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十年前蒋经国松口台湾人可赴大陆探亲开始,两岸之间冰冷的壁垒渐渐有了更多人情味,往后的小三通到大三通,再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时至今日,除政治外,两岸在各种领域都呈现出互融态势,尤其在经济和文化层面,互融程度还非常高,这是一个可贵的进步。
另一边,由两蒋时期的坚持统一、严打台独,到李登辉风向易转,喊出“两国论”,陈水扁接过衣钵,主导去中国化,及至马英九带领国民党翻身上台,虽然初有拨乱反正之志,但岛内种种掣肘与权衡,终于以“维持现状”取悦各方,遂致去中亦盛。而今蔡英文执政已有半年,与大陆至今未有任何良性互动,期间种种无需赘述。
两岸分治近70年,到今天,从两党之间的武装敌对走到两种意志的集体对峙,一面是形于钱物的越来越近,一面是诉诸人心的渐行渐远,后者似乎让人更叹无常。
蔡英文新政府给两岸关系增添变数(图源:中央社)
特蔡通话以来,很多两岸问题的潜在危险因素展现出其难以预测甚至于不可控的特性,大陆民间对此的反映尤其激烈。时常宣扬民族主义观点的《环球时报》近来更是连续刊发社评,并且提出有必要时可将台湾“黎巴嫩化”,多维新闻此前已在《台湾“黎巴嫩化”解读:背后的玄机》一文中对可能的意涵做出探讨。
“黎巴嫩化”这个说法挺大胆,但体现出的大陆民意所向有其代表性,如果以数量论,赞同这一观点的应当也不少,背后的,是大陆社会对台湾的总体观感已极度逼近彻底失望这条红线。
在新近的另一篇社评中,环时再次建议北京重塑台海局势,文中对“黎巴嫩化”作了部分解释。
该文称在大陆不大幅增加武力统一压力的情况下,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文章为北京列出了几个可着手实施的对策,包括重新制定台海政策,将军事斗争作为主要选项之一;重塑台海的军事现状等。
文章还设想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强硬措施,比如“所谓‘台海中线’有必要打破,大陆的海空军可以进入以往仅有台湾海空军活动的区域。在必要时,大陆空军可以飞越台湾岛。大陆方面应当放开思路,将象征中国主权的一些标志性行动逐渐覆盖整个台海地区,将‘一个中国’落到实处。”
再如,“随着大陆的综合实力取得对台的压倒性优势和我们的反介入能力不断变得可靠,我们应以多种方式对岛内事务进行介入,大力扶植岛内支持统一的力量。”“如果台独继续猖獗,就应当把台湾变成1948年底至1949年1月的北平,那样的历史可能性正在逐渐形成。”
蔡英文出席台湾“双十”庆典 (图源:中央社)
飞越台湾岛、扶植支持统一的力量、把台湾变成1948年底至1949年1月的北平,这些设想可以看做对所谓“黎巴嫩化”的解释和具化,当然,如果真的要付诸实施,具体情况还要丰富的多。
此类文章也许不太符合人们对台海和平的希望,但它代表了大陆对台看法中最激进的一部分,每次两岸关系恶化一点,这样的看法就会向社会主流思路生长一点。
北京不太可能永远等下去,当海峡话语权越来越偏向大陆一边,而温和的等待越来越落于虚妄,类似这样直接明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成为必选项。
特蔡通话后,大陆军机被爆出绕台飞行,这在以前还没有发生过;原南京军区副司令王洪光多次说武统台湾的条件正在显现;许多接近北京高层的智囊人物称要在可见的未来解决台湾问题;大陆虽未承认,客观上的“穷台”已见成效;接见国民党县市长,对国、民二党的分化;张安乐旗下的台湾红统力量在花莲、台东一带深耕……
散见于点,未必不会连接成面,甚至有可能是某种整体走向的提前显现,“维持现状”这剂麻醉针目前的效果还可以,但麻药劲总会过去,当疼痛袭来的时候,两岸就都将迎来抉择的时刻。
至于“黎巴嫩化”,是媒体的一厢情愿也好,是民意的展现也罢,实际上都并不是最要紧的,这最多是一个技术问题。两岸问题的本质是一股潮流,左右它流动方向的因素有实力,当然也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情愫,后者的影响力曾经很强,但现在似乎式微,实力已成为唯一因素了。
回到题目,北京有什么打算,这一点北京一直未有更易,台北想来也清楚,当可能性越来越减少,直到集中于某一出口的时候,双方都应该为此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