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论》所载说明,“耶和华”此时还未诞生,耶和华还不是天主,耶和华即是天主的说法还不存在。因此,耶和华成为天主必为1660年之后出现的。可以据此作出结论:凡是出现“耶和华是天主”的文献必为1660年之后。《圣经旧约》绝大多数必成书于1660年之后,《圣经新约》的一部分必成书于1660年之后。也就是说,《圣经旧约》大部分成书于《新约》之后,即《新约》早于《旧约》、《旧约》晚于《新约》。或者说,今版《圣经》成书于1660年之后。也可据此轻易推理出,现代基督教诞生于1660年之后的清代中国。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本文将根据杨光先的文著《辟邪论》进一步缩小现代基督教诞生的年代范围,使其更精确。

我曾提到古代基督教在来华传教士受到中国士大夫诘问之后变迁发展成现代基督教,是基于很少且片段的证据、只言片语,基于天主耶稣和天主上帝概念的变化而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理。不曾想,在文章刊出后,有网友留言说要我参阅杨光先的《辟邪论》,一看不得了,该文作为证据竟然完全证实了我的推理,这种情形非常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杨光先的《辟邪论》作为铁证证明了我的推理是正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

一、《辟邪论》的成书年代

杨光先《辟邪论》的成文年代,如下图1、图2: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1:《辟邪论上》的落款时间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2:《辟邪论中下》的落款时间

《辟邪论上》的落款时间为“顺治己亥”即公元1659年,《辟邪中、下》的落款时间为“顺治庚申”即公元1660年。

二、实证天主即耶稣

《辟邪论上》中写道:

【“问:‘耶稣为谁?’曰:‘即天主。’……玛利亚胎孕天主……名曰耶稣,故玛利亚为天主之母。”】

如下图3: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3:《辟邪论》

此前诸文的“天主即耶稣”尚可认为是推理,而这段话则非常明确指出:天主即是耶稣,文中还有多处提到“天主即是耶稣”,都是明证。杨光先的记载实证了此前的逻辑推理。

三、“上帝”是怎么成为天主的?

《辟邪论中》中写道:

【“利玛窦……历引六经之上帝,而断章以证其为天主……尊耶稣为上帝,则不可言也。”】

如下图: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这里出现的说法是:天主=上帝=耶稣,而且说明利玛窦当时就已经把中国概念的“上帝”附会成基督教的天主,作为对耶稣是天主的解释,以便于中国受众理解。也就是说,在中国概念的“上帝”取代西方概念的“耶稣”成为天主、耶稣成为上帝之子之前,还有一段“天主=上帝=耶稣”的过渡期,直至1660年仍然如此。

四、“耶稣即是天主”遭到诘问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逻辑推演认为,耶稣由天主变为上帝之子是由于在中国受到士大夫的诘问而产生的,当然只是根据只言片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导而已,而杨光先的《辟邪论》确确实实记载有对耶稣降生的诘问,算是对我逻辑推演的直接证据支持,是实证,相当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先有推演,后有实证。杨光先的诘问有如下几点:

1.《辟邪论上》中载:

【“天主下生三十三年,谁代主宰其事?天地既无主宰,则天亦不运行,地亦不长养,人亦不生死,物亦不蕃茂,而万类不几息矣?”】

如下图: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杨光先这里诘问,在天主耶稣降生的33年间,宇宙万物无所主宰而不运行。这个诘问在不能分身的情况下还是有力量的。

2.《辟邪论上》中载:

【“及事败之后,不安义命,跪祷于天,而妖人之真形毕露……以天主而跪祷则必非天主,明矣!”“若耶稣跪祷于天,则知耶稣之非天主,痛快斩截,真为照妖之神镜也。”】

如下图: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杨光先这里诘问,天主耶稣降生于世间,事败之后,竟然跪祷于天,那就说明,耶稣肯定不是天主。这个诘问在逻辑上是很有力量的。

3.《辟邪论上》中载:

【“古今有圣人而正法者否?上帝而正法,吾未之前闻也。所谓天主者,主宰天地万物者也。能主宰天地万物而不能主宰一身之考终,则天主之为上帝可知矣。”“岂有彼国正法之罪犯而来中夏为造天之圣人……耶稣得为圣人,则汉之黄中明之白莲皆可称圣人矣。”】

