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经济那点事儿
随着美国对中国全面打压的升级,对经济的悲观情绪广泛曼延。如果我们回到经济规律本身来看问题的话,其实没必要悲观,至少在中长期尺度上没必要。
第一个问题,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可以形成经济增长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一个显然的例子就是把地球看成一个经济系统。地球没有和其他经济系统发生贸易关系,所以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而地球经济系统一直在取得经济增长,这是无法否认的。
既然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也可以形成经济增长,那么来自外部的封锁一点也不可怕,更何况美西方也没有能力封锁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科技合作。
第二个问题,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产资料的积累和升值。一个劳动者与更大量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就能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和生产更多产品。产品超出消费需求就形成更多资本积累。这种滚雪球效应就是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动力。兴修水利推动经济增长,这个没异议。具体来说就是兴修水利改善原有的土地的灌溉条件,提高土地产出,使原有的土地生产资料升值。最后使劳动者与更大量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有人把科技进步也纳入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和我的结论不矛盾。看一下科技进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清楚了。科技进步必须改变生产过程或产品(包含服务产品)结构才能影响经济系统。一项进步的生产技术被发明以后,也要与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融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入经济系统。同样数量的金融生产资料投入进步生产技术就比投入落后生产技术可以形成更有效率的生产过程,进而形成金融生产资料的升值。所以结论依然是生产资料升值形成经济增长。
研究一个封闭经济系统的增长问题是为了讨论中国经济的内循环问题。即便象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其贸易顺差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过一个很小的百分比。所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必须来自内循环而不是外循环。内循环如何形成经济增长的问题就是封闭经济系统的增长问题。按照前述结论,主要靠生产资料的积累和升值。具体到政策层面就是:1。产业升级。投资于进步的生产技术形成生产资料升值。2。农村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发展偏远地区农村的多种经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3。增加科技投入。自主研发先进生产技术。培养大量科技人才。这些都是已经形成的政策措施。所以对中国经济内循环充满信心是有根据的。
最后说说“过剩”的问题。
从宏观上讲,“过剩”是相对于“需求”的。“需求”不足才造成相对“过剩”。这里就牵涉到“需求”和“需要”之间的区别问题。“需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而“需求”是在有“需要”而且具有购买能力的条件下形成的购买行为。对中国来讲,由于还有大量人口处于低收入状态,还有大量“需要”由于缺乏购买能力而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资本过度追求暴利剥夺劳动所得是形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从宏观上讲,降低资本利得总量,增加劳动所得总量,尤其是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劳动所得,是增加“需求”降低相对“过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这就是“共同富裕”政策的由来和理论基础。
在经济的结构层面还有结构性的相对“过剩”。对中国来讲,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产能相对国内需求的结构性“过剩”。通过“一带一路”让这些结构性“过剩”产能找到用武之地,保持就业和相关的“需求”也是切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正确选择。
忙了半天,还是要回到开始的议题。单看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底层逻辑,中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覆盖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和主体,只是力度和执行问题。符合经济规律必将获得回报。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是有充分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