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捕捉战争时机的能力世所罕见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行到第3个年头,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仍然占优势,装备也比人民解放军更好,但毛泽东已经敏锐地看透了这个庞然大物其实已经异常虚弱,无法摆脱战略上全面陷入被动的地位。
更关键的是,毛泽东还敏锐地察觉到了国民党军队正打算实行战略撤退,但又犹豫不决,难下决心,毛泽东迅速捕捉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战争时机,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这场大决战是从辽沈战役开始的,而辽沈战役是从攻打锦州开始的。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东北战场作为这场大决战的起点?
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家的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以及多谋善断的惊人胆略,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战争时机,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那么,这场大决战应该选择哪个战场作为起点呢?
毛泽东在选择大决战的战场的时候,再次展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家的眼光,选择了东北作为大决战的起点。他为什么会作出这个选择呢?当时,敌人在战略上企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点的时间,以牵制东北人民解放军,使解放军不能入关作战。与此同时,蒋介石又准备把东北军队撤至华中地区,以加强华中防御。
毛泽东假如把战略决战的方向定为华北战场,就会使解放军受到华北和东北国民党军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毛泽东假如把战略决战的方向定为华东战场,则会促使东北国民党军迅速撤退,正好实现了他们战略收缩的企图。如此比较一番,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东北战场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之关键。
再从东北战场对比来看,形势对人民解放军特别有利:敌军孤立分散,地区狭小,补给困难;长春被围,无法解救,到底是撤出来还是继续坚守,他们一直犹豫不决。人民解放军此时加上地方武装力量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兵力对比占优势,部队的军事和政治素质都有很大提高,且装备也较好;广大地区连成一片,且都完成土改,后方稳固,可以给予有力支援。
也就意味着:只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的战略收缩计划,就能实施战略机动,也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的总后方。根据这些缜密的分析和判断,毛泽东决定,把战略大决战的方向定为东北战场。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先攻打锦州?
早在1948年3月中旬,在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的冬季攻势结束后,就歼灭了国民党军15万多人,把东北的国民党军压制在锦州、沈阳和长春这3个互不相连、面积仅占东北总面积百分之三的狭小区域内。也就意味着,到此时,国民党军只占有长春、沈阳和锦州这3块孤立的据点。
那么,这3个据点中,应该先从哪个打起呢?1948年的2月7日,毛泽东还在陕北时就曾致电东北野战军,说蒋介石认为南线我军尚未渡过长江,北线我军尚未给蒋军以更大的打击,所以取消“把东北兵力全部撤至华北”的计划,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住阜、义、兴、绥、榆、昌、滦地带,则能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据此他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想法,并在电报中征求东北局关于先打锦州的意见。
林彪此时对毛泽东提出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从北满远道南下攻打国民党军坚固设防、并在周围有若干据点的锦州顾虑重重,他担心,如果锦州久攻不下,敌人从华北和海上增援的援兵赶到,将会使解放军陷于被动之中,因而他再三提议先打长春,并强调攻打长春的若干有利条件。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但仍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等到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派出13个师试攻之后,才发现长春并没那么容易打,只好改用严密围困的办法对付长春。
在这种形势下,7月20日和22日东北局林罗刘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仍南下作战,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打长春。毛泽东很快就复电林罗刘表示同意并提醒他们加紧政治动员和粮食准备。8月3日,毛泽东特意召见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华北第二兵团第二政治委员杨成武,要求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傅作义的主力拖到平绥线,以配合东北作战。在此期间,毛泽东根据林罗刘几次来电,对他们在大战的准备工作以及对北宁线上敌情判断不到位提出严厉批评。
直到9月3日,林罗刘才致电军委报告了南下作战的具体部署,提出逐一歼灭北宁线上的敌人,并准备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增援之敌,或由长春突围南下之敌。9月5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并再次向林罗刘强调主要要对付的敌人仍然是驻守在沈阳的30万人的卫立煌部。9月7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告诉他们,准备使用主力用于锦州一带,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春、沈阳增援锦州的敌人。
当林彪攻打锦州的决心出现动摇时,毛泽东为什么一再坚持必须先攻打锦州?
这时,卫立煌指挥30万人驻守沈阳地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10万人驻守长春,另一个副总司令范汉杰指挥15万人重点防守锦州、锦西。但在坚守长、沈,还是将长、沈主力撤至锦州的问题上,蒋介石同卫立煌等东北高级将领之间产生严重分歧,他们的争论还没出结果的时候,东北野战军在9月12日就发起了强大攻势。
26日,林罗报告军委,准备在27日攻打义县,胜利后再接着打锦西、兴城等,如果敌军逃跑,就回头攻打锦州。27日,毛泽东以军委名义致电林罗,批准他们的计划,但指出,不如先打锦州,然后攻打山海关、滦县、唐山,如有可能可以直迫天津。林彪等人在9月28日才定下“先打锦州,再打锦西”的决心,并将具体部署报告军委。
林彪等人在电报中称,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变成全东北的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的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毛泽东收到电报后非常高兴,并复电鼓励。但当林彪得知国民党有4个师的援军,而华北的杨成武等兵团不能开到山海关至天津段作战这两个消息后,再次动摇了攻打锦州的决心。
10月2日深夜,林罗刘致电军委,提出有可能回师攻打长春,电报发出后,罗荣桓经过再三考虑,觉得不妥,赶紧在10月3日上午9时追发电报给军委,提出,我们仍攻打锦州,并重新调整部属。而毛泽东在10月3日清晨4点先收到林罗刘发出的“可能攻打长春”的电报,两人都感到十分不安。
10月3日17时,毛泽东复电林罗刘,斩钉截铁地指出,必须抓住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这个计划不应再改。2个小时后,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强调,我们坚持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一个多小时后才收到林罗刘的第二封电报,毛泽东复电表示很好,但也严肃指出,要他们立刻把指挥所先迁往所要攻击的方向去。
攻克锦州
10月5日,按照毛泽东的部署,林罗刘率领指挥所到达锦州西北20公里处的牤牛屯,接着制定了攻锦步骤,10月9日到13日,扫除了外围据点。10日,毛泽东以军委名义致电林罗刘,要求他们每两天或三天以敌情和我情电告军委一次,并强调,此战如果要既歼灭锦州守敌,又歼灭援锦之敌,关键是争取在一周左右攻克锦州。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了总攻,只用了31个小时就攻克了锦州。在锦州东西两侧进行阻击敌人援军的部队,打退了从沈阳和葫芦岛增援的国民党军队,确保了攻锦的胜利。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说“作战部队精神好,战术好,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解放锦州,对辽沈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见,就连敌军高级将领都对毛泽东产生了发自内心的佩服,也足见毛泽东捕捉战争时机的能力的确是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