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葛亮不那么好当的——也说隆中对的战略正误(原始): |
送交者: 2017年06月09日23:44:05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最近有人转载《诸葛亮用兵怎么样》一文,对隆中对的战略正确与否提出质。其原文链接如下 http://bbs.wforum.com/wmf/bbsviewer.php?trd_id=353352
但我看后深不以为然,而且感到该作者的许多文史知识并不准确,见识也并不高明。
一、刘关分兵是战略错误吗?
该作者为拉大旗作虎皮,还借“毛教员”之口,批评刘关分兵犯了战略错误。但我们知道,凡事总有利弊,关键是利弊大小的权衡,或者说两种方案哪个利更大而弊更小。毛教员在其辉煌的军事实践中,也没少分兵啊,无论是抗日时期分兵各处建立根据地,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分兵各处牵制蒋军,分兵战略玩儿得很溜。尤其是分兵东北,奠定了最终的胜局。这是因为,忌分兵只是战术上的考虑,意在集中使用已有兵力;但战略家得考虑怎么取得更多兵力的可持续作战能力,如果通过分兵取得更多土地人口等经济资源,从而获得更多兵力,又何乐而不为之呢?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分兵本身,而是时机把握与执行力强弱。
隆中对的战略意图正在取得更大资源,以便为统一中国奠定物质基础。孔明说得很明白,先取荆州作为起家的第一桶金,之后攻取益州建立巩固的大后方,这才能拥有三足鼎立的争霸资本。他分兵选择在头号敌人曹操刚遭重创而一时无力再犯,同时与孙权又暂时保持盟友关系的时候,时机不可谓不好,甚至堪称千载难逢而失不再来的最佳时机。这与毛委员选在日本投降而国共尚未破裂时果断分兵东北是一样的。因此,孔明对基本形势的判断很准确,时机把握得也对,这个战略本身也没毛病。
二、孔明的历史地理知识真的不及格吗?
其实恰恰是作者自己的文史知识不扎实,他指出的孔明几点战略“误判”并不成立:
他首先论述了刘邦是从汉中和关中平原出发而非从四川平原出发攻取天下的,认为靠益州只是割据之地,成不了大气候。咱们且不说关中是刘邦起兵后才强行攻取的,关键问题是,东汉末年的益州,本来就是包括汉中在内的呀!刘备攻取成都后就直接北上与马超争夺汉中,实现了拥有整个益州的目标。二刘都是背靠成都平原而拥有汉中平原,形势无二,怎么会前者成天下霸业而后者就是“自困自闭”呢?
他说益州的资源仅能支持一百万的温饱,这是没有依据的瞎说。查史料,东汉末年益州的人口高达568万!怎么可能连一百万人都养不起呢?关键的错误,是他把蜀郡当作整个益州,这就像把区区成都平原当成整个四川乃至大西南一样谬之千里。三国末期,蜀国确实最后拼到只剩90万人口,但这是后来长期征战和过度开发的结果。而孔明策划取益州时,前述巨大的人口和土地资源是尚未受到损失的。
这作者同样低估了荆州的经济实力。他声称“在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各地的状况,都存在着开发不足与人口稀疏的现实”。我倒,你不知道当年的楚国何其强盛,以至于秦国发动六十万大军方能攻破吗?到东汉末年,荆州有7个郡,人口约700万,占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隆中对时,北方经多年混战,都打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了,江南尚未受到明显冲击,甚至还有大量北方难民归附,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当时无出其右者,故世人称荆州有“帝王之资”。
我很难想像,孔明这位当时生活在荆州且与刘表等封疆大吏长期交好的战略家,居然会不了解自己的家底,而且对益州的情况也一无所知,就敢信口开河地提出战略构想,反倒是这位作者对当时的情况比孔明还了如指掌。事实上,史料证明,如果隆中对的战略得以实现,刘备坐拥荆、益两个繁荣稳定的大州作后盾,就可以获得数百万人口并组织起数十万大军,不仅遥遥领先于吴,甚至可能反超魏国,而在三国争霸中占据极为有利的态势。
三、如果隆中对是战略错误,请问正确的战略是什么?
