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 独立学者,专注产业经济发展2小时前
【作者按:联想的“创新”外衣,现在终于被彻底撕下了。2018年4月24日彭博社报道,联想集团的股价跌幅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家科技公司,沦为全球最差科技股,极有可能被从香港恒生指数中剔除。香港恒生指数有限公司5月4日宣布,自6月4日起,联想集团将被从恒生指数50只成份股中剔除,由石药集团取而代之。在此之前,由中兴芯片禁运事件引发的芯片产业自主发展大讨论中,联想由于当年身为国内微电子科技产业的龙头企业却始终在芯片以及软件领域表现平庸而饱受批评,与此同时,对被排挤出联想的倪光南院士的诸多报道,也加重了人们对联想的不满。
对联想创新神话的破灭(或联想走入下坡路),笔者对此一点也不意外。早在五年多以前,笔者(通过微博)指出联想的科技创新其实是徒有其表,而四年之前,2014年3月29日,笔者又撰文《私企未必一定有创新精神——从联想的没落(或无奈)说起》,对联想现象进行了经济学解读。很遗憾,当时此文未能刊出。四年过去了,现在来看,笔者当时的判断与分析,是完全站得住脚的,经住了时间的检验。笔者对此文没有做任何改动,除了个别文字。以下为全文。】
(2014年)3月27日,联想集团创办人柳传志在出席香港科技大学论坛时表示,移动互联网是目前联想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非常严峻”;联想若要转型升级,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做显示屏、芯片类手机高端核心部件,二是做手机App。柳传志坦言,哪一条路都不好走,处理不好的话,“不创新是等死,一创新马上就死”(《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不创新是等死 一创新马上就死》,中国新闻网2014年3月28日)。
柳传志这番话,向我们传递出两个惊人的信息:第一,联想过去其实是“不创新”的;第二,未来联想能否通过研发与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对此柳传志是没有信心的。
“一创新马上就死”,这可能针对的只是联想之类的企业,毕竟华为坚持创新,人家可没死掉啊;中星微坚持创新,人家也没死掉啊;就是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人家也没有死掉啊。搞创新比不创新还死得快!这实际上是承认联想毫无创新能力,大投入搞创新搞研发等于白烧钱没回报,所以死得更快。柳传志先生这种“甘居下流”的勇气,还是很让人钦佩的。
联想集团,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与全球五百强,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高科技企业和私企创新的典范。其实,这只是媒体与联想自己的宣传而已,并不太符合事实。上世纪八十年代联想靠组装电脑起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仍旧不过是以组装个人电脑等低端业务为主,在芯片、基础软件、核心电子器件领域,联想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联想一点也不缺钱,可是在高端研发方面的决心与投入一直不大。当然,庞大的中国市场以及数量众多的优秀劳动力,再加一定的上营销技巧,足以使联想能够较轻松地在个人电脑这一终端且低端领域站稳脚跟并赚得大钱。
令人吃惊的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制为私企之前,联想作为中科院办起来的国企,那时候在总工程师倪光南带头下曾取得了包括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联想汉字微型机在内的系列成就,反倒是改为私企后,差不多二十年了,在创新方面竟然一直是乏善可陈了。像山东地方国企浪潮集团,虽然名气没联想那么大,但是近年来,研发出天梭K1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机产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最新主机技术的国家,并开始挑战IBM等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联想呢,买了IBM的低端业务,现在又打算买摩托罗拉的低端业务,如此而已。
继个人电脑之后,联想又涉足手机领域。与电脑领域的经历一样,联想在手机领域也始终是一个组装商而已。联想智能手机业务看似取得了快速发展,2012年出货量达到3000多万部,不过手机芯片却一直由高通、联发科、三星等厂商提供。2013年4月曾有消息称,联想意图效仿华为,计划把手机芯片设计团队的规模从现有的10多人扩大至100多人,并涉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芯片设计。当时有网友戏称,“联想做了这么多年组装,现在总算有点追求了。”不料,联想Lenovo业务集团总裁刘军赶紧出来澄清,联想没有涉足手机芯片的打算,将继续维持与高通等企业的友好关系。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柳传志这番最新表白,不仅戳破了联想富有创新的神话,还驳倒了“私企必然富有创新精神”或“只有私企才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学教条。
私营企业产权明晰,充满活力,因此富有创新精神,这已经成为学界与媒体的共识。这并非毫无道理,不过在笔者看来,将私企与创新划等号,还是过于轻率了。
抛开容易引起争议的“经营模式创新”、“金融创新”之类的所谓创新不谈,我们专门谈谈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研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发就意味着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在科技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想获得新的技术突破,常常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人力投入与资金投入。对能力要求很高,干起来又很辛苦,还得不断投入,最后能否成功以及能否转化为盈利还是未知,可见,创新的客观门槛很高,风险也很高。
私企所追求的,其实是赚钱,而不是创新。私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家企业,可能会将赚钱与创新结合起来,也可能不会。为了赚钱,一家私企可能舍得大投入,以图获取大回报,比如华为、中星微以及三一等。同样可能的是,一家私企可能担心前期研发、投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而最终拒绝研发,舍弃创新。
柳传志在香港科技大学论坛上曾表示,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成本相当大,以韩国三星为例,在显示屏和芯片开发上,每年都投入了几十亿美元,并且有政府的强力后盾,而联想呢,直到最近几年现金才比较充裕。联想都已经是全球五百强了,而且甚至涉足房地产等领域,怎么一到研发投入,就缺钱了呢?好逸恶劳,人之本性,对于许多人来说,最好的选择是能轻轻松松、稳稳当当地赚大钱、赚快钱。自身能力本来就有限,还怕苦怕累,再又没有长远眼光。这种人或企业,怎么可能舍得投入和研发呢?怎么可能有创新精神呢?
