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上的飞机几乎被波音公司垄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现存的大部分客机、卫星还有火箭,都是由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称它是行业内龙头老大一点也不过分。
本该"吃水不忘挖井人",但是现如今大部分人已经忘记波音公司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它能够有今日的成就还要多谢那位来自中国的"波音之父"——王助。
王助——"助"力波音起飞
王助,一个被动"走出去",主动"走回来"的爱国者。十六岁那年因成绩优异,他奉命去往英国深造。进入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后,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飞机制造专业,从此与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第二年的暑假,王助和同学好不容易凑足了两英镑,作为"飞行基金",得到登上飞机真正飞行一次的机会。
由于一战的战火波及到英国,王助紧接着奉命转学去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继续深造,学习航天工程,大学里的中国面孔少之又少,学习航天技术的王助时常会被人奚落嘲笑。
在国际上,国家形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形象,落后腐朽的大清成为世界的笑柄,不过人贵自重,所以王助根本不去在意那些目光,他在完成繁重课业的同时,不忘主动前往真正的飞机工厂进行实习,他和同学在车间里可是整整待上一天,研究飞机零件和部位改装设计。
王助凭实力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他顺利成为麻省理工大学航天工程学院第二期的毕业生,要知道这还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航空硕士学位。
正当王助兴冲冲准备回国干一番大事业之时,袁世凯称帝的消息突然传来,他的公费留学款项一下子没了着落,王助无法返回国内,只能在美国暂且找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
美国波音公司的前身是二战时的太平洋航天器材公司,那是由它的创始人威廉·波音与一名名叫威斯特夫美国海军军官共同创立的,后来威斯特夫要跟随海军参加战争,不得不选择离开自己的创业伙伴。
威廉·波音之前是一名木材商人,他压根儿对航天器械一窍不通,还好威斯特夫临走前为威廉介绍自己的同班同学王助,一名出色的航天技术人才,相信他能带领波音走出困境,王助被聘用为波音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也就是"波音之父"。
事实上奇迹真的发生了,走投无路的留学生遇上瓶颈期的小公司,竟然真的让他们搞出了大成就。威廉和威斯特夫研发过一款名为B&W-1型水上飞机,这款飞机的主要用户是美国军方,但是B&W-1的起飞与降落成功率太低,逐渐不够资格作为美国军方的供应商。
王助摸清这款飞机的缺点之后,立即做出调整,研究出一款有着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不仅成功通过军方的测试,而且因为性能优良,美国军方一次性订购了五十架。
王助助力波音公司赚取了第一桶金,这一笔订单的金额就高达五十七万美金,他本人也将名字永远刻进了美国航天史,如果不是他,那么大概现在连波音公司都已经不复存在。
王助——"助"力中国科技腾飞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拜伦说,一个不爱自己祖国的人,那他什么也不会去爱。
之前有一段时期兴起一阵"出国淘金潮",一群人抱着千百年前《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着的"国外遍地是黄金"的念头,纷纷离开中国,然后迅速奔向诸如美国、英国、日本等等的发达国家地区,试图从"门墙砖缝儿"里抠搜出点儿"金屑",不得不说的确有极少数成功者,但是大多数还是败兴而归。
王助在波音公司虽然头顶总工程师的名号,一手设计了B&W—C型水上飞机,但是他仍然不被尊重承认,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进行飞机测试时,因为他是中国人,所以他不能进入测试场地,美方担心他会盗取"美国最高航天技术"。
这让王助倍感伤心,他愤然回国,决心要将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为世界第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是一样的,所以这才要讲求"爱国",强大的祖国需要强大的人民去建设,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站稳脚跟的。
归国之后,王助向北洋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兴建飞机制造厂,为了战争做准备,王助领导飞机研究所制造出中国第一架中型轰炸机。
"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中国当时的航天事业根本处于原地踏步阶段,王助提出一定要尽快培养起一批专业的空军,以防日后空中战场后继无人。
钱学森就是王助培养过的中国第一代航空技术人员,钱学森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他手写下十七位对于自己影响至深的老师,王助赫然在列,在预备留美一栏中,钱学森给王助备注为"经验设计"。
钱学森在实习基地第一次见到了王助,王助很欣赏这个虚心上进的年轻人,他教导钱学森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钱学森留美前,王助以自己个人名义,给自己的麻省理工导师亨萨克写信,举荐钱学森。后来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想要回国但是被美方阻拦,因此遭遇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王助在那时也对钱学森施以援手,辅助他早日回国。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航天事业,因为有这些前辈,才能从无到有,日益繁荣,同样我们背靠着强大的祖国,才能自由翱翔于天际,"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