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外交部证实了此前由印度媒体率先发布的消息,当天下午14点30分许,印方将非法入侵洞朗地区的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做这条新闻发布时很罕见地使用了“高兴”这样饱含情绪色彩的词汇,并称中方将继续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华春莹也强调,鉴于现场情况出现变化,中方将作出必要调整和部署。同日,印度外交部在推特发布公告称,“最近几周,印度和中国一直就洞朗事件保持外交沟通。在这些沟通中。我们能够表达我方观点,并传达我方的关切和利益。在此基础上,双方同意边界人员在对峙地点迅速脱离接触,并正在执行当中。”
至此,持续72天的洞朗对峙危机以和平方式落下帷幕。但是,围绕这场对峙如何结束,谁得谁失,各种报道与评论莫衷一是。中印均宣称己方赢得胜利,这意味着这场博弈没有输家,皆大欢喜。严格地说,这的确是一场双赢而不是双输,更不是哪一方单输的戏剧性结果,中印维持边界地区现状并确保和平,这是双方最大的共同胜利。
洞朗归属:三国博弈与两个文件
洞朗危机成因复杂,若非了解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就容易落入进退论输赢的简单逻辑以及非输即赢的零和思维。还原事件真实全貌有助于理解危机实质,理解中国外交的不易,也自然会认同洞朗对峙结束是双赢的基本判断。
中国与不丹边界长约600公里,从来没有以条约或协定正式划定,但两国间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1950年中国官方出版的地图在标注版图时,涉及部分与不丹西部和北部接壤区域,中不边界争端首次出现。1984年中不开始每年一次的边界问题谈判,此前,中不边界问题一直与中印边界问题挂钩谈判。迄今为止,双方本着友好协商和互谅互让精神,轮流在北京和不丹首都廷布举行了24轮谈判,达成广泛共识,双方不仅联合考察了边境地区,还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边界走向达成一定默契。
客观地讲,洞朗局部地区主权归属即使存在争议,也只是中不两国事务,与印度无涉。该地区西南方向与印度锡金段边界接壤,主权归属早在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就已划分清楚,印度独立后也一直对此不持异议。这次印军自锡金段越界进入洞朗构成严重的违反国际法行为,属于非法入侵和滞留。
印方此次阻挠中方在洞朗修建公路的依据是,2012年三国签署过有关三国交界处问题处理谅解文件,该文件要求通过协商解决三边边界事务。中方认为印方这一主张滥用了文件中交界点与交界区的概念,坚持有权在洞朗地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据悉,该文件作为阶段性成果,在边界问题解决前不予公布。印方指责中方修路行为不仅单方面改变三国交界点现状,且对其境内连接本土和东北七邦的西里古里走廊构成战略威胁,中方对此也据理批驳。洞朗对峙危机的尴尬之处在于,经济、安全和外交严重受制于印度的不丹就公路建设也公开表示不满,进而给予印度介入某种口实。
据印度媒体报道,7月8日,汉堡G20峰会期间,印度总理莫迪主动建议通过谈判结束对峙并得到积极回应,相关谈判随后紧锣密鼓地在中印、中不和印不三条线上平行展开。不方要求印方和平而不事声张地与中方结束洞朗对峙,中印经过多轮谈判后,求同存异地达成中方停建公路而印方撤离军人的最终妥协,这就是华春莹所言的根据现地情况做出必要调整和部署。
龙象之争:博弈降温后的冷思考
洞朗博弈基本结束,印度媒体第一时间宣称取得外交胜利。如果说,印方成功迫使中国停建公路,使己方安全关切和利益得到理解和尊重,它无疑是胜利者。但是,印方撤离入侵人员和装备而中方依旧行使主权管理,这显然又是中方胜利,因为印方用率先撤离再次背书洞朗主权与其无关这个事实。双方都赢得了面子和里子:印方通过越境行动叫停了中方在边境地区的建设,满足了缓解西里古里走廊安全压力的需求;中方打赢了洞朗主权保卫战,更化解了一场重大危机。
从战略层面看,中印结束对峙止损修好,可喜可贺。至于中方暂停修路和印方主动撤离,都是技术层面的安排。对中方而言,结束西南方向边境紧张态势,有助于维持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倡议。这些年中国快速崛起成就非凡,但战略安全环境持续恶化也是事实:内部有规模不等的藏独、疆独、台独乃至港独势力裹乱,外部更面临多重和连环挑战:美国亚太再平衡从不同方向和层面构成巨大压力,朝核危机延宕不决反而衍生出萨德风波和中韩关系僵冷;日本致力于修宪扩张并因历史恩怨和领土领水争端与中国全面对抗,处处干扰;南海争端“六国七方”的困境未解反而招来域外力量不断介入……如果再因一条边境公路与西南最大邻国印度陷入无休止对峙、摩擦乃至局部战争,中国势必狼烟四起,内外交困。
对于印方而言,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快速崛起并具有相当可观的增长空间,如果因为洞朗危机而陷入与中方的边境战争,既可能重温55年前的惨败噩梦,还可能坐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至少会丧失中国和平崛起而带来的经济与政治红利,包括提升印度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金砖国家集团和上合组织等中国主导多边机制。鉴于印度无力单独与中国全面摊牌,一旦对峙扩大或升级,势必被迫借重俄罗斯、美国乃至日本来对付中国,进而失去不结盟运动领头羊的传统地位。
洞朗危机暂告结束,但是,危机形成及展示的前景耐人寻味。首先,自视很高的印度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南亚“门罗主义”情结和强势的对华交往策略,表明它不会轻易接受中方在西南方向以非合作方式或单独施加自己的影响。其次,印方这次鲁莽地以非法入侵方式闯进洞朗来表达不满并遂成诉求,开启了新的危险先例,今后是否故伎重演,值得警惕。第三,只要中不未完成边界谈判和签约,只要印不变相依附关系不改变,印方随时都会轻易介入中不关系,进而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撬动,增加中方的外交与国防成本。
对中国而言,洞朗对峙虽然没有从战略、政治和经贸等多个层面撕裂而大面积伤害中印关系,但是,它显示两国边界纠纷、历史恩怨和现实竞争的严峻性,中国势必要系统研究和积极处理对印关系。其次,洞朗对峙在不经意间产生,凸显了中国战略风险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以及周边关系的脆弱性,也表明中国和平崛起的艰难和不易,再次证明韬光养晦与和平外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中国正重新由亚太大国向全球大国脱胎换骨,由遵从国际游戏规则向参与塑造规则提升层级,但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尚未获得普遍承认,甚至正在经受日本和印度等重量级邻居的质疑与挑战。立足亚太,优先经略亚太恐怕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如何打破周边战略困境,也许需要全新的顶层设计和颠覆性的外交变革思维。第四,推进“一带一路”不能一厢情愿,而是要两厢情愿和多厢情愿,尤其不能让印度、日本这样的街坊四邻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