如下图: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杨光先这里诘问,既然耶稣被正法,一个罪犯怎么能称造天之圣人呢?如果耶稣这样被正法的人都能当圣人,那么白莲教也能称圣人了。这个诘问在政治上是有力量的。

正是在这三个颇有分量的诘问之下,传教士开始改编,之后,耶稣从天主降格成为中国概念的“上帝”之子。再之后,这些信息回传西方,西方再编造一个天主的名词——耶和华,而耶稣成为成为耶和华之子。这样,基督教基本名词和教义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中国文献中留痕下来。

五、1660之前耶和华不存在

《辟邪论》所载说明,“耶和华”此时还未诞生,耶和华还不是天主,耶和华即是天主的说法还不存在。因此,耶和华成为天主必为1660年之后出现的。可以据此作出结论:凡是出现“耶和华是天主”的文献必为1660年之后。

问题是:“耶和华”这个词汇此前存在吗?若存在,是什么含义?何以成为God天主的名字呢?若不存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新词?

《圣经旧约》中出现“耶和华”的次数高达5765次,《圣经新约》中出现“耶和华”达143次,如下图: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4:“耶和华”一词在《圣经》中出现的频率

据此,我们可以说,《圣经旧约》绝大多数必成书于1660年之后,《圣经新约》的一部分必成书于1660年之后。也就是说,《圣经旧约》大部分成书于《新约》之后,即《新约》早于《旧约》、《旧约》晚于《新约》。或者说,今版《圣经》成书于1660年之后。也可据此轻易推理出,现代基督教诞生于1660年之后的清代中国。

六、总结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此图表是对《现代基督教在中国诞生记》中表格的修正。

①1430年代,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有“天主”之称,且竟是“天主降生”之说,没提及“耶稣”,虽然并不能因此说此时不存在耶稣,但也没有明确说存在耶稣。如果耶稣存在,此时的天主教与耶稣教是否能等同呢?

②1602年之前,天主即是耶稣,这时候,“上帝”还未被附会为天主耶稣。

③1602-1623-1660年间,“上帝=天主”是作为“耶稣=天主”的解释而附会的,与后来(约1700年,甚至更晚)的“耶稣是上帝之子”的“上帝=天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处于附会从属地位,后者处于正式主体地位,成为正式学说。

④约1700年,甚至更晚,“耶和华”在西方诞生,取代耶稣成为天主,而耶稣降格成为耶和华之子。同时,耶稣在中国成为中国概念“上帝”之子。这已经不是推理了,而是有充分证据支持的事实了。

⑤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基督教界,西方概念的“耶和华”取代中国概念“上帝”成为God的名字,中国概念的“上帝”取代“天主”成为God的类称。

⑥20世纪晚期,“神”又取代“上帝”成为God的类称。当今中国大陆版的《圣经》中不见任何“上帝”的字样。

总而言之,God、天主、耶稣、上帝、耶和华,这些基督教基本名称和教义在中国的嬗变过程,基本特点是西方的“God耶稣”到中国之后变成“上帝之子”,这其中,不仅仅涉及到翻译问题,更涉及到西方基督教在早期(16世纪末)传入中国之后受到明朝士大夫的诘问而改造,吸收中国文化思想并丰富、完善、成熟、定型,再之后(估计是18世纪)回传到西方对旧式的、不成熟的、充满矛盾的古代基督教进行革新,使之成为现代基督教,之后(估计为19世纪)再回到中国改变之前的翻译,以翻译之说进行解释,妄图抹掉基督教在中国被改造的历史痕迹。

七、结论

1.耶和华诞生于1660年之后,今版《圣经》成书于1660年之后。

2.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前很可能非常单薄粗陋,传入中国之后被改造,改造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之大。现代基督教诞生于1660年之后的中国,中国文化思想对现代基督教的渗透非常之大,具体情况还有待于后来者研究。

3.西方的“三位一体”、“经院哲学”、“三教合一”、“自然神论”、“摩西十戒”的诞生和形成都与中国文化思想有着难以割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且都是1660年之后的产物。所谓托马斯·阿奎那的皇皇巨著不可能是13世纪的产物!托马斯·阿奎那是否是存在?是否是13世纪的人物呢?

