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那个刘畅,对,就前几天说大连造的不是航母而是两栖舰的刘畅,又发表高论了。他兴奋地从大连船厂一块吊运中的滑跃跳板部件,推导出中国这艘在建的两栖舰,哦不,是航母,存在严重的结构缺陷,不仅会“影响歼15全力出击”,甚至还存在“核心结构推倒重来”的风险。
他说的那么斩钉截铁,以至于我都不得不写几个字,来说说他这小疯抽得有多荒诞:
一、滑跃甲板的强度要求没他说的那么神
作者用夸张的语言强度滑跃起飞时的“辗压”强度有多大(我敢说辗压这词是他臆想出来的非专业名词,还没听说世界上任何钢板被“辗压”坏的悲剧),并且断言这比着舰位置的强度要求还大得多,但却不肯告诉我们有何数据或论文作支撑。
其实战机加速到舰艏时,速度已经不小了,机翼产生的巨大升力相当程度上已经抵消了飞机重量,而鸭翼和尾翼合力抬升机头,滑跃起飞其实只是赋予战机一个偏向上的矢量调整,以便赢得几秒钟宝贵的额外加速时间而已,这就是个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并非硬碰硬的对撞。
凭常识可知,如果真的战机对滑跃跳板的冲击力和摩擦力极大的话,这势必会让战机浪费太多的能量,牺牲太多的速度,而导致无法起飞,这与滑路跳板的设计初衷截然相反。所以我们不难反推,因为战机不可能在跳板上消耗太多宝贵的能量,所以它对跳板的冲击力不会太多。反而是那个“摔降”的着舰方式,把整个战机停止的能量都让甲板吸收了。
从另个角度分析,力是相对作用的,跳板承受的冲击力跟战机承受的冲击力是一样大的。滑跃跳板是厚实的钢板,且能通过结构设计把冲击力分散给整个舰艏;而战机却是要让那根细细的起落起完全承受的。因此如果这个冲击力太大,先断的不是舰艏,而是战机的起落架。
二、拿未完工的跳板部件跟完工的舰艏比强度有意思吗?
我上次就说了,那图中的不是要吊装上舰的舰艏模块,而只不过是一块吊进料场的部件而已!
美国那个所谓的“整体舰艏”,难道是整体浇铸出来的?它不也是用一块块钢板焊接而成的吗!你在地面上焊接完成后一次性吊上去,还是分几块吊上去再焊接,这个强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怎么可能“必然严重影响该处的整体结构强度”。作者不会误以为模块之间可以不用焊接吧?
还说什么飞行甲板要采用整块钢板,您倒是告诉我那整块钢板有多大?知道世界是最大的轧钢机能轧出几米宽的钢板吗?
三、加强滑跃跳板的结构强度很难吗?
作者显然缺乏工科常识。在不苛求重量控制的情况下,满足结构强度是件极易如反掌的事。工程师里面天才与白痴的唯一区别,就是做同样强度的结构,前者可以做得很轻巧,而后者做得更蠢笨些,但两者在满足强度要求方面都是没有问题的。与每公斤重量都要计较的战机不同,军舰在结构重量方面的冗余是很大的。即使中国造船工程师比美国的笨许多,只要在没把握时加厚一点钢板的厚度,或者多加几条加强肋,那是一定会摆平这作者最奇葩的强度要求的。
出动频率是航母的核心战斗力之一,中国的设计师,怎么可能傻到牺牲出动频率而不肯稍微加强一下那个跳板的结构强度呢?能做出啥产品,就得到啥战斗力,这是文科的思维;而真正做工程的,肯定是先有一个战斗力指标,然后再以次计算出需要多大的结构强度,并决定采用啥样的材料和结构。
为了证明土鳖工程师笨,作者还让毛子工程师跟着躺枪,说他们当年就经验不足,因此作为其弟子的土鳖肯定更糟。说实话,那艘库舰确实毛病不少,但还真没听说过滑跃甲板被压塌的事情。
总之,一切笑话的根源,就是这位作者根本不懂造船,这从他几天前还言之凿凿地声称这艘不是航母而是两栖攻击舰就能看出来。不懂不要紧,出过洋相找个地缝钻进去羞愧一回儿也是种善良。没想到这么快就又冒出来给全世界军迷巴巴地上课,脸皮之厚大有超越平大侠之势。咱能谦虚一点吗?您怎么就相信自己一个非专业人士瞄上一眼,就看出中国这个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那么多优秀造船工程师们全都是白痴,以至于仿造一条船都有“核心结构推倒重来”的风险呢?还居然用心良苦地要我们军迷们做好“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我看还是作者自己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