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占区的描述,结合多方视角窥测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
说到日占区的平民生活,先说说大家熟悉的一个词“闯关东”,在三十年代,东北已是日本实际占领区,当时大量华北民众逃难到东北,东北生活不好,咋没出现大量东北难民闯华北、闯山东?日占区的中国民众是个什么生活水平呢?
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 李玉和在满铁做一个扳道工人, 应该说是铁路上最底层的工作, 可他的工资可以养活多少人呢? 红灯记告诉我们, 除了他自己, 还有他母亲李奶奶, 他女儿李铁梅, 还有他另外两个工友的家属. 而且这还是温饱有余的生活! 红灯记是革命样板戏, 想必自然不会拔高当时日本和满洲国皇帝的执政水平.
从一些公开的数据, 我们是不是可以推算一下当时满洲的人均GDP呢? 当时全中国人口4亿5千万, 满洲人口3千8百万. 1945年, 全中国人均GDP为40美元, 当时, 满洲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和发达的农业, 其GDP约占全国GDP的2/3. 通过简单的计算, 不难发觉, 当时满洲的人均GDP居然是315美元! 30年后的1975年, 中国大陆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根据描写当时情况的那些纪实文字, 普遍认为, 在没有被苏联破坏前, 当时东北的GDP占全国的60%-70%
满洲工业产值在1936年为8.07亿元,1940年达到26.47亿元;生产力指数上升幅度超过60%。形成了包括冶金、矿业、飞机、机车和汽车制造、造船、纺织、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业部门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前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编《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第②一1页。转引自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1994年版,第477页
1939年满洲国有铁路全长超过一万公里,成为当时东北亚铁道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满洲国建立了一万两千所小学、两百所中学、一百四十所师道学院,以及五十所技术及专业学院和一些军官学校。在满洲国教育系统中,共有六十万学生和两万五千名教师。另外,还有一千六百所私立所学校(日本批准),一百五十所宗教学校以及哈尔滨地区的二十五所俄国学校。
再看《红灯记》中李玉和与鸠山的对话:
鸠山:从前在铁路医院我给你看过病,还记得吗?
李玉和:哦,那时候,你是日本的阔大夫,我是中国的穷工人。。。。
中国的穷工人怎能看得起外国的阔大夫???
李玉和在满铁做一个普通工人,就可享受医疗保险,自然看得起外国的阔大夫。1949年至今,中国行吗?所以有人建议《红灯记》对穷人的苦要多描写一些。
《红灯记》对穷人的“苦”的描写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李玉和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及谈话反映出来,一个是从路边小餐馆顾客的对话反映出来。在我看来,对李玉和及普通百姓的生活苦难描写得太少太少,有的地方简直起到了反效果的作用。
李玉和的家是一栋独立平房,进门就是厅,再往里就是房间。一般北方这样的房子都有二到三间房。戏里没有交代是几间,就当它只有一间吧,再后就是厨房厕所了。有一后院,后院应该蛮大,因为李铁梅说后院有一残洞可通隔壁田惠莲的家时,李奶奶竟不知道,可见这个院子不会很小。
戏里没有交代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若是按揭还欠银行多少钱?我建议用对唱形式说出欠银行太多钱,压力很大等等,或安排包租婆上门催要租金什么的,这样就看出他们的生活艰辛了。
一家三口,李玉和是唯一有固定职业的人。用现在的说法,他是个很普通的蓝领工人。但他一人打工养活一家三口,这在现在都不容易做到。平时李玉和穿的是白衬衣衬底加呢子夹克,外加呢子大衣(尽管有补丁,但料子不错)、他经常在路边小餐馆吃早餐(从他与餐馆老板及其他顾客打招呼的熟悉程度便知他是常客)、有病多是看洋大夫(从他和鸠山相熟可知。一般是病人记得医生,鲜有医生记得病人,除非此病人是老客户)、生活非常悠闲,有很多时间忙革命,“李玉和为革命东奔西忙”(李奶奶唱)。如此会造成“旧社会日子还蛮好过的”这样一种错觉。
李铁梅“提篮小卖”时。戏里说“因为宪兵队到处搜查搞得人心惶惶,谁还来买东西?”(铁梅台词),这样安排不错,毕竟铁蹄下买卖难做是事实。如果能加入一段宪兵队走了之后,由日寇扶持的城管队又来骚扰,就更能展示日占区的暗无天日了。
样板戏《沙家浜》里的沙奶奶有多富?