4.基督教史存在大量伪史。

5.上述结论既是严谨推理的结果,也是已经为文献所实证的。

6.本点系逻辑链条较长的推理。根据上述经实证的结论,合理的推理是:天主教早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早于耶稣教,耶稣教早于现代基督教,现代基督教早于犹太教。可见,大宛以西的宗教史是非常典型的层累而成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天主教”指的是耶稣还未出现、还不是天主的早期教派,这里所谓的“耶稣教”指的是天主即是耶稣的教派,这里所谓的现代基督教指的是耶稣是上帝之子的教派。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李晓鹏博士”,授权察网发布】

 

 

相关阅读一:
现代基督教诞生于1623年之后的中国(2.0)
  

 

作者:文行先生 来源:李晓鹏博士

北非东部的改朝换代

一、13-14世纪时北非东部的国家

《元史·郭侃传》: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又西行四十里,至密昔儿……戊午,旭烈兀命侃西渡海,收富浪。”】

元代刘郁(1271-1368)《西使记》:

【“布达之西,马行二十日,有天房,内有天使,神国之祖葬所也。……国西即海,海西有富浪国。”】

根据《元史》和《西使记》,北非东部于13-14世纪时的国家叫“富浪”。

二、15世纪时北非东部的国家

根据李兆良考证,《坤舆万国全图》系1430年由郑和们绘制的世界地图,又该图可见当时北非东部的国家叫“巴比伦”,如下图1: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1:《坤舆万国全图》北非东部

也就是说,1430年左右,北非东部的国家叫“巴比伦”。

三、16-17世纪时北非东部的国家

根据西方的说法,Ortelius(1527-1598)于1570年出版的第一版《Theatrum orbis terrarum》(鉴于西方伪史,该图具体年代存疑,但我认为1570年目前看并无明显矛盾)。在该图的北非东部部分显示的国家为“Aegyptus”,即Egypt、埃及,如下图2: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2:《Theatrum orbis terrarum》北非东部

如上图,1570年北非东部的国家叫“埃及”。

根据艾儒略《职方外纪》(1623年)中记载:“利未亚之东北有大国曰阨入多,自古有名,极称富厚……有城古名曰孟斐斯,今曰该禄,是古昔大国之都城,名闻西土……五百年前此国最为强盛……今其国已废,城亦为大水冲击,啮其下土,因而倾倒。然此城虽不如旧,尚有街长三十里。”

引文中的“阨入多”,即埃及,也就是说,1623年北非东部的国家叫“埃及”。

综合《Theatrum orbis terrarum》和《职方外纪》,公元1570-1623年时北非东部的国家叫“埃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给出北非东部于13-17世纪时的朝代序列为:

13-14世纪叫“富浪”,

15世纪叫“巴比伦”,

16-17世纪叫“埃及”。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圣经》的成书年代

《圣经》在历史上版本很多很复杂,但今版《圣经》中出现“巴比伦”一词共达282次,出现“埃及”一词共达675次,如下图3.4: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3:《圣经》中出现“巴比伦”一词的频率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4:《圣经》中出现“埃及”一词的频率

既然《圣经》中出现这么多次的“巴比伦”和“埃及”,那么,《圣经》成书年代必为“巴比伦”和“埃及”这两个国家出现之后。据此,我们可以把《圣经》成书的年代定于约16世纪。鉴于《圣经》中把“巴比伦”讹谬为西亚两河的地望,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圣经》成书必为北非东部的“巴比伦”灭国之后至少三代以上,必为1490年之后,即约16世纪。

至少在1570-1623年,“埃及”已经在北非东部建国了,“埃及”建国始于何时呢?目前还未可知。有知情者可留言告知,谢谢!

God、天主、耶稣、上帝的关系?

如上所述,《圣经》成书于约16世纪。在基督教中,God、天主、上帝、耶和华是同出异名,耶稣只是上帝的儿子,不是天主和上帝。

但是,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有三处地方的文字特别有意思,如下图5.6.7: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5:《坤舆万国全图》西亚部分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6:《坤舆万国全图》地中海部分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7:《坤舆万国全图》西班牙之上部分被抹掉的文字

在图5中,在如德亚旁有一段话:“天主降生于是地,故人谓之圣土。”在图6中,在地中海有一段话:“专行天主之教。”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耶稣在西亚伯利恒降生,这里却是“天主降生”。

在1623年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中,有一段话非常有意思,见下图7: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8:1623年《职方外纪》(两个版本)