威名赫赫的联想尚且如此,众多其它企业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
三十多年前,中国的私企大都是依靠中国物美价廉的劳动力而起家的,一路走来,渐渐有了分野。像三一华为等为代表的这类企业,逐渐由单纯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完成了或正在完成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升级,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另一类私企,则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不思进取,总想一直吊在血汗工厂这棵树上,无力或不愿由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升级,遑论创新。甚而至于,有些私企,既有资金也有条件完成创新,但是它们却选择了其他道路。
十年前,北有山西海鑫钢铁,南有江苏沙钢,被称为私营钢铁企业的双雄,其中海鑫钢铁更是一度成为中国私企第一纳税大户。可是近年来,海鑫钢铁的领导人李兆会觉得主业太辛苦了,不愿去进行设备投资和技术升级之类的艰苦工作,转而跟着史玉柱先生一起走“资本运作”的捷径去了,同时还娶了明星,买了私人飞机满世界飞。结果现在,“资本运作”失败,主业也荒废了,企业陷入危机。这样的企业,不仅没有创新精神可言,反而是步步倒退了。
海鑫钢铁的领导人李兆会
温州私企,当年筚路蓝缕沐风栉雨艰苦打拼,靠小商品起家,将生产打火机、鞋帽、纽扣等做成了大产业。温州经济走到今天,本来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本,可以更上层楼了,可是在温州企业当中,并没有形成靠创新、靠研发、靠投入来将企业升级换代的风气。大量的企业迷信不劳而获一步登天的邪门歪道,放弃了自己的主业,转向了投机,炒房子、炒普洱、超古董、炒书画,等等,简直是无所不炒。炒来炒去的结果,就是泡沫破灭,跑路潮不断,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当地房价暴跌。现在温州一片凋敝,沦为浙江经济的末尾(温州走歪了、走偏了,与媒体的鼓噪、撺掇很有关系,笔者将另有专文论述)。
与温州相比,苏南的私企则发展得不错。现在苏州,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城市),大量的私企已经成为其所在领域的佼佼者。温州与苏南,同样都是私企,目前状况却大不一样,由此也可见“产权明晰”并不是创新的保障。
有了钱,不去搞研发搞创新,而是去搞投机,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大量存在,在美国更是如此。人们总是认为美国企业富有创新精神,过去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可现在,或者说自里根时代以来,这种创新精神已经大打折扣了。自里根时代起,华尔街主导的美国资本专注于投机,各类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推陈出新,被冠以“金融创新”的美誉,结果害人害己,酿成了金融危机。目前美国那些领先于世界的领域,大都是冷战时代遗留下来的,新的成就并不多见。
许多私企天天抱怨缺乏投资机会,其实,机会并不缺乏。飞机、高铁、核电、4G标准制定等中国近几年所取得的重大技术进步,都是由国企完成的。这些创新的荣耀私企为什么不去争取?政府并没有拒绝或禁止那些有条件的私企参与该领域的投资和研发。这只能怪那些私企不愿投入,或者说缺乏创新精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国的国企有时候看似迟钝,不贪图省劲赚快钱,反倒沉下心来舍得投入,结果就是创新成果不断。将私企等同于创新,将国企等同于守旧,这是意识形态先行,并不符合事实。
除了贪图挣快钱而妨碍创新外,另一问题也值得注意。私企追求赚钱,那就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为了降低成本,有些企业不是从技术升级入手,而是指望偷工减料、乱排乱放、忽视安全等。这样的企业,甭说让它对创新进行投入了,就是一些维持企业起码的必须的正常活动,它们都舍不得投入。
近期媒体报道了各地发生了不少幼儿园擅自给儿童服用给类药物的案例。这些幼儿园,全是私营幼儿园。给儿童服药的原因是避免儿童生病,好保证出勤率,即保证幼儿园的利润。这也算是“创新”了吧,有些企业正经本事没有,倒是精于此道。
2014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