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注定失败 zt |
送交者: 2025年03月26日19:38:42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为什么印度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注定失败,对比中国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为什么印度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注定失败,对比中国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2020年,雄心勃勃的莫迪政府出台了一项振兴制造业的政策——“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以提供现金奖励的方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在印度国内扩大生产。 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升至25%,但事与愿违,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反而从2020年的15.4%下降至2024年的14.3%。 不得已,到了2025年3月,莫迪政府被迫中止了PLI政策。
莫迪政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的失败对印度发展制造业的信心打击极大! 印度学者痛心疾首:这或许是印度“重振制造业最后的机会”,“如果这么大规模的计划都失败了,印度还指望什么能成功呢?”
印度人好高骛远、夸夸其谈、不注重实际,印度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规划正如同他们的性格那样不可靠。 只要深入分析一下就能明白印度政府所谓的产业振兴计划为何注定会失败,因为完全不具备成功的条件。
印度政府振兴制造业的规划为何会失败?
图1:印度电子制造企业
我们来详细拆分下莫迪政府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来看看它为什么会失败:
计划的目标: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提升至25%; 计划的内容:核心是补贴,参与计划的企业达到产值目标时将获得政府奖励的资金; 计划执行的结果:截至2024年10月,印度政府给付的激励资金仅有17.3亿美元,不到承诺款项的8%。 计划执行的时间:2020年至2025年3月。
用一句话来概括印度政府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就是:莫迪妄想仅仅用17.3亿美元的补贴来振兴印度的制造业。 这怎么可能不会失败!
莫迪政府所谓的规划内容极度苍白,除了补贴这项政策之外再没有其它配套的措施。 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能够仅仅靠补贴这一项政策实现吗? 如果单独的补贴政策有用的话,那么美国威斯康星州补贴富士康的液晶面板厂早就建设起来,欧盟政府补贴北方伏特的锂电池厂也早就发展起来了。
其次就是规划的执行,印度不论政府还是企业在执行规划时都充满了狡诈。 企业方面:路透社援引一份印度商务部文件报道称,截至2024年10月参与该计划的企业共实现产值1519.3亿美元,仅为设定目标的37%。 根据印度政府公开的记录,约750家公司申请加入该计划,但许多参与计划的公司并未启动生产。 政府方面:印度政府实际支付的补贴资金只有17.3亿美元,不到承诺款项的8%!部分参与计划的公司虽然达到生产目标,却发现印度政府在发放补贴方面进展太慢。
或许是印度政府没有计划提供那么多的补贴资金,印度企业也没有计划增加那么多的产能,反正最终的结果是失败。 这样一份内容空泛,从设计到执行都充满了漏洞,从政府到企业都表现得十分狡诈的制造业振兴计划,怎么可能不会失败!
图2:中美贸易战
2018年后的中美贸易战时期是印度发展制造业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莫迪政府推出制造业振兴计划也正当其时。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了降低供应链风险实施所谓的“中国+1”策略,这使得印度制造业获得了绝无仅有的外部条件: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发展必须的条件全部都不是问题,几乎相当于把制造业的饭喂到印度嘴边了。 但即使是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印度都没有把握住,印度在这轮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竞争中远远不如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 如此难得的内外部条件未来也许不会再有了,难怪印度的学者要哀叹不已了!
图3:加入WTO后中国电子产品产量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中国是如何把握发展机遇的。 2000年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全球电子产品生产基地陆续转移至中国。 在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里,中国微型计算机的产量从880万部增长至2.46亿部,笔记本电脑产量从30万台增长至1.88亿台,中国计算机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 中国手机产量从0.8亿部增长至9.98亿部,10年里扩大了十多倍,占全球总产量的份额也在七成以上。 这才是把握发展机遇的正确方式。
印度经济和产业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为什么在内外部环境都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印度制造业还发展不起来? 是印度自身的能力问题,还是印度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错误的?