前面说了凡事都有利弊,如果你不能给出更高明的答案,就无权嘲笑别人的选项是错的。毛教员并没给出正确答案,但这位作者却不自量力地出了几个馊主意:
一是主张让出荆州。理由是孙权对荆州志在必得,反正刘备也守不住,不如让出荆州,避免与孙权冲突而让其承担曹操压力。但我们前面分析过了,荆州雄据天下七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不仅处于进而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冲,而且自身就是重要的兵源和财富供应地,虽因处四战之地而难以作为稳固的根据地,但即使不能独得也不能便宜了对手,否则敌之所得即我之所失。以刘备当时几乎独占荆州的事实和关羽当时的不俗的战力,即使不能完全避免受到蚕食,也至少能部分保全这个重要的前进基地,没有全部丢光的必然。而轻易放弃,与战而失之相比,战略结果并无不同,之不过是连消耗、牵制对手的作用都没有发挥而已。争霸天下,要积极主动,哪有提前几年就料定自己失败而主动放弃的道理。但荆州不可丢,却未必不可分。如果缺乏自信而顾虑孙权的野心,也可通过谈判适当让渡部分地盘。事实上,当时刘孙确已达成了划湘而治的协议,归还了长江和桂阳两郡,算是达成了赤壁之战后刘孙两家双赢的结果,在道义上摆平了赤壁之役中对东吴的亏欠。如果不是关羽后来太猛又自露破绽,孙权是既无强烈愿望又无现实机会去偷袭关羽的。
二是反对孔明北伐。理由是劳师远征,严重消耗了蜀国的财力。但事实上,三国末期的态势,是蜀国以90多万人口与210万人口的吴国和近450万人口的魏国对抗,这个稳定下来的实力对比已经注定了最终的结局。蜀国人口下降到这个份儿上,是丢掉荆州和长年与魏吴征战的结果,继续消耗下去,必亡无疑。我收藏货币时就惊讶于三国蜀地“剪轮五铢”的粗陋轻薄,可见当时国力被压榨到何种极限。正是看到时间不在自己这边,孔明才主动出击,希望以军事上的胜利扭转经济上的败局。即使不能推翻曹魏政权,也至少可以夺取中间地带,比如凉州和关中,扩大自身实力和取得前进基地。如实现这一“得蜀望陇”的现实目标,则作者所谓蜀地与关中遥远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说,孔明作为当家者当然知道劳师远征的难处,但他更知道不能坐以待毙,因此才以更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他六出岐山功败垂成,主要是因为对手十分高明,几乎没犯错误,也就没给他翻盘的机会。但如果依这作者之见,那就连丁点机会都没有了,无异于像刘禅那样的混吃等死。
四、隆中对的战略到底因何而失败?
前面分析过了,隆中对的战略设计并无不妥,但关键是执行中出了问题。
一是刘备未能抢占先机取得荆州。孔明的设想是首先兵不血刃地占据荆州的全部资源,并且他也一再建议趁刘表集团内乱而夺取当地政权,只是刘备迟疑不决而贻误了时机。当时荆州的军力还是十分强大的,刘表与曹操和袁绍并称实力最强的三大军阀集团,孙坚送了命也没打得过。如果刘备听从劝告,支持刘琦夺取政权,则荆州之兵特别是当时最强大的水军尽归其所有,实力就会猛增许多。即使不能单独抵御曹操南下,至少可以保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联吴抗曹时就不会有赤壁那样的惊险了。但正因为刘备未听诸葛之言,战略上过于保守,以至于被排除在荆州政治剧变之外,甚至连刘琮投降献出荆州的消息都不知道,以至后来仓促南逃,损失惨重。
二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小意外的背后是关羽对隆中对战略的理解不够深刻,而未得忠实履行好战略防御的意图。这个意图的关键,不是让他扩大地盘,而是守住荆州不失(至少不全失),为刘备夺取益州争取宝贵的时间。当初分兵,就是刘攻关守的分工。关羽取得水淹七军的空前大胜,充分证明他其实是有实力做到这点的。但恰恰是此役后关羽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从许昌迁都,关羽一时风头太盛,成为各方的眼中钉和打击对象。他在兵力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主动北伐,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久攻樊城,这才给了东吴偷袭的机会。反之,如果他在大破庞德后见好就收,利用老关系向曹操释放和平信号,经历重创的曹操集团是难以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进攻的。同时,关羽可与孙权保持良好关系(人家已主动示好了,不就是嫁个女儿过去嘛),并做好万无一失的军事防备,孙权也无可乘之机。这个局势,足以维持十年,不仅为刘备在另一战略方向扩张争取时间,而且自己也可利用当地财富扩大军力,像过去的韩信和后来的林彪那样为主公争霸积累一支强大的军队。