早些年的样板戏《沙家浜》里,沙奶奶家里养了十八个新四军的伤病员,这还没算提前归队的,你看,一日三餐九碗饭,还顿顿有鱼虾,养得伤病员个个壮得就像黑铁塔,戏里称为十八颗青松,这沙奶奶可不是一般的富啊。
看这戏那会儿俺们每月供应二、三十斤粮食,肚子不时就饿得发慌,对沙奶奶真是羡慕得不得了,对吃得满面红光的郭建光也甚是羡慕!
沙奶奶是不是地主婆?俺当时对此稍有怀疑就吓得放弃了,戏里说本镇财主是刁老太爷而没说是沙奶奶,而且郭建光一班伤员住在沙奶奶家没住在刁老太爷家,这说明伤病员的阶级觉悟还是蛮高的,沙奶奶肯定就一贫下中农。贫下中农不是都穷得卖儿卖女揭不开锅吗,能这么富吗?哦,原来沙家浜是日占区,也真说不定就这么富。
沙奶奶家里有个叫四龙的小伙子,可大龙二龙三龙去哪了?戏里的刁德一是留学东洋回来的,没准大龙二龙三龙都在外国留学未归呢。你还别不信,就说这四龙吧,给新四军送了趟药,回来时帮助新四军侦查,你看那军事素质一点不比新四军的叶排长差,这沙四龙不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至少也是毕业于保定士官学校的。
沙家浜是日占区,胡传魁一来,阿庆嫂说不知道胡传魁姓蒋还是姓汪,让郭建光一班人赶紧躲进了芦苇荡。
这郭建光到底是打谁负的伤?难道是打蒋匪帮负的伤?到日占区来养伤,住在富婆沙奶奶家,这郭建光就是聪明,够牛!
沙奶奶一个农家老太婆,养了四个儿子个个都上学读书不算,还能养壮了十八个伤病员,更牛!
日占区还有一个很大的范围是日本占领下的汪伪统治区,汪精卫政府在"救民"方面也有不少作为。战后国民政府号召敌占区老百姓"忆苦思甜",揭发汪精卫政府为虎作伥,迫害人民的罪行,但实在没有找到什么值得搬上桌面的东西。相反敌占区人民在汪精卫政权下的生活还过的去,基本生活物质供应稳定,市场物价平稳,没有听说老百姓吃不上饭,大量饿死人的事件发生。而蒋介石"还都"以后,倒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比汪精卫时代还下降了一块。
汪精卫统治下的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老百姓的生活均得到保证,没有出现发行粮票布票的限吃限穿,也没有市民下放农村的拆散家庭。没有汪精卫政府和日本人争物资,保证敌占区人民的吃饭穿衣,敌占区人民怎么可能捱过八年的漫长岁月?假如当时没有汪精卫等人和日本人合作,日本兵把敌占区的物资全部抢光烧光,敌占区老百姓即使逃过日本兵的子弹,也逃不过饿死冻死的命运。汪精卫政府与日本人争物资,至少拯救了上千万中国老百姓的性命。
比较之下,被日本侵占时间超过香港两倍的上海,情况却反要好得多。除了军事 占领、政治控制、奢族统治的屈辱感之外,基本上维持了社会和经济秩序,生产活动如常,市场活躍,「戏院依然高堂满座,酒楼门庭若市,笙歌处处,虽似商女晚唱,毕竟无门前冻骨,这便是张爱玲小说的社会背景,虽无爱国主义洋溢其间,但楼台春梦,也是另一销真实,真实到在一定期间遭到排斥,但在更长时间内却深深感染人心,受到喜爱。」(徐宗懋《日本情结─从蒋介石到李登辉》)在完全由日本人统治的香港,是绝无产生像张爱玲这样出色作家的环境的。如果说张爱玲曾嫁给汉奸胡兰成,自己也有汉奸之嫌,因此其小说可能「粉饰太平」的话(我以为现在持这销偏頗观念的人已不多了),那么蒓汉奸全不搭界的作家钱锺书笔下的《围城》,描写沦陷后上海市民的生活画面,大抵也都是「正常」的。更先沦陷的东北,在另一些作家的笔下,也有不少「承平时代」的景象。台湾輔仁大学教授梅济民回忆学生生活的小说《哈尔滨之霧》,主人公成天沉迷在学校之间的游泳、划船、和球赛中,还有蒓日本高校女生情感游戏。我接郉的许多在「满洲国」生活过的人,至今私下还说:「日本人不坏,他们到村子里来,还给小孩吃糖。」日本人还不坏,谁坏呢?「苏联人坏!苏联红军来了,烧杀抢奸无恶不作!」