中国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参照和对比,我们来看看中国是如何规划和实施产业发展的。
图4: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又称“110号文件”),同时成立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 在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在国务院各综合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机械、电力、冶金、石化、铁道、交通、水利、纺织等10多个部门,对核电、三峡水利枢纽、大型火电、超高压输变电、大型露天矿、大型冶金、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大型煤化工、沙漠及海上石油钻采、北煤南运等重大工程所需关键设备进行攻关,拉开了跨部门大协作、共同搞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的序幕。
为什么国务院要发布这样一份文件? 经济要发展首先就要发展能源、材料、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基础产业,而发展这些产业首先就要解决生产设备问题。 由于这些设备对产业发展的重要程度,它们都被称为“重大技术装备”,事实也确实如此。
图5:三十年电力
我们以电力工业为例: 80年代中国极度缺电,要增加发电量就要多建电厂,但要建电厂就要有发电设备。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瓶颈在发电设备:虽然中国能够自主设计制造的发电设备,但国产设备性能落后、技术不成熟。 因此在“110号文件”确定的14个项目中,电力工业相关的设备高达4项:火力发电成套设备、水电站成套设备、核电成套设备、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
在各部门的努力下,中国产业发展政策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10号文件”中的火力发电成套设备是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 首台30万千瓦机组主机于1985年12月20日在上海完成试制,1987年6月30日在山东石横电厂投入运行发电。 首台60万千瓦考核机组主机于1987年12月17日在哈尔滨完成试制,1989年11月4日在安徽平圩电厂投入运行发电。
图6:中国发电量十年增量
通过持续15年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和优化创新,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批量生产能力,其技术经济指标和安全可靠性都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型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设备成为我国电网的主力机组,使得中国电力工业发电量的增速显著加快。
“110号文件”其它的项目也都获得了成功:使用国产设备建设的宝钢、大秦铁路、燕山石化、秦山核电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都顺利建成投产。
为何中国的产业发展政策能够取得成功而印度却失败了?
中国产业政策成功主要有这些原因:
第一,任务明确。 中国政府明确知道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需要优先解决哪些问题。 110号文件规划了14套重大装备,为什么选择这些装备,因为这些都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 只有解决了这些装备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材料,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问题。
对比印度的PLI计划,选择了14个产业却没有明确企业明确项目,最后的实际的投资(补贴金额)又那么少,能够成功才怪。
第二,目标明确。 中国产业规划的目标是清晰的,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因此中国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引进“软件”而不是直接购买“硬件”,是引进制造装备的技术而不是购买设备。 直接购买设备只能解决一家企业的问题,实现了装备的国产化才能解决整个产业的产能扩张问题。
第三,发展步骤明确。 中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过程是循序渐进地提高的。 以火力发电成套设备为例,首台机组的关键零件直接进口,首先保证首台机组顺利下线。 在后续的设备制造中不断提高国产化比率,提高材料的国产化率,最终达到设备的国产化目标。
第四,项目主体明确。 以宝钢二期成套设备为例,项目是由冶金部和机械部共同负责的:机械部负责设备的制造,冶金部是设备的使用部门。 负责技术引进、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企业都是机械部下属的重型机械厂,但是最终的交付、安装和使用需要钢铁厂(即宝钢)的密切配合。
第五,资金来源明确。 这是中国产业发展规模中容易被忽视的重要部分,110计划的项目投资全部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和贷款,资金的来源有保障。
中国产业规划的内容是具体的,目标是明确的,任务分配是清晰的,资金是有保障的,这才是中国能够成功的原因。 印度PLI的目标不明确,项目不明确,实施的主体不明确,投资规模不明确! 这种规划能够成功才怪!
最后我们还要再谈谈中国产业发展规划的持续性。 中国各产业对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追赶并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从改革开放算起起码持续了30年以上,如果从建国后算起则持续了50年以上。
中国不仅有80年代发布的“110号文件”,在此后的九五期间(1996~2000)、十五期间(2001~2005)和十一五期间(2006~2010),中央政府出台了相同的规划,用了近三十年时间才最终完成了这些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攻关,并使得中国在这些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高温高压火电机组到亚临界火电机组,再到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中国火力发电技术的追赶是这样一步一步完成的。 从30万吨乙烯成套设备到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中国乙烯工业技术的追赶是这样一步一步完成的。
为什么世界上其它国家都没法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 看看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有持续几十年的发展定力,哪个国家的政府有如此长的稳定性。 稳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条件。
工业化不只是数字,工业化的内容是具体。 工业化是发展一项又一项的产业,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基础产业的发展问题。 任何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就必须是具体的,必须发展能源、材料、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基础产业。 如果发展规划无法解决基础产业的发展问题,那么这样的规划注定会失败。 |
|
|
|
![]() |
![]() |
实用资讯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4: | 习包子又提「十里山路不换肩」扛200斤麦 | |
2024: | 坍塌瞬间!美国马里兰州一座大桥被货船 | |
2023: | Big lose! Morris is crying! TSMC dil | |
2023: | 很多国人不知道华为技术的深、后备队伍 | |
2022: | 俄罗斯宣布大军掉转攻打顿巴斯 撤退前奏 | |
2022: | 中美航天技术的差距有多大?中国工程院 | |
2021: | FILA、Hugo boss表态:继续采购新疆棉花 | |
2021: | 中国老百姓不允许一些外国企业“吃饭砸 | |
2020: | 唐驳虎:ECMO只有15台,英国抗疫只靠医 | |
2020: | 中国开始切断对外空中联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