这里称呼为“天主耶稣”,即天主=耶稣,但在图5.6中,提到天主时并没有提到“耶稣”。或许,耶稣还不是那个年代的基督教徒的认知(这个颠覆有点大,咱不作此考虑)。

这里,在1623年的《职方外纪》中,“天主”与“耶稣”还处于杂糅混乱状态,又可以推知《圣经》必然成书于1623年之后。

现在再回到上图7,有一小段文字被抹掉,但在日本摹绘本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却保留下来,如下图9: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图9:《坤舆万国全图》西班牙之上未抹掉文字

从图9看出,这一小段被抹掉的文字是“天主上帝”。

天主降生、天主耶稣、天主上帝,这三者称呼的顺序是怎么样的?传达出来的含义是什么?揭示了基督教史的什么信息?天主、耶稣、上帝,到底是什么关系?根据李兆良对《坤舆万国全图》的考证可知,天主早于天主耶稣,天主耶稣早于天主上帝,即:1430年的“天主”→1623年的“天主耶稣”→18世纪初的“天主上帝”→20世纪的“耶稣系上帝之子”。

对于这些混乱的局面,西方给出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

【“一场相当激烈的争论是有关‘God’的中文翻译。虽然许多传教士感到‘God’对应的中文术语,如‘上帝’和‘天’存在问题——因为它们在基督诞生前的古代文本中就被使用了,耶稣会却特意使用这些传统术语使基督教能够适应中国文化。尽管需要调整这些术语的涵义以符合基督教的准确内涵,但这些术语的应用表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并非格格不入。最终,作为一种可接受的、没有歧义的变通,一个新词语——天主被耶稣会士创造出来了。”(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江文君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显然,孟德卫的解释是错误的,他所依凭的只是伪史而已,“天主”一词在传教士来华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早期(17世纪)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并遭遇挑战之后不断修改完善,直至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内在逻辑成熟,但是,这个过程在中国文献中留痕下来,后期(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典籍中发现问题,试图进行掩盖性解释,并把这种解释当作历史“事实”本身,乃至不惜伪造文献来进一步掩盖真相。要知道,西方在这方面是有前科的,希腊曾经被奥斯曼帝国殖民几百年,而今天在希腊已经很难见到奥斯曼曾经的统治遗迹。

如上所述,《坤舆万国全图》中,既有“天主”、“天主降生”的称呼,也有“天主上帝”的称呼,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状态,这是非常明显的矛盾。后者与我们今天的认知较一致,前者明显与我们今天的认知相矛盾,但“天主上帝”的称呼还是存在问题,同时,“耶稣”的称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不得而知。

早期基督教把耶稣当作天主,传教士来华传教受到明朝人的诘问,就像东汉末年的《理惑论》所载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受到诘问一样,之后,“耶稣”由天主降格为天主之子,同时,中国概念的“上帝”取得天主称号,西方基督教概念的“耶稣”矮化而成了中国概念的“上帝”之子。这一认知变化太大,与今天的认知严重不符,乃至太颠覆了,却很可能就是历史事实。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个变化的因由和过程。显然,我们不能真的把基督教想象成千年不变的“顽石”,这不科学。

God、天主、上帝、耶稣,它们是什么关系?怎么解释呢?可能存在如下三种解释:

1.西方所谓“礼仪之争”之中关于“上帝”的翻译问题,难以解释,存在较多问题,如“天主降生”、“天主耶稣”、“天主上帝”,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还有孟德卫所谓“天主”一词较“上帝”晚出,与事实不符合。显示出,西方很多的说法并非基于实录,而是出于研究性的事后解释。

2.郑和时代的伊斯兰教说法和利玛窦时代的基督教说法之间存在的矛盾,但即使如此,《职方外纪》中“天主耶稣”的说法还是存在问题。

3.鉴于《圣经》成书于1623年之后,因此,可以合理推理,直到1623年,今天熟知的基本基督教教义还未成熟定型,甚至基督教教义是在明代中国遭受诘问之后而成熟定型的,包括经院哲学。本文把“耶稣是天主之子”的基督教称之为现代基督教,而把此前“天主=耶稣”的基督教称为古代基督教。

既然如此,那么,所谓上帝造人就是抄袭中国的女娲造人了。中国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该书系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所著。

