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走“准结盟”之路
王海运
美国拉帮结伙、对华实施战略围堵,中国要不要结盟以对?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大幅向中国靠拢,俄精英层对华结盟议论再起,中国要不要予以响应?在此背景下,结盟与否成为中国舆论场的热议话题,其中不乏变“不结盟”为“结盟”的强烈主张者。笔者认为,结盟与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是因时因势予以调整的方略。而从现实可能和国家利益考虑,中国目前尚不宜走上结盟之路。
首先,中俄结盟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历史上中国与俄罗斯三次结盟,给国人留下的记忆基本上是负面的,即使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互助同盟关系也多被视为“不平等关系”。中国长时间实行“三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政策,甚至已经将其神圣化,要做到180度大转弯,短时间内很难形成统一意志。
任何结盟都需要让渡部分主权,即部分改变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国人亦缺少心理准备。90年代中后期以来,俄罗斯战略界不止一次放出与我结盟的试探气球,均遭我“三不”冷遇,现在即使我取主动姿态,恐怕也难以得到俄高层和精英层无条件的响应。
其次,中俄现在结成军事政治联盟,很可能严重影响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俄结盟等于正面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出挑战,必然引起其强烈反弹,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冷战,进而阻断中国和平崛起之路。中俄结盟必然导致相互对立的新的两极格局,中俄即使再拉上几个中小国家,所结成的联盟也只能是个弱势联盟,必然处于不利地位。中俄结成军事同盟,必然要求上合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进行方向性调整,这也绝非易举之事。中俄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承担起保护可能参加联盟的中小国家安全的条约义务,更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就将对俄关系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军事政治同盟”关系,不仅缺少现实可行性,而且可能带来重大战略挑战。
但是,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以及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要求的紧迫性,又容不得中国继续孤军奋战。要知道,美国在国力衰退情况下仍能继续称王称霸,主要战略依托就是其所主导的强大联盟体系。中国要成为未来多极世界的一大力量中心,也必须形成“紧密朋友圈”、聚集起一大批战略伙伴。
综合考虑战略需要和制约因素,中国目前最为现实的战略选择似乎应是,既坚持“不结盟”又避免单打独斗。亦即建立广泛的“统一阵线”,走“准结盟”之路。“准结盟”关系可以理解为不承担条约义务、不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战略盟友”或者“战略伙伴”关系,或曰“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样做,有利于强化合作思维、摈弃对抗思维,有利于强化“大国作为”、争取战略主动,有利于为将来一旦需要时结盟创造必要条件。
为此,必须努力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维护核心利益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采取更多“协调一致的联合行动”;必须为新形势下的上合组织建设设定新的战略目标,以向亚欧大陆更加广阔地域扩大了的上合组织作为基本依托,打造一个新兴大国战略协作平台;必须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运筹及金砖国家机制的强化,集结起一支有别于西方世界的地缘政治力量,借以改变严重失衡的国际战略格局,推动新型国际秩序的构建。▲(作者是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上合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