宗時期的玄奘西行,就與戒日帝國形成了溝通與聯繫。但歷史上的玄奘雖然屬於大唐高僧,卻並沒有獲得唐朝政府的西行認可,甚至於玄奘出關都是以偷渡的方式。他所獲得的支持最主要來源於西域的高昌國,只不過唐朝在玄奘回歸時已經征服了高昌,故而戒日帝國對玄奘的禮遇算在了唐帝國頭上。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而玄奘西行確實是將唐朝的繁華景象傳遞給了戒日帝國,所以在貞觀十五年(641年),戒日帝國的使者就抵達了長安。這一次出使大唐其實就是為了學習唐朝的中央集權模式,戒日王在統一北印度後,仍舊是眾多小公國的鬆散聯盟形式,並未建立一個絕對的中央核心。除了薩他泥濕伐羅、卡腦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羅國屬於其直接控制之下,其餘三十餘個公國都是軍政自主,這多少都與印度地區宗教派系太多有關。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唐太宗當然明白戒日王的心意,在這段國家外交上,玄奘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回歸大唐之後介紹了戒日帝國的人文風情,也介紹了戒日王是如何禮遇唐朝僧人的。所以到了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也派出了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前往印度訪問,但不巧的是這次訪問造就了所謂的“一人滅一國”的壯舉!

王玄策征服中天竺

王玄策與蔣師仁為出使戒日帝國的正副使,當二人帶着使團剛剛踏入北印度時,戒日王在恆河洗澡時溺亡了。前面說到戒日帝國本身就是由鬆散的聯盟組成,戒日王曾經以大殺四方的魅力將這些小國聚攏在一起,可他一死,這些國家便開始了叛亂。其中有一個戒日帝國治下的帝那伏國,其國君為阿羅那順,他發動政變後驅逐了戒日王室,控制了戒日帝國,但這種控制並未達到戒日王時期的凝聚力,其治下的聯盟更加鬆散,以致諸多公國紛紛獨立。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當時的吐蕃已收服泥婆羅,即今天的尼泊爾地區,聯盟的鬆散更加劇了印度北部地區的入侵壓力。而且吐蕃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就迎娶了唐文成公主,西藏的戰神松贊干布已經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所以此時王玄策抵達北印度的動機使阿羅那順產生了猜忌,這種猜忌也可能來自於對唐朝插手內政的擔心,畢竟唐朝應該是奔着戒日王來的。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有了這種猜忌之後,阿羅那順乾脆掌握外交上的主動權,殺了使團成員,唯獨留下王玄策與蔣師仁做人質。很多史料將阿羅那順此舉看作貪圖唐使團的錢財,我覺得已經控制戒日帝國的君主並不會這麼沒有格局,這個舉動的政治意義更大,留下王、蔣二人正是日後談判桌上的砝碼。而且這個消息想從北印度傳往唐朝長安,最快也需要幾個月,足夠阿羅那順處理好政變後的遺留問題。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而歷史就是這樣具有戲劇性,王玄策被俘虜不久便逃了出來,而且他這個文官並沒有按常理出牌,一般來說王玄策應該回長安稟報,再由朝廷派兵征討。但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帶着蔣師仁回到尼婆羅,以大唐皇帝的名義,向尼婆羅王借了七千騎兵,又向吐蕃松贊干布借了一千二百精兵。與此同時,王玄策再以大唐討逆的名義,廣發檄文,詔令唐朝藩屬集結,這又聚集了一千餘兵馬。之所以說王玄策是一個人滅一個國,意思就是除蔣師仁外,他沒有動用唐朝廷一兵一馬,只是憑藉這個約一萬人的聯合部隊向阿羅那順發起了攻擊。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王玄策帶着聯合部隊,一路就殺向了阿羅那順所在的都城茶鎛,阿羅那順在城外集結了約五六萬兵馬,其中便有著名的象兵。據說後來的成吉思汗追擊花剌子模末代王子扎蘭丁時,就是因為抵不過印度象兵才停下腳步。阿羅那順在甘地斯河畔拿出了這張王牌部隊,試圖以象兵摧毀王玄策的聯軍。但歷史上田單曾用火牛陣作為敢死隊,以此面對敵人的首輪壓制。所以王玄策以此為靈感,徵集數十頭水牛,在牛角上綁上刀刃,尾上澆油點燃,以火牛衝進敵方象陣,大象雖然體大,但也從未見過這種陣勢,受到驚嚇後反而奔向自家軍陣,阿羅那順的王牌就這樣打廢了。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在王玄策的掩殺中,阿羅那順潰不成軍,被踩踏或直接戰死者約三千人,落水溺斃者約有一萬餘人。阿羅那順收羅殘部死守茶鎛,王玄策又是利用漢地攻城的方式,圍城之後開始收集木料打造雲梯、弩車、拋石機等。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裝備打造完成後,聯軍僅用了三天就攻破了阿羅那順的都城。阿羅那順逃出城後到達東印度,向東印度王尸鳩摩借來救兵,企圖反攻。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舊唐書》

王玄策雖然是個文官,但作戰起來頗有將略,他在阿羅那順反攻時,又以分兵之計引阿羅那順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阿羅那順被活捉。另一面,阿羅那順的妻子擁兵數萬據守朝乾托衛城,被蔣師仁一鍋端掉,聯軍經此兩戰徹底震懾了周邊勢力,各城邑紛紛獻降。阿羅那順的部眾幾乎被坑殺殆盡,這也是軍事上常用的震懾之策,其餘歸降的士兵大多被押往了長安。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唐太宗

王玄策出兵的路線是由西向東,印度北部地區只剩東印度未涉及,這次東印度借兵阿羅那順反攻,正好為王玄策提供了征討的理由。但東印度的尸鳩摩並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主動向王玄策謝罪,並送來大量財產珍寶,這也就使王玄策放棄了武力征伐的念頭。所以唐朝史料里提到的印度五個部分里,王玄策算是武力征服了中印度,震懾了東印度。當阿羅那順被押解到長安後,唐太宗還不忘嘲諷他幾句,在唐太宗去世後,還在唐昭陵樹了阿羅那順的石像生,但這個記載至今都未得到考古認證。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到底征服了印度哪裡?

綜上,在王玄策武力征服的是中天竺,也就是今天恆河平原核心區域,但王玄策並沒有在該地區建立國家,吐蕃軍也在“平定叛亂”後撤出恆河流域。唐朝在地緣上與印度地區有一山之隔,而這個山可是喜馬拉雅山脈,所以也就無法形成控制。王玄策的舉動只是給唐朝贏回了面子,所以後來五天竺都有朝貢大唐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