既然如此,所谓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三教合一”,很可能是来华传教士受中国“大一统”历史和思想的感悟而建构的“宗教大一统”;所谓“三教合一”,很可能是西方来华传教士为了平息大宛以西的宗教纷争而建构出来的东西;所谓“三教合一”,很可能是来华传教士受到中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启发,然后建构出来的东西。当然,这个结论可能略显依据不足,但是,下面这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即:直到1623年,基督教还未成熟,天主、耶稣、上帝之间的关系还相当混乱,同时,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翻译产生的问题,如翻译本身问题和翻译出错,而是真实意思的表达。

或许,我们可以说,现代基督教是来华传教士于1623年之后在中国受到诘问之后才孕育成熟的,或换个说法,保守地说,现代基督教诞生于1623年之后的中国,而所谓“三教合一”,乃至“三位一体”,则更在此之后了。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作出如下颠覆性结论:

1.《圣经》成书于1623年之后。

2.“天主降生”、“天主耶稣”、“天主上帝”的说法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显示直到1623年,基督教教义还未成熟定型。中国概念的“上帝”取代西方基督教概念的“耶稣”获得了天主的地位,同时,西方基督教概念的“耶稣”从天主的头衔降格成为中国概念的“上帝”之子。

3.所谓上帝造人就是抄袭中国的女娲造人了。

4.现代基督教诞生于1623年之后的中国。

5.所谓“三教合一”的宗教大一统,很可能是受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启发才建构出来,非常晚出,不早于1623年。

 

 

相关阅读二:
现代基督教在中国诞生记
  

 

作者:文行先生 来源:文行先生

最近拙文《现代基督教诞生于1623年之后的中国(2.0)》发表,引发一些争议,因为与日常耳熟能详的基督教认知太不一样了,乃至太颠覆,但只要相信证据和逻辑,就能轻易接受,关键在于,是否敢于坚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今天我制作一张表格进行详细说明。另外要说明的是,本文将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进行纯理论推理。

说明:

①1430年代,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有“天主”之称,且竟是“天主降生”之说,没提及“耶稣”,但并不能因此说这时候不存在耶稣。

②1623年,在《职方外纪》中,出现“天主耶稣”的说法,与“天主降生”遥相呼应,提示此时天主即耶稣。

③约1700年,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出现“天主上帝”之说,中国概念的“上帝”取代西方基督教概念的“耶稣”获得天主地位,“上帝”成为天主在中国的名字,同时,“耶稣”成为中国概念“上帝”之子。那么,基督教的概念“耶稣”降格成为“上帝之子”,西方基督教“天主”叫什么名字呢?于是,“耶和华”横空出世在西方成为天主的名字。至于,什么时候“耶和华”横空出世,目前不得而知。但是,这意味着“耶和华”成为“God”的名字要比“上帝”晚出,因为,在西方既有宗教观念下很难凭空作出如此重大的改变,只有是在中国受到士大夫诘问并合乎逻辑地修正成为自洽的现代基督教体系之后,再回传西方才易为西方基督教所接受。也就是说,来华之前的古代基督教只是无脑的不成体系的说教,到了中国之后受到士大夫的诘问才演变成内部自洽的现代基督教逻辑体系。或者说,西方传教士学会并运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世俗理念,对基督教进行改造、丰富、完善,包括“三位一体”和“经院哲学”相关理论,乃至借用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建构了大宛以西的宗教大一统——“三教合一”,都是在明末清初的中国完成的,然后再西传欧洲改造古代基督教,使其转变为现代基督教。总之,之后,“耶稣”从“天主”降格成为了“上帝之子”,至于具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目前还不得而知,还有待于后来人的研究。基督教来华的这个过程的研究可以参考《理惑论》——佛教的中国化。

④20世纪上半叶,西方概念的“耶和华”取代中国概念“上帝”成为God的名字,中国概念的“上帝”取代“天主”成为God的类称。

⑤20世纪晚期,“神”又取代“上帝”成为God的类称。当今中国大陆版的《圣经》中不见任何“上帝”的字样。

总而言之,基督教基本名称和教义在中国的变化丰富的过程,基本特点是西方的“God耶稣”到中国之后变成“上帝之子”,这其中不仅仅涉及到翻译问题,更涉及到西方基督教基本名称和教义早期(16世纪末)传入中国之后受到明朝士大夫的诘问而产生的变化、变迁、丰富、完善、成熟、定型,以及回传到西方对旧式的、不成熟的、充满矛盾的古代基督教进行革新,成为现代基督教,之后再回到中国改变之前的翻译,以翻译之说进行解释,妄图抹掉基督教在中国发生变迁的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