三是刘备一怒攻吴报复。这不用多说了,孔明劝也劝不住。三国的斗争就是搞平衡战略,谁强削弱谁。刘备集团新失荆州,战略上重新沦为最弱一方,而孙权再次成为出头鸟,战略上并无益处。刘孙开战,曹操得益,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当时孙权已向刘备求和,后者以兵威做后盾讨还部分荆州利益是完全有可能的(孙权何偿不想让刘备在荆州替他挡枪),至少能实现和解而避免彻底崩盘。但刘备也许是急于为兄弟复仇,也许是心理上接受不了失去荆州的重大损失,意气用事,在完全不占兵力优势且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攻吴,终致夷陵惨败。这当然是比失去荆州更大的损失,基本上把刘备占据益州所积累的实力一战而全耗光了。此后,蜀方再也没能恢复元气,造成后来实力不济情况下伐魏的被动消耗局面,并且转机无望时唯有苟延残喘了。
与之相比,刘邦当年也是背靠巴蜀争霸天下,其条件最初还不及全盛时的刘备,毕竟少了广袤富庶的荆州,因此他也采用分兵之策,派韩信前出夺取齐地建立另一根据地,这才有后来的屡败屡战和最终翻盘。而相似的战略,刘备之所以失败,主要还是执行力问题。刘备一不会装,像火烧栈道这种韬光养晦的伎俩他做不出来,过早地扛起兴汉大旗争夺正统地位(孔明说的是条件成熟才这样做),关羽更是自高自大轻举妄动。刘备二是不会忍,死个兄弟丢个荆州就让他失去理智了。刘备三是不够狠,夺个荆州还迟疑不决,而他那位老祖宗在关键时别说兄弟之情,连老婆孩子都可以不要。也许刘备是过于看中皇叔身份和道义感召力,这虽是他起家的重要资本,但也是后来沉重的包袱,使其少了老祖宗那么无所不用其极的流氓气,多了意气用事和妇人之仁。刘备集团的失败,并不像这作者说的那样,是因为管理不了孙权的意图,而是由于管理不好自己的行动,甚至是自己的情绪。
此外,项羽没有司马懿那么有能耐,孙权也比刘邦同时代的其它竞争者强得多,这也是个重要因素。战略家只能创造条件,但最终要把握的机会还是要靠对手犯错才行。都说瑜亮情节,不知孔明去世时,是否心里也会叹声:“既生亮,何生懿!”
总而言之吧,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错不在隆中对战略有误,而恰恰错在执行不力,或者说在关键的时刻偏离甚至是违背了既定的战略。后世在分析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孔明战略的提出,是早在荆州生变之前,后来的许多变数,本来也很难预料的。但关键是能否保持战略定力,并因势利导地积极争取最好结果。正确的战略未必一定会导致胜利的到来,它只不过是为此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而已。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不能因为隆中对战略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而断定它就是错的,尤其是在我们也提不出更高明选项的时候。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6: | 中俄联合舰队首入钓鱼岛 安倍深夜被惊醒 | |
2016: | 新加坡大使与中国学者激烈交锋: 新加坡 | |
2015: | 外媒:中共生命力远超西方想象 | |
2015: | 英国《金融时报》: 美国为何对中国造岛 | |
2014: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转载) | |
2014: | 美霸权再撑几十年问题不大 延续百年无可 | |
2013: |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 彭丽媛该换手机 | |
2013: | 美国顶级国宴吃些啥? | |
2012: | 上合组织2012军演野营村设施完善 吃住都 | |
2012: | 视频:神舟九号本月发射,载人交接;还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