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本相比,中国买不起一艘战列舰,甚至重巡洋舰。(资料图)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9月18日
近年来,所谓“抗战前夕中国GDP是日本两倍”的说法,在网络和媒体传播很广,很多人以此为借口拿来说事,甚至还推理出“今不如昔”的谬论。
事实上,这个所谓的GDP并不是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而是按照所谓的购买力平价PPP以及其他不靠谱要素,推算出来的所谓的“国际元”范畴(相当于某年的美元比价)。按照这个“国际元”标准,1936年中国为3033亿,日本为1574亿,相比之下英国为2841亿,德国为2997亿。中国不仅比日本高一倍,甚至比英国、德国还要高!这个结论谁会相信?
更有甚者,以此为由更有网上谣言说出“抗战年前中国GDP是日本两倍,人均差不多”这种荒唐话,原来中国人口只有日本两倍?传播这些荒谬言论的人,往往连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没有。
中国买不起战列舰 才是GDP的事实
事实上,用这个标准对比1936年的各国GDP,基本上没有战略价值。GDP的前提是国内商品总值,商品的前提又是交换,交换的核心就是钱。用于各国实际力量对比的GDP,说白了就是对比谁更有钱,谁能拿这些GDP去换资源,资源再去换飞机大炮,去换战争潜力。
有人以“中国的非工业产值大”作为理由,事实上中国那些自然经济的,自己种自己吃的东西,根本不叫做商品,基本上都该算为零。中国市场上的粮食、土织布,能换来多少钢?能换多少战列舰?就凭这些东西,中国产值居然超过英国?
换个角度讲,如果中国GDP是日本两倍,那理论上中国国民政府的财政就该有日本的两倍,至少也差不多,而且历史上中国国民政府的军费占财政比例领先世界。怎么算,中国都该有和日本差不多的军事投入,不至于连战列舰都买不起一艘。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军队不仅海空军数量可怜,陆军火炮数量也惨不忍睹,甚至连轻武器都配不齐,这哪里算有钱的样子?不仅如此,二战期间中国动员到极限的军队总数才不过500万,日本最后都达到了700多万,中国在这方面连日本都不如。最终动员能力这一点,不仅是考量武器弹药数量的差距,也是粮食、服装等等其他物资供应的差距。
可见,所谓“中国GDP是日本两倍”纯属胡扯,中国缺钱缺物资才是真实情况。
1936年中国人均GDP下限为“8两白银”
只有“能换来物资”的GDP,不管是进出口交换,还是国内生产交换,才叫做真实的GDP,才能有战略上的比较意义。所以,最简单地直接按当年汇率去算,就能体现真实情况。
中国的国力只能集中用于步兵部队,以血肉阻挡日本的钢铁入侵。(资料图)
1930年代中国缺乏足够的全国统计,相对可靠的数据也有很大差距,国际公认的一个数据为40亿两白银,另一个数据为260亿元法币。但白银和法币的价格变动很大,只能得到一个大范围参考区间。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一法币=0.265美元,但同时三个银元兑换一美元,银元含银量为21.4克,相当于0.68两白银(中国1929年统一度量衡,一市两等于31.25克),所以一两白银相当于0.485美元。历史的另一面,国民政府又要求一法币兑换一个银元,很容易造成后来计算的混乱。
按照40亿两白银来算,中国GDP为19.5亿美元,按照260亿法币来算,中国GDP为69亿美元。由于法币很快贬值,69亿美元的GDP估算肯定是最乐观的纸面极大值,19.5亿美元则应该作为保守的最小值。
然而换到真实的中国看,5亿人每人8两白银的平均GDP,貌似比较符合历史现实。事实上,50多元法币能不能换8两白银,还要犹豫犹豫。用硬通货白银计算的数据,可靠性比法币更令人信服。
1936年日本GDP相当于中国的1-3倍,人均为6-20倍
另一方面,1936年日本的GDP则是比较肯定的,大约为60亿美元。这个数字,和中国最乐观的69亿美元接近,与保守的中国19.5亿美元差距极大。相比之下,1936年美国GDP为838亿美元,德国GDP为333亿美元。应该说,日本GDP相当于中国的一倍到三倍,美国则是日本的14倍。
从人口来看,1936年中国人口约为5亿,日本人口约为7000万,双方相差为七倍。因此,按照人均GDP来算,中国为4-14美元,日本为85美元,双方相差6倍到20倍。
此外,1937年战争爆发后,日本工业生产迅速爆发(1937年GDP增长为65亿美元,1938年为75亿美元),而中国各项生产却全面萎缩。再考虑到法币不断贬值,“中国GDP略高于日本、人均为日本的1/6”这个极大值数字只能说存在于1936年的纸面上。
如果从拿钱换物资的角度看,日本和中国的GDP有三倍之差,人均有20倍之差,可能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双方战略差距。巧合的是,人均20倍之差,也和双方的战争伤亡比例